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东平
中国革命作家诗人
丘东平(1910年05月16日—1941年7月28日)原名潭月,字席珍。广东海丰人。中国“左联”早期的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的开拓者。
人物经历
丘东平,1910年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马福兰村农商之家,其少年时代是在大革命的风潮激荡中度过的,求学期间即热衷于社会活动,曾参加由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亡命香港、九龙一带,做过渔贩、水手以及当地天主教报纸校对,并开始向当地报刊投稿。
1924年考进海丰县立陆安师范,翌年入干训班学习,结业后参加农运和青年团工作,主编出版团的刊物《海丰青年》。1926年任今汕尾市海丰县农民自卫军大队秘书,1927年参加武装起义并加入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任东江特委书记彭湃的秘书。
根据海陆丰农民革命的斗争生活,丘东平写了第一篇作品《通讯员》,在1932年10月《文学月刊》发表,引起文坛注意,周扬在编辑后记中肯定该文是篇很动人的故事。 1934年鲁迅和茅盾应美国友人伊罗生所托,在选编中国作家短篇小说集《草鞋脚》一书时收入《通讯员》,并评价东平及其创作。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丘东平逃亡香港,做过海上渔船短工,摆过小摊贩,当过天主教报纸校对。1932年初,1932年前后,丘东平由大哥丘国珍引荐,到十九路军翁照垣旅当文书,参加了上海“一·二八”战役和后来的福建倒戈反蒋事件。这一时期其处女作《梅岭之春》发表于其与人合办的《新亚细亚月刊》(香港)创刊号上,但为他带来声誉的则是发表于左联主办的《文学月报》上的短篇小说《通讯员》。其早期小说多以作家在海丰的经验和在十九路军的经验为素材,或以略带表现主义风味的笔法刻划根据地的新生活新人物,或揭示中国军队的严厉而腐朽的生活,为30年代左翼文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934年 1月参加福建事变;闽变失败后重回上海,和“左联”作家一起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在陈望主办的《太白》杂志社任技术编辑,继续写作一批反映海陆丰农民运动和“一二八”松沪抗战的短篇小说与战地报告。是年底往日本,在东京参加“左联”组织工作和创作活动,其作品受到郭沫若的赞扬。郭在《东平的眉目》一文中说:“我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先影,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中,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1934年底丘东平赴日留学期间,参加了左翼东京分盟,曾向郭沫若请教,郭写了《东平的眉目》寄托其瞩望,认为其作品有“一个新的时代的先影”。
1936年初丘东平回到上海,参加革命文艺创作和政治活动。同年6月与鲁迅等63人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主张坚决抗战。1937年随叶挺到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工作。翌年春随军挺进大江南北,后随陈毅转战于江南敌后,任政治部敌工科长兼陈毅的对外秘书。在创作上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艺术形象。翌年以一支队的党代表出席新四军首次党代会。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平参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战,同时执笔同草明邵子南欧阳山于逢合作创作了中篇小说《给予者》,随后又北上济南,南到汉口南昌等地,活跃在抗战的最前线。1938年春,加入新四军,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1938—1939年是他创作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其代表作《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第七连》等近十篇小说和战地特写,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族的抗战意志,“展开它,我们就象面对着一座晶钢的作者底雕像,在他底灿烂的反射里面,我们底面前出现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受难的以及神似地跃进的一群生灵”。(胡风《〈第七连〉题记》)1940年,丘东平到苏北解放区任鲁艺华中分院教导主任,曾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华中分会领导工作
1941年春,在江苏盐城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华东分院,刘少奇兼任院长,丘东平为教导主任。同年成立苏北文艺界协会,丘东平任理事。教务之暇,努力创作,写完《茅山下》前五章,先出单行本。是年夏,日军疯狂扫荡熬埠区,军部决定疏散,鲁艺分院化整为零,师生派往地方政权和武装队伍参加战斗。7月23日傍晚,丘东平等3位领导率师生200余人,从盐城东北向西南一带移动,翌晨在北秦庄遭日军袭击,丘东平在掩护教师和学员冲出火力网时,以身殉国。年31岁。
按,《盐城史话》记为邱东平,误。《建湖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记为邱东平,并记其牺牲于1942年6月,皆误。
又按,诸多资料记丘东平参加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时间为民国15年(1926),误,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时间为1927年9月,《江苏革命史词典》所记1927年为正。
