《命运之门》是1973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侦探小说。
题词
For Hannibal and his master
献给汉尼拔和他的主人
(书中汤米夫妇的狗——汉尼拔的原型是马克斯养的曼彻斯特猎犬Treacle)
首版时间
英国:Collins, 1973.10
美国:Dodd Mead, 1973
版本收藏
《命运之门》(单行本)
华文出版社 1993.08 李永炽 译
《命运之门》(合订本增补本1) 华文出版社 1995.12 李永炽 译
《命运之门》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10
姚虹 译
《命运之门》 新星出版社 2015年6月 陈杰 译
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
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
德文郡托基的
阿什菲尔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逝世于英国
牛津郡的
沃灵福德家中,安葬在牛津郡的
圣玛丽教堂墓园,终年85岁。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亲是英籍美国人
弗雷德里克·阿尔瓦·米勒,母亲是英国人克拉丽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个孩子,有1个姐姐玛格丽特·弗蕾莉·米勒和1个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名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局限于侦探小说,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2部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包括记录异域生活的回忆录1部,宗教题材的儿童读物1部),1部自传,2部诗集,2本与
侦探俱乐部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2本共3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
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
特定关系人之一。欧美甚至日本很多侦探作品也是使用了这一模式。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有过2次婚姻,第1任丈夫是
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离异);第2任丈夫是
马克斯·马洛温。她同第一任丈夫有过1个女儿罗莎琳德·克里斯蒂。
她在晚年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动笔写了一部自传。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是一本文笔相当优美的传记文学。自传为读者了解这位“侦探女王”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成为侦探小说史上的重要文献。
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名字对中国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传遍了世界各地。她一生共创作了80多部长篇小说,100多个短篇,17部剧作。她塑造了高傲的比利时侦探波洛和英国乡村女侦探马普尔小姐的形象。
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的作品被译成一百零三种文字。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1年的报告,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时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她的著作在一百零二个国家出售。据有人在1976年她去世后不久统计,她的作品在世界上销售达四亿册。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指出,克里斯蒂的作品其销售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 亚的作品和《圣经》。她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
阳光下的罪恶》等优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上映,颇受欢迎。她的由小说改编的《
捕鼠器》一剧连续上演多年,经久不衰。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在英美等国连续数年被列为畅销书作者榜首。一九七一年,因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英国女皇授予她
大英帝国阿加莎夫人的称号。她的作品有不少被译介到我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欢迎
如果说
柯南道尔开创了侦探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克里斯蒂则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分析她的侦探小说艺术,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位被誉为“文学魔术师”创作的新风格。
故事简介
汤米和塔彭丝刚刚迁入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整天忙于拆箱,整理家具、物件,还要应付来来往往的电工、木工、调琴师等等。
以前的房客留下了不少旧的书籍,塔彭丝忙里偷闲翻阅时在一本
儿童小说里发现字里行间有红墨水划过的痕迹,这本书原本属于一个叫亚历山大·帕金森的男孩子。她把一个个字母连起来后,得到的是:“玛丽·乔丹不是自然死亡”——“凶手是我们当中的一个,我知道是谁”。短短几句顿时勾起了塔彭丝的好奇心。
谁是亚历山大,谁是玛丽,谁是亚历山大所说的“凶手”?这样的一座舒适的老房子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被人遗忘了的秘密?她和汤米两人各自分头打听有关消息。然而事过境迁,就是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记不得有关70多年前的帕金森一家的什么事,更别提玛丽了。几乎没有人见过她。一切都是太久远以前的历史了。
正当汤米和塔彭丝开始认为自己是无事生非、并且决定就此放弃的时候,在教堂的墓地里他们找到了亚历山大的幕碑,上面注明他未成年就死了。他们还发现男孩的死因不明,并且事发在玛丽的事故之后不久。与此同时,他们的老花匠被人砸着后脑、瘁死在他们的新居门口。
这一切说明亚历山大留下的秘密并不是小孩子的把戏,并且危险就在眼前!
