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称僧可。
北魏、
北齐时洛阳(今属河南)虎牢人。年青时通读老庄之书,兼习佛典。后入洛阳
香山师事宝静禅师,出家为僧。受具足戒后,云游听经,遍学大小乘之义。往
少林寺访
菩提达摩,然未得接见。候立于积雪中至天明仍不果,乃自断左臂以示求法决心。终被接见并面授心法,遂大悟,得达摩禅法衣钵。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圆寂,时年107岁,葬于磁州
滏阳县(今河北
磁县)东北70里处。隋文帝杨坚赐号“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
李适赐号“大祖禅师”。
俗姓司马,祖籍
河内(今河南
沁阳),生于
广济县。得三祖
僧璨衣钵后,初在
吉州游化,后入广济、黄梅交界的“双峰山”(现叫一尖二尖)。开山建寺,大兴法门。一改
达摩大师以来传统的游化方式,为禅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唐太宗曾诏请大师进京供养,大师辞谢未去。唐永徽二年(651年)圆寂,葬于西山之阳,塔曰“毗卢”,
唐代宗李豫赐号“大医禅师”。
唐代僧人,俗姓周,黄梅濯港人。师从
四祖道信,尽得其禅法。唐
永徽五年(654年)大师在双峰山东30里之冯
茂山,开山建寺,大弘禅法。聚徒讲习,并改用《
金刚般若经》替代《
楞伽经》作为禅宗传教经典。晚年将衣钵传给寺中舂米行者
惠能,支持顿悟之说。自此禅宗以惠能、
神秀而分为南、北两派,
南顿北渐,各执一法。唐上元二年(675年)大师圆寂,葬于东山。
唐代宗李豫赐号“大满禅师”。后弟子们将其语录编成专著《
最上乘论》。
唐代僧人,俗姓卢,原籍
范阳(今
北京市)。唐初,其父被贬往南海新州(今属广东),遂生于此。三岁丧父,稍长即以砍柴为生养活老母。一日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悟,遂北赴黄梅参拜五祖。大师与他交谈,知其根性大利,于是安排在磨房舂米兼做
杂役以掩人耳目。后大师为选法嗣,令众弟子作偈。上座师
神秀先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听后,请人代笔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深得五祖赞许,密授
禅法衣钵。为免遭他人加害,惠能躲入山林混迹猎人群中一十六载。后至韶州(今广东
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顿悟之法。唐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
李显诏请他入京,谢绝未赴。713年在新州
国恩寺圆寂,谥号“大鉴禅师”。门下弟子将其顿悟之理辑为《 六祖法宝坛经》,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第一大宗派。
释:一花: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五叶:佛教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沩仰、临济、
曹洞、法眼、云门。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付嘱第十”:“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同时也有人称一花开五叶是指自达摩禅师东渡传道以来历经
慧可、
僧璨、
道信、
弘忍、
惠能六代方使得禅宗成为
中国佛教第一大宗
禅宗始祖
达摩大师传法给二祖
慧可时,曾有一
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说的是一朵花长出了五片花瓣,并长成了丰硕的果实——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做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出的自然的觉悟成就;而另一种看法则是——而且这种看法也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比喻禅宗在中国扎根以后,至
六祖惠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以后的禅 学发展,大抵是不出这五家的范围的。他们是: 一、
沩山灵佑和
仰山慧寂开创了“
沩仰宗”; 二、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了“
临济宗”; 三、
云门文偃开创了“
云门宗”; 四、洞山
良价和曹山
本寂开创了“
曹洞宗”; 五、清凉文益开创了“
法眼宗”; 以上,就是“一花开五叶”的意思。“南禅五家”都自称是
惠能的传人,
祖师禅之正宗。 惠能时期的
禅学,可以称之为“祖师禅”;在惠能之后的禅学,则可以称之为“越祖分灯禅”,因为“超佛”不已的新追求,必然导致“越祖”。而且,禅宗的注重于当下之间的体验,也以当下为最尊贵,另外“智齐于师,减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传授”的主张也使学禅者的个性得到了无限的开发。因此在
马祖道一之后,喝佛骂祖的德山,佛、祖俱不礼的临济,便一齐出现了。 所以将他们分为
五宗,是因为他们对禅的本质做了不同侧重的把握与体验。南宗的天日山高峰禅师认为:“临济痛快,沩山谨严,曹洞细密,云门高古,法眼详明”;
法演禅师则有一个比喻:临济如“五逆闻雷”,显其惊绝;云门如“
红旗闪烁”,显其微露;沩仰如“断碑横古路”,显其深奥;曹洞如“驰书不到家”,显其回互;法眼如“巡人犯夜”,显其隐微。 五宗各有特点。下面以以沩仰宗和临济宗为例,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禅宗五家里面,
沩仰宗是最早的一家,在武宗灭佛之前就存在了。他的开创者是沩山灵柘和仰山慧寂。 仰山慧寂(815~891),俗姓叶,韶州(今
广东省
怀集县)人,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仰山和尚一开始是在石霜性空和尚堂下参禅,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参学的和尚问性空说:“
达摩大师从印度到中国来,是想要传达什么样的精神呢?”性空的回答是:“如果有人掉进井里,你能不用一丝一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回答你。”这显然引起了仰山的兴趣,他也知道其中肯定隐含着玄机,然而他却无法知晓这里面确切的含义。 后来他参耽源时,便把这个问题向耽源问了一遍:“怎样才能将这个人从井中救出来呢?”耽源的回答是:“谁在井中?”仰山立刻顿有所悟。 一日,耽源将忠国师所传的九十六
圆相给仰山,仰山一看便取火烧掉了。过了几天,耽源对他说:“九十六圆相,乃是忠国师
从祖上传来,你须善为保存。”仰山却说:“我已焚之。”耽源问:“何故焚之?”仰曰:“用得便可,不可拘执。若必要者,可重绘之。”遂重绘以呈耽源。后来他又将这个问题问沩山,沩山叫他:“慧寂!”仰山立即应道:“我在!”沩山然后告诉他说:“那人已经出井了。”仰山晚年常提此事,并说他是从耽源那里得到了佛法的“本体”,而在沩山那里则得到了佛法的“证用”。 一日,仰山问:“如何是佛住处?”沩山说:“以思无思之妙智,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
性相常住,事理不二 ,
真佛如如。”仰山于言下大悟。从此他在沩山门下执侍有十五年之久。他离开老师后住在
袁州(今江西
宜春一带)的仰山,
法席隆盛,接机利物,被许为禅宗的楷模。他的这一派和他的老师一起,被后人称为“
沩仰宗”。 临济宗的开创者是临济义玄(7877—867),俗姓邢,
曹州(今
山东省
菏泽市一带)南华人,少年出家,壮年远游,参
黄檗希运而得法,后住
真定(今
河北省
正定)临济院,因以得号。他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河北一带,法席兴盛,名震海内,是中国五大禅宗流派当中最著名的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