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群,位于
上海市黄浦区东部、黄浦江西岸延安东路至外白渡桥滨江地带。上海外滩建筑群形成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代表着当时世界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平。
历史沿革
上海外滩建筑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以两层、三层的砖石结构为主,建筑形式采用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或券柱式。
第二时期的建筑类型表现出多元倾向,欧洲新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行,出现了钢筋混凝土和五层以上的建筑结构。
第三时期(1925~1937年),欧美现代主义风格的“国际式”建筑传入,逐渐取代简化的仿古典主义和与商业化社会融合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十几层到二十几层的高层建筑迅速崛起。
建筑格局
上海外滩建筑群形成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代表着当时世界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平,是上海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最高的近代建筑群体,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主要建筑有汇中饭店大楼、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上海总会大楼、亚细亚大楼、怡和洋行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百老汇大厦、中国银行大楼。
主要建筑
汇中饭店大楼(今和平饭店南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砖石混合结构,高六层,底层以花岗石砌筑,上部为清水砖墙。内置上海最早的载人电梯。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采用明显的三段式,中段列柱采用爱奥尼克柱式,内部居中设置楼梯,顶部设天栅,为当时银行建筑中的通用形式。
上海总会大楼(即英国总会,今东风饭店),位于中山东一路3号,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高36.6米。该建筑为上海最早的钢筋水泥结构,也是上海首次采用片筏基础,是当时外滩最精美的建筑。
亚细亚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号,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同时融入巴洛克建筑风格。
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横、竖方向均作三段式划分,用科林斯柱装饰立面,外墙全部采用花岗石垒砌,基座和转角处粗石墙面表现出巴洛克风格,是上海最早采用石料做外墙建筑材料的实例。
汇丰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0~12号,民国十二年(1923年)落成,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为当时外滩体量最大的建筑,平面近正方形,高五层,全钢架结构,砖砌墙体,石材贴面。整座大楼横、竖三段的划分相当和谐,内部装修品质高雅,用材考究,工艺精湛,表现出严谨而又典雅细腻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是上海近代标志性建筑。
江海关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总高十二层,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其上部四层钟楼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屋顶旗杆是当时上海的地理位置标志。
沙逊大厦,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民国十七年(1928年)落成,十三层,钢架结构,高达77米,平面呈A字形,屋面为高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立面处理简洁,室内装饰精致,是当时外滩最豪华的高层建筑,有“远东第一楼”之称。
百老汇大厦,位于苏州路20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落成,为二十一层的双层钢架结构,从第十一层开始逐层收进,外观和内部装饰都大为简化,采用立方体的组合,摈弃了古典装饰。
中国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建成,东部建筑十七层,采用框架式钢结构;西部建筑四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墙用平整的金山石饰面,顶部采用平缓的尖锥形屋顶,上覆铜绿色琉璃瓦,檐部用石质斗拱装饰。这是外滩唯一的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高层建筑,也是20世纪30年代外滩唯一的一座由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建筑。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上海外滩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上海外滩建筑群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部、黄浦江西岸延安东路至外白渡桥滨江地带。
地铁:上海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站;公交:上海公交20路、65路、71路、929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