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紫荆关,坐落在河北省
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始建于
战国时期,
秦、
汉称上谷关,
东汉名五阮关,
宋、
金称金坡关,
元代以后称紫荆关,与
居庸关、
倒马关合称为
内三关。自古便是进出
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
太行八陉”的第七陉“
蒲阴陉”,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沿革
秦、汉称上谷关,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
东汉,名五阮关。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
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守将
马援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并伏击敌人。
北魏,称子庄关。
隋唐,称白壁关,后来改称为“浦阴陉”,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宋、金,称“金坡关”。
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
成吉思汗未能攻克
居庸关,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
元代以后,称紫荆关。
明
洪武初年,朱元璋根据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对旧城进行改筑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
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修城建关。明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土木之变后,蒙古
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在明正统、
景泰、
弘治、
嘉靖、
万历、
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遗址特色
万里长城-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多为明代建筑。旧时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主要建筑
万里长城-紫荆关旧时有城门9座,水门4座,里外城相连,城门环环相套。关城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均以花岗岩建成。万里长城-紫荆关现存关墙1.2万米,城门3座。关城整体保存较完好,较好的保留了明代的城墙形制,曾进行过数次大规模修缮,现关城是修缮后的面貌。
北城门是朝东开,保存较好,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城门门额石匾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紫荆关”。
历史文化
明代尹耕诗作《紫荆关》中描述:“汉家锁钥惟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峰峦百转真无路,草木千盘尽作兵。”
清乾隆年间易州知州杨芊的诗作:“升平万里敞雄关,况是中天月满环。夜景最宜高处赏,层峦不惜静中攀。清连玉宇欲仙去,寒透黄庭怯酒悭。回首当年戎马地,可能侵晓啸歌闲。”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道:“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畿辅通志》则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
相传当时关城内外遍布紫荆树,盛夏荆花绽开,香飘数十里,遂称紫荆关。
文物价值
在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
文物保护
1996年11月20日,万里长城-紫荆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2月7日,万里长城-紫荆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3月,万里长城-紫荆关第一期修复工程开始施。
2006年1月14日,保护维修工程验收专家小组对已完成的万里长城-紫荆关一期维修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万里长城-紫荆关为宜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
紫荆关镇。
开放时间
1月1日-12月31日
交通信息
自驾:从保定市出发,经京昆高速、涞涞高速行驶1小时30分钟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