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六礼,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chá liù lǐ,意思是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出自明
陈耀文《
天中记》卷四四、《
仪礼·士昏礼》。
茶礼是
中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原来出于古人对
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以茶作为男女订婚的茶礼。
“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
合茶”。另一种特指婚礼时的
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百果;第二道
莲子、
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吃的方式也有讲究: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三道茶作揖后才可以饮。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
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
纳徵、请期、亲迎。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
“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若女方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女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一律改用雁。用雁的原因一是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纳吉”是男方将头号名后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去决定婚约。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以前是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入“小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烛等。
“纳徵”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家将
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十分繁琐。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或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家。聘礼中的物品多取
吉祥语,其数取双忌单。后来说的“要得发不离八”即由此而来。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礼仪十分繁杂,也有多种样式,各地各有惯例,不尽相同,大致是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汉族地区大约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
合卺礼、入洞房等多种程序。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
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
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
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
请期”于“纳成”;
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
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
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
家法进行。
中国古籍《
礼记》和《
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礼记》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