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地铁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写地铁,也同样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本书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广泛地搜集和通读了关于记录广州地铁近十三年来发展足迹,关于中国地铁和世界各国地铁在设计与施工、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的各种书报刊和专业论文资料等,共达1100万字,并十数次深入到广州岩层地下各种隧道的施工现场,采访了各级领导、专家、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近300人次,记录了各种访谈的摘要共15万字。在此基础上,历时12个月,三易其稿,才终于写成了这一部大型的、纪实性的新闻报道。
在书成付样之际,有一个概念是笔者想再一次作出说明的,那就是:尽管在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对本书都会抱有着各种不同的期望,但本书决不是一部人们常见的什么“
报告文学”,也决不是一部人们误以为的、包罗万有的“地铁专史”,而只是一部主题鲜明的新闻“深度报道”。尽管它具有相当浓厚的历史与文学的色彩,但本质上,它只是一部以“政府和企业”为双主角的,以“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地铁产业究竟应该如何去和谐共舞、又究竟应该如何去取得共赢”为主题的这么一部
新闻透视、产业观察。穿越过以往那种种
浮光掠影式的、格式化的旧新闻报道手法的表面,而深入到种种错综复杂、相互矛盾冲突的现实生活的背后,去全面观察、客观记录和
真实再现出一个大时代里种种不同的人的思想、人的活动、企业的抱负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进步轨迹,并从中努力探求出一些人们最共同期许的、最可宝贵的价值观念,这种“掘地三尺”式的新闻处理手法,这种“价值导向”的强烈意识,我们把它称之为“深度报道”。
本书在描述远古广州地质生成和演变过程的部分文字里,曾参考过华南师大地理系曾超璇教授所著的《广州历史地理》一书,和中山大学地理系
李春初教授所著的《
中国南方河口过程与演变规律》一书,并从这两位教授积40年功力的科研成果中获益良多。而在记述广州地铁早期建设成就的部分内容中,亦参考及引用了由广州市委书记(时任广州市委副书记)
朱小丹主编的《地铁梦圆》一书里的若干观点与材料。另外,《南风窗》杂志社社长
陈中对本书的采编策划和出版策划都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副社长胡慧乔在本书编务印务的指导协调方面也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可以说,在本书的成果背后,包含有许多人无声的贡献。在此,谨向上述各位专家领导以及
广州地铁总公司内部所有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给予过我许多帮助、许多教益的干部员工们,致以衷心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