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歌册
中国曲艺
东山歌册又称“闽南语歌仔册”“闽南语歌册”“歌仔簿”,是自明朝从广东潮州传入,用潮州闽南语方言编写的,原名“潮州歌册”。其曲调在民间歌手的演唱中不断擅变,渐渐地被同化成别具海岛风味的“东山歌册”且代代相传,沿袭下来。
历史沿革
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东山建署卫所,屯千余兵,开放海商,南来北往的官兵、商人,给东山岛的物资与文化交流带来繁荣。此时,潮汕地区的歌册开始传入东山,在传唱过程中又融入南音秦腔等曲调,逐渐形成了具有东山方言特色的东山歌册。旧社会的东山妇女一般不抛头露面,她们通过听歌册了解社会、认识历史,不少妇女还借助歌册学会识字。因此,东山歌册一度被当作“女书”。相传明朝大学士黄道周在京为官时,同僚称赞他学识渊溥,问他说:“您家乡的文风谅必发达?”他回答:“吾乡海滨邹鲁,劳夫荡桨、渔妇织网,皆能咏唱歌诗。”民间也流传着:“铜山娘仔会唱歌”的俗谚。可见明代在诏安建县以后(东山属于诏安县五都),已有“歌仔册”流传。
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唱歌册更是盛行。后来,华侨陈载坤先生旅居安南。他写信回家,不用文言文,而用歌册形式表达,让家里人可读可唱。歌册演变成为时髦文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发展有唱有说,唱唱说说。
“东山歌册”最早的歌仔簿传本是1826年仅印成几页的小册子,在东山岛渔区和农村的妇女中间最为活跃,尤其在渔区妇女中特别流行。白天,她们一边织渔网,一边唱歌册,到晚上,又相聚在厅堂,或一人主唱,或众人齐唱。这种歌册,既是唱给别人听的,又是一种自娱活动,其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又多为连续唱本,学会一段后欲罢不能,而且文字通俗易懂,顺口易学,即使文盲,听唱几遍也能学会,不但活跃了生活,增长了知识,又学会怎样做人,知善恶、识礼仪。而且许多妇女是靠学唱歌册而识字的,所以很受欢迎。有些地方还把会唱歌册视为体面的事情,连女儿出嫁也以新唱本陪嫁,形成新娘唱厅堂的风俗。“东山歌册”还跨洋过海,在海峡彼岸的台湾,在港、澳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闽南、粤东的侨台胞中广泛流行传播。
《东山县志》记载,清末民初,“东山歌册”从城关逐渐传到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对唱本的发掘和整理,在广大渔区和农村,以文化馆、站、点为阵地建立了一百多个歌册场,充分发挥歌册的积极作用。1961年由谢学文、陈雪琼编曲、林惜玉演唱《渔家女》,参加福建省农村文艺调演获优秀奖。1963年,文化部门到潮州选购新歌册并建立近百个唱歌册场,组织群众唱、听,让“东山歌册”的春风吹遍整个东山岛。1974年,由谢学文编曲,谢少燕主唱的《织网歌》参加福建省农村文艺调演获优秀奖。1979年由刘小龙作词、孙国林编曲的《思乡曲》,参加龙溪区文艺调演,并由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国家级传承人蔡婉香称,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期间,歌册却成了禁书,所有册子都要没收,谁唱就要做检查。此后近二十年时间,左邻右舍再也没响起悠扬的闽南小调,百余家歌册场也消失了。
20世纪80年代歌册允许唱了,曾经把其收藏起来的人们也都拿出来学习、交流。
2006年东山歌册成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东山县文体局在铜陵镇召开“东山歌册”保护和弘扬座谈会,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织县、镇、村文化工作人员着手“东山歌册”的挖潜、搜集、整理、打印、保存等方面的工作。
2010年5月中旬,东山县退休教师、侨属沈舜友用时两年,创作完成了东山歌册《陈怀玉传奇》。 书中演绎了1300多年前开漳圣王陈元光一家四代平獠肃乱,开发治理漳州,保护闽南社稷,传播中原文化的血史悲歌。2012年3月,此书正式命名为《玉二妈传奇》开始发行,全书共22卷、30万字、一万余行的七言诗句。
2014年1月,新加坡东山会馆举行成立75周年庆典。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歌册”传承人黄春慧应邀到场演唱,这也是“东山歌册”首次走出国门到海外交流展示。为此,黄春慧认真研究了东山会馆的历史,并创作了新歌册《贺新加坡南洋东山会馆钻禧之庆》。
经典剧目
东山歌册的唱本大多是从潮州歌册引进的。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烧毁、散失甚多,截至2001年尚存64部,约一千余卷。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小说为基础发展而成为唱本的有《隋唐演义》《薛刚反唐》《双鹦鹉》《万花楼》等。另一类是根据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改编的有《崔鸣凤》《双凤奇缘》《双白燕》《陈世美》《八美图》等。
