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林人
原始人
东胡林人,距今约1万年,遗址位于门头沟区军饷乡东胡林村西侧。该处文化遗址,是继北京人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又因为发现于东胡林村,故被命名为东胡林人。
简介
东胡林人生活在距今大约1万年。遗址位于门头沟区军饷乡东胡林村西侧,遗址地处更新世马兰黄土台地间。
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于1966年被发现的。文化遗址内出土物品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和一个少女个体。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胁骨制成的骨镯。
出土记
1966年4月,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郝守刚发现了一具较完整的少女骨骼和作为“项链”用的螺壳及两具成年男性的零星体骨等材料。这些尸骨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国兴和尤玉柱两位研究员研究。
1996年,为了建立剖面的时间框架,系统地采集了黄土剖面上的碳14样品,随后也采集了热释光样品。为了分析先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对保留有遗址的东胡林黄土剖面进行了分层、系统地取样,包括了岩性、物性、化学分析和孢粉分析的样品,还从黄土剖面上系统地筛洗了蜗牛的样品。
东胡林人,因1万年前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东胡林村而得名的古代人类,作为生活在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早期过渡期间的古代人类,东胡林人甚至被有些专家看作是北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创造者和革命者,是北京地区创造新石器文化的鼻祖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北京西郊的东胡林人遗址时发现1具古人类尸骨,后来被专家认定正是东胡林人遗骨。
2003年9月24日,东胡林人考古发掘队开始对东胡林人遗址进行最新一次的科学发掘。
最初发掘出的是一些石器、陶器、骨器和几处用火遗迹,在东胡林人的“火塘”中还发现一些烧焦的兽骨和木炭。但在发掘工作进入尾声时的10月19日,在发掘区的东部偶然挖到一具完整的尸骨。后被专家认定是东胡林人尸