个人作品
《沉郁的梅冷城》(短篇小说集)1935,天马;重编本,1983,花城
《将军的故事》(小说)1937,北新
《长夏城之战》(短篇小说集)1937,上海一般书店
《给予者》(中篇小说)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于逢合著,1937,读书生活出版社
《第七连》(报告文学)1937,联华书店
《红花地之守御》(短篇小说集)1940,一般书店
《茅山下》(短篇小说集)1944,韬奋书店
《东平短篇小说集》1944,南天
《火灾》(中篇小说)1948,上海潮锋出版社
《东平选集》1953,新文艺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1938年—1939年是他创作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其代表作为《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第七连》等近十篇小说和战地特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真实的战争体验使丘东平的战争描写既“防备单纯化”、又“祛除浪漫化”,非常关注战争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影响,取得了异常真实的艺术效果。郭沫若评价丘东平:“在中国的作家中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新世代的先影”。
scroll ..
人物评价
2014年9月1日,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后世纪念
华中鲁艺二队丘东平等人在北秦庄遇难的噩耗一经传出,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报纸立即予以报道,并发表许多纪念文章。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艺界在文化会堂举行“追掉青年作家丘东平大会”,到会的有艾青、丁玲、欧阳山等人,他们都了解丘东平,知道他曾被期许为“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一致认为丘东平“忠于生活、忠于艺术、忠于革命。他的牺牲是抗战以来文艺、文学上最大的损失”。
为了纪念丘东平,在他的牺牲地改名为东平村。
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陵园,位于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境内。一进大门,陵园正中矗立着一座高13米的方碑,从其南北两面看去,碑身近似五条直线,象征着五线谱,意为殉难烈士多为文艺战士。纪念碑后是群墓,前排东侧为丘东平烈士墓,西侧是许晴烈士墓,四周植有灌木。
丘东平故居位于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委马福兰村。
《华中鲁艺记》以1941年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以丘东平、许晴、王海纹、方清萍等鲁艺师生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创造性的选取了华中鲁艺招生、开学、“北秦庄遭遇战”等史实中一个个坐标点,聚焦、定格、延伸……再现了华中鲁艺血染的峥嵘岁月,讴歌了华中鲁艺师生浴血青春、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怀,塑造了中华儿女的艺魂、军魂、民族魂。
如今,丘东平辞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但他身后留下文学作品始终没有被忘记。1949年以后,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曾于1953年出版过《东平选集》,收17篇中、短篇小说,作家柏山作“序”,算是对早逝的丘东平烈士的一种怀念。改革开放以后,出版他的文学作品的各家出版机构更是马不停蹄,他们看中的是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的《东平选集》、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丘东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名家名作文库·丘东平卷》、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经典文库·丘东平卷》、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丘东平文存》、线装书局出版的《丘东平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丘东平卷》等等。
丘东平的作品大多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解放后,因为胡风冤案事件,丘东平长期被冷落,作品很少出版,现代文学史不再提及。丘东平牺牲后,他的妻子在家乡和和丘东平母亲同住,土改时分到两亩地,两女性难以耕种乃雇一人耕种,被视为地主婆而批斗,丘东平妻子受不了这个委曲而自杀。胡风冤案平反后,丘东平才有所介绍,这位英勇的天才逐渐被人们认识。。2010年,广东海丰县举行了丘东平百年诞辰纪念会。(《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25日第七版,彭小莲文章)
为纪念丘东平,北秦庄当时曾命名东平乡、东平村,该地中学改名为东平中学,他牺牲前站立的那座桥命名为东平桥。生前好友编辑其文集各有胡风编的《东平短篇小说集》《第七连》、周而复编的《茅山下》、彭柏山编的《东平选集》、于逢编的《沉郁的梅冷城》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1:1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