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都
一种行政现象
在中国古代周朝隋朝唐朝、元朝及明朝等时期均出现过,汉代的《两都赋》就是明证。
基本概念
一国两都,是一种行政现象,“两都”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由两个首都的现象。比如韩国和荷兰及中国古代某些朝代。
简介
周朝
周朝实行的二都制,即西都宗周(镐京)和东都成周(洛邑)。前期宗周是正式国都,成周为陪都,周王一般不到洛邑。前771年,镐京因战乱而破败,于是新即位的周平王下令迁都洛邑。1、宗周(镐京)位于沣河东岸,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2、成周(洛邑),洛邑一还原为夏朝时的故都,周人在此地营建新都,以控制东方的新领土和监控殷人与东夷等。周公所建的洛邑,位于今河南洛阳王朝公园附近;但后来周敬王又于前510年营建新都,故址在今洛阳白马寺之东。旧城俗称“王城”,新城沿用洛邑之名。战国时期,周考王封王子揭为周公,王城成为周国的都城。后来周国发生分裂,分成了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前者仍以王城为都,后者则以巩(今河南巩义)为都。周王失去全部直辖领地,依附于西周,靠西周、韩、魏接济渡日。
隋朝
隋朝的国都是京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隋朝初时隋文帝定都大兴(即后来的长安)后来隋炀帝兴建了洛阳行宫,故此把洛阳定为东都,大兴为西都。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隋炀帝又在江都(即后来的扬州)修建行宫,因此又把江都定为行都。
唐朝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才又迁都长安。
元朝
元朝定都大都,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明朝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北京,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荷兰
荷兰是协商民主政体的典型样本。其首都虽然设在阿姆斯特丹,但是中央政府、女王居住办公地、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都在海牙。荷兰有着繁荣和开放的经济,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畜牧业也是世界闻名。
韩国
首尔原名汉城,拥有超过2000年历史,自公元前18年百济国都慰礼城建城后,就开始了它在朝鲜半岛上作为首都的辉煌历史。此后,首尔渐渐成为朝鲜半岛文化艺术的聚集地。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与日本东京合办G世界杯后,首尔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首尔拥有1000多万人口
韩国世宗特别自治市2012年07月02日正式成立。按照韩国政府的规划,新成立的世宗市将作为“行政首都”,首尔市今后则主要承担“经济首都”的职能。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国务总理室将于9月迁至世宗市办公。
高速发展使首尔染上了人口密集、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众多“城市病”,此次通过另立行政中心,政府将政治、经济中心人为转移到世宗市后,一些官员和专家更是建议大力推动首尔作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光州市市长姜云太针对韩国社会热议的关于国会是否也应迁至世宗市的说法指出,韩国国会没有必要继续留在首尔,而应一并迁移至世宗市,把自由与空间交给首尔,将其作为文化中心继续发展。
首尔通过多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中心地位,短时期内很难撼动,这并非空话。景福宫、昌德宫、光化门等皇宫建筑、北村大规模的传统韩屋等让首尔拥有了难以复制的韩式传统文化气质;由于长期作为韩国的文化中心,首尔吸引了一大批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在三清洞、仁寺洞、大学路,形成了首尔独特的现当代文化氛围。姜晚锡强调,首尔坐拥北汉山、汉江等自然资源,政府也在大力推进光化门大街改造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毫无疑问地说,此后的很长时间里,首尔仍然会是韩国的文化中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9 17:38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