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徐州”是中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摘自小说第11回,主要叙述徐州太守
陶谦为使徐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把
徐州管理权送给
刘备的故事,由此改编而来的
京剧是
言派老生的经典剧目。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
曹操派遣
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
徐州时,
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
都尉张闿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闿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
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
孔融、
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
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
关羽、
张飞、
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下邳城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
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便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
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下邳城之兵。恰好这时
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
孔融、
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
小沛,以保徐州,何如?”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不久,
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
小沛请来徐州下邳城。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
徐州牧驻守徐州刺史部下邳。
刘备“三让徐州”,一方面体现了刘备博取仁义忠厚之名、收买民心的良苦用心;一方面是出于刘备对当时情势的清醒认识。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兵锋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邻近的军阀如
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觊觎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怀有兼并野心。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由此可见,当时的徐州并不是一颗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会有惹火烧身的危险。即使
徐州牧陶谦真心相让,其部下能否心悦诚服?这些都是很现实、很严重、很迫切的问题,不容刘备不顾虑!实际确实如此,历史上刘备领有徐州不久,即先后受到过曹操、吕布、袁术的进攻,陶谦部下
曹豹也反叛刘备而助吕布。以致刘备在徐州难以立足,最终被逐出徐州,先后依附
袁绍和
刘表。当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因而陶谦一死,在外有北海相
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军民的广泛拥戴的情况下,刘备便不失时机地同意接替陶谦任徐州牧,将徐州据为己有。诱惑终于战胜了顾虑。
曹操在经历了家人被杀害的事实之后,变得很不理智,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残忍的一面,
张闿一人之过,怎么能殃及老百姓呢。这一路,曹操所到之处,都是凶残杀戮,连百姓都不放过,这种做法,让曹操失去了民心,也为刘备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础。
刘备三让徐州这件事既有史实,又有虚构。具体说,“让徐州”是史实,而“三让”则是虚构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陶)谦病笃,谓
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这说明,
陶谦在临死时的确曾安顿徐州官员将徐州后事交给刘备,也就是“让”过徐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陶谦是在死的时候才“让”的,准确地说这也不是“让”,而是将徐州这个庞大的遗产交给刘备继承了,如此而已。再要说到“三让”,则完全是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历史上陶谦并不曾“让”过三次,只有一次而已;还有一情节史实与传说也不一样,就是陶谦“让”徐州时刘备并不在场,陶谦并不是直接“让”给刘备,而是陶谦先安顿他的下属将徐州大业交给刘备,而后由这些官员将刘备“迎”来徐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