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唐代罗隐诗作
《七夕》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用对照写法,分写天上、人间的景状,颔联专写人间的情景,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尾联写天上惆怅,与首联的人间“欢笑”相对。全诗用语平实却情境优美,视角在天地之间自如切换,情感在神人之间流淌融通,情景交合,意蕴深长。
作品原文
七夕①
络角星河菡萏天②,一家欢笑设红筵③。
应倾谢女珠玑箧④,尽写檀郎锦绣篇⑤。
香帐簇成排窈窕⑥,金针穿罢拜婵娟⑦。
铜壶漏报天将晓⑧,惆怅佳期又一年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七夕: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②络角:七月七日,天河纵贯南北,若数道银丝缚住天两端之形,故云络角。络,缚。典出《楚辞·招魂》:“秦篝齐缕,郑绵络些。”王逸注:“络,缚也。”角,两端。星河:银河,天河,是分离牛郎织女的。菡萏(hàn dàn)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菡萏,荷花。典出《尔雅·释草》:“荷,芙渠……其华菡萏。一作“萏菡”。
③红筵:华美的宴席。
④倾:倒。谢女:晋谢安侄女谢道蕴,颇有文采。指代才女。《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嗟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珠玑箧(qiè):放华美诗文的箱子。珠玑,喻诗文之美者,如珠玑之晶莹润泽。玑,《说文》:“珠不圆也。《字书》云:小珠也。”
⑤檀郎:古代妇女称丈夫或所喜爱男子。典出李商隐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诗:“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姚培谦注云:“檀奴,潘岳小字,后人因号为檀郎。”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潘安小字檀奴,故妇人呼所欢为檀郎。”《晋书·潘岳传》:“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锦绣:绣上花纹的锦缎,喻诗作精美。
⑥簇:是指丛聚成团,把香罗几重叠起来缝制圆顶帐子,正是丛聚成团,故称簇。窈窕:文静而美好的女子。
⑦婵娟:美好,指织女星。
⑧铜壶:古计时所用之器。《说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段玉裁注:“昼夜百刻,每刻为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之,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
⑨惆怅:失意,伤感。佳期:好时节。一作“佳人。”
白话译文
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
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
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
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创作背景
“七夕”又称 “女儿节”,是女子穿针设筵以迎织女牛郎欢会,同时向织女“乞巧”的日子,要热闹整整一晚上。诗人作七律以描绘七夕晚上的风习。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句是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次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谢女檀郎在诗中泛指女子和男子。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这里就要写七夕的诗而言。三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这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排窈窕”,在诗中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
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名家点评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王丽娜《中华民俗通鉴·第9卷》:唐代诗人罗隐的《七夕》生动地描绘了七夕夜晚的风习:全家聚宴,女子们默默祈祷找个如意郎君。然后排成行,一位一位拜祭仙女,乞巧,热闹整整一晚上。
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程文华《英汉修辞比较 理论与实践》:颈联的“窈窕”二字叠韵,“婵娟”二字叠韵。通过叠韵对叠韵,诗人充分体现了唐诗的韵律之美。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宁《七夕总在诗意中——“典籍里的七夕”之三》:罗隐的《七夕》,视角在天地之间自如切换,情感在神人之间流淌融通,情景交合,意蕴深长。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3:1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