就在他们四处搜寻时,“砰——”,一声枪响……
一如汤米和塔彭丝系列的既往风格,书中不乏平凡夫妇的日常对话、生活起居描写。这时候的汤米和塔彭丝都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好奇心不减,冒险精神依旧。依然事由塔彭丝的好奇心而起,汤米则爱护有加伴随左右,最后两人联手解谜。
本书章节
第一部 BookI
第一章 关于书(Mainly Concerning Books)
第二章 《黑箭》(The Black Arrow)
第三章 寻访墓地(Visit to the Cemetery)
第四章 姓帕金森的人真多(Lots of Parkinsons)
第五章 义卖会(The White Elephant Sale)
第六章 问题(Problems)
第七章 更多的问题(More Problems)
第八章 葛利芬太太(Mrs Griffin)
第二部 Book II
第一章 很久以前(A Long Time Ago)
第二章 介绍马锡德、储拉夫及KK(Introduction to Mathilde, Truelove and KK)
第三章 早餐之前六件不可能的事(Six Impossible Things Before Breakfast)
第四章 骑着储拉夫探险;
牛津与
剑桥(Expedition on Truelove; Oxford and Cambridge)
第五章 调查方法(Methods of Research)
第三部 Book III
第一章 梅丽·乔丹(Mary Jordan)
第二章 杜本丝的调查(Research by Tuppence)
第三章 汤美和杜本丝比较笔记(Tommy and Tuppence Compare Notes)
第四章 给马锡德动手术的可能性(Possibility of Surgery on Mathilde)
第五章 与派克威上校面谈(Interview with Colonel Pikeaway)
第六章 命运之门(Postern of Fate)
第七章 死因调查询问(The Inquest)
第八章 对祖父的回忆(Reminiscences about an Uncle)
第九章 青少年小分队(Junior Brigade)
第十章 杜本丝遭枪击(Attack on Tuppence)
第十一章
汉尼拔采取行动(Hannibal Takes Action)
第十二章 牛津、剑桥和罗恩
葛林(Oxford, Cambridge and Lohengrin)
第十三章 莫林丝小姐来访(Visit from Miss Mullins)
第十四章 庭院之战(Garden Campaign)
第十五章 汉尼拔与克里斯宾先生积极合作(Hannibal Sees Active Service with Mr Crispin)
第十六章 鸟南飞(The Birds Fly South)
第十七章 最后的话:与罗宾逊先生共进晚餐(Last Words: Dinner with Mr Robinson)
出场人物
汤米(Tommy Beresford)
塔彭丝(Tuppence Beresford)
阿勃特(Albert Batt)
毕垂斯(Beatrice)
艾塞克·波多
黎科(Issac Bodlicott)
亨利·波多黎科(Henry Bodlicott)
阿特金森上校(Colonel Atkinson)
穆登·夏普(Mutton-Chop)
詹森(Johnson)
柯萝冬小姐(Miss.Collodon)
罗宾逊先生(Mr. Robinson)
派克威上校(Pikeawy)
柯普斯太太(Mrs Copes)
黎特儿小姐(Little)
布莱丝·李德蕾(Miss Price-Ridley)
拉普顿太太(Mrs Lupton)
巴柏太太(Mrs Barber)
葛里芬太太(Mrs Griffin)
昆达(Gwenda)
达兰斯先生(Mr Durrance)
罗埃尔·克拉伦斯(Clarence)
福雷德(Fred)
珍纳(Jenny)
贝蒂(Betty)
艾丽丝·莫林丝(Iris Mullins)
安卡斯·克里斯宾(Angus·Crispen)
黛波拉(Deborah)
安德雷(Andrew)
珍娜(Janet)
引经据典
书名出处:英国诗人詹姆斯·埃尔罗伊·弗莱克(1884~1915)的诗作The Gates of Damascus
Postern of Fate, the Desert Gate, Disasters Cavern, Fort of Fear,
The Portal of Bagdad am I, the Doorway of Diarbekir”
Pass not beneath, O Caravan, or pass not singing.
Have you heard That silence where the birds are dead yet some-thing pipeth like a 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