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笠,汉语二级字,读作笠(lì),从竹,立声。本义指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编制而成。
详细解释
笠lì
〈名〉
(形声。从竹,立声。本义: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编制而成)
同本义,也叫“斗笠” [bamboo hat]
笠,簦无柄也。——《说文
簦谓之笠。——《广雅
何蓑何笠。——《诗·小雅·无羊
台笠缁撮。——《诗·小雅·都人士》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庄王急教避箭,左右各将大笠前遮。”
又如:笠子(箬笠);笠蓑(斗笠与蓑衣);笠毂(古代撑在兵车上的笠帽);笠檐(指笠帽周围下覆冒出的部分)
关家禽的笼子 [bamboo cage]。如:鸡笠;鸭笠
盛放器皿:如云鼎笠:竹编,圆柱状,高和直径都20厘米左右,类似把篱笆卷成圆柱。用于放云鼎。
用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 [triangle cover]。如:笠盖;笠覆
● 笠 lìㄌㄧˋ
◎ 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斗(dǒu )~。竹~。草~。
◎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盖。~覆。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力入切,音力。《篇海》簦、笠,以竹为之。无柄曰笠,有柄曰簦。《诗·小雅》何蓑何笠。《传》笠所以御暑。《左传注》兵车无盖,籩人执笠依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毂。
又地名。《左传·哀十六年》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水经注》笠泽在吴南松江左右。
说文解字
【卷五】【竹部】笠
簦无柄也,从竹立声,力入切
《汉语大词典》
解析
笠1 [lì ㄌㄧˋ]
[《广韵》力入切,入缉,来。]
1.笠帽,用竹篾、箬叶或棕皮等编成,可以御暑,亦可御雨。《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毛 传:“笠所以御暑。”《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毛 传:“笠所以御雨。”《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谢灵运 好戴曲柄笠, 孔隐士 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葢之貌。’ 谢荅 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红楼梦》第四五回:“ 宝玉 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 黛玉 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2.方言。关家禽的笼子。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九:“及其既入笠,从而招之,则永世不能以自拔。”如:鸡笠;鸭笠。
词组
【笠子】箬笠。 唐 李白 《戏赠杜甫》诗:“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清 周亮工 《南溪陈克兴以所著诗文见示赋此奉赠》:“青霞笠子白云裳,败砚残书意莫当。”
【笠冠簑袂】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渔家装束。《憩园词话》卷三引 清 汤雨生 《明月生南浦》词序:“风日佳时,往往吟啸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尝为天械所拘也。”
【笠蓑】斗笠与蓑衣。借指劳动人民。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纨絝之子,以赭衣视笠蓑。”
【笠泽】1.即 松江 。《左传·哀公十七年》:“三月, 越 子伐 吴 , 吴 子御之 笠泽 。” 唐 陆广微吴地记》:“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泽 ……其江之源,连接 太湖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其嗣主 夫差 日讲武于 长洲 ,彼勇将 伍员 时耀兵于 笠泽 。”参见“ 松江 ”。2.指 太湖 。 清 方文 《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 笠泽 买 吴 舠,画舫青帘过驿桥。” 清 赵翼读史》诗之一:“ 范蠡 既霸 越 ,一舸 笠泽 中,手挟 西施四大美人之一 去,同泛烟蒙蒙。”
【笠泽老翁】见“笠泽翁”。
【笠泽翁】亦称“ 笠泽老翁 ”。
宋 代诗人陆游的别号。 宋 陆游 《江头十日雨》诗:“可怜 笠泽翁 ,百忧集双鬓。” 宋 陆游 《雨後极凉料简箧中旧书有感》诗:“ 笠泽老翁 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
【笠毂】1.古代撑在兵车上的笠帽。《左传·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宁;又射,汏輈,以贯笠毂。”杜预注:“兵车无盖,尊者则边人执笠,依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毂。此言箭过车辕及王之盖。”2.借指兵车。 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居笠毂而掌兵,出 兰池 而典午。”
【笠檐】指笠帽周围下覆冒出的部分。 唐陆龟蒙《晚渡》诗:“各样莲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残声。”
方言集汇
赣语:lip5 斗笠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p7 lep7 [海陆腔] lip7 lep7 lit7 [梅县腔] lip7 [沙头角腔] lip7 lap7 [宝安腔] lip7 [陆丰腔] lip7 [东莞腔] lip7 [台湾四县腔] lip7 lep7 lit7 [客语拼音字汇] lib5
粤语:lap1
潮州话:loih8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说文解字.汉典.
康熙字典.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9:42
目录
概述
详细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