“歌册”的版本早期多数为木刻版本,如漳州的多艺斋、锦华堂,泉州的清源斋,厦门的会文堂、博文斋和潮州的几种木刻版本。中华民国初年,台湾的竹林局、捷发书店,采用铅印发行,也在东山等地广为传播。在保存下来的木版本中,有潮城铁巷口李万利老铺藏版的《崔鸣凤》和《秦凤菊全歌》;潮城府前街瑞经堂藏版的《双驸马》;潮城府前街友芝堂藏版的《双凤奇缘》及《宋朝张庭芳》等。这些唱本各具特色,如潮城府前街瑞经堂藏版的唱本,偏重章回小说写法,人物刻画细腻,每回回首以诗为,如《崔鸣凤》、《双凤奇缘》等。而潮安府前街柳衙巷口王生记藏版的唱本,文字浅显,通俗顺口,善于编写历史故事连唱本。如《万花椿》的唱本就有80多卷。
东山歌册的文体属长篇叙事诗,有七言、五言、四六言、三三四言、三三五言、三三七言、以及七言与三三五言混合等句式。
艺术特点
东山歌册的曲调属吟诵体,主要曲调是仿照广泛流传在东山民间地区的《关姑歌》。其旋律与语言声调结合密切,音域较窄,一般在六度以内,偶而也有超过八度的。调式以调式为主,调式与调式次之。在长篇叙事中,由于人物、情绪、场合的不同,往往出现羽调式与角调式的交替。东山歌册的音阶为以变宫代商的五声音阶,基本唱腔的音列为“sol al si do,偶而也出现升sol。
东山歌册的旋律音程多级进,小三度纯四度的上下行也很多见。从do到mi的小六度下滑音,构成独特的风格。在五言句式的曲调中,常在第三拍的弱拍上运用倚音。东山歌册的节拍以2/4为主,2/4与3/4混合拍的也属多见。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2012年5月22日,由潮州市群众艺术馆和福建省东山县图书馆主办的“潮州·东山歌册研讨会”在潮州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来自潮州和东山的歌册传承人、爱好者齐聚一堂“唱歌册”。两地文艺工作者和研究学者就歌册研究、传承、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2014年,省级传承人林如东收集有关素材,编撰了一曲通俗易懂的歌册《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还深入各社区,辅导爱好者们传唱新编的歌册。8月,东山县文明办和县图书馆组织8位文艺工作者和“东山歌册”传承人,将21位道德楷模事迹编成23篇新歌册,结成《道德·楷模》专辑出版,专辑分为“见义勇为篇”、“诚实守信篇”、“敬业奉献篇”、“孝老爱亲篇”、“助人为乐篇”等篇章。
东山歌册的传承人们,整编了谷文昌专辑,从中挑选一些适合小朋友的曲子用于教学。在用“东山歌册”教小学生传唱谷文昌精神的过程中,传承人黄春慧还遇到一个问题,说方言是大部分小学生的弱项。为了加强乡土教育,东山歌册的传承人定期走进学校,教小学生们唱歌册。她们先是逐字逐句用方言教孩子们念歌词,区分唱词中普通话和闽南语的区别,然后再一句一句地教。由于歌册没有谱,所以传唱都是即兴发挥,什么地方顿,什么地方扬,什么地方该拉长,耳提面授指导学生。有时候,也会将歌册先录音,让学生回家反复听反复学。至2015年时,东山歌册已在东山县大部分学校普及了。
传承人物
2008年2月,蔡婉香、黄春慧成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东山歌册”的传承人。。5月,蔡婉香、黄春慧、林如东成为了“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东山歌册”的传承人。6月,黄春慧、蔡婉香、林如东、张丽卿、林玉珠、孙志娟、吴彩华成为了“漳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东山歌册”的传承人。
保护措施
东山县把“东山歌册”列为地方曲艺重点保护项目,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和弘扬。2006年6月上旬,县文体局在铜陵镇召开有40多名七八十岁民间老艺人、歌手参加的“东山歌册”保护和弘扬座谈会。县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广泛开展“东山歌册”的宣传,组织县、镇、村文化工作人员着手做好“东山歌册”的挖潜、搜集、整理、打印、保存等方面的工作。县文化部门把向民间征集到一部份“东山歌册”珍藏起来。组织创作人员在继承、弘扬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一批既突出特色,又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东山新歌册”。充分发扬全县城镇、农村、渔区2000多名民间老艺人的作用,组织引导她们在各老人协会开展带头演唱“东山歌册”活动,并做好传、帮、带,培养一批年青的“东山歌册”歌手。截至2007年,已有系统地整理了唱本二千多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山县图书馆获得“东山歌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8 17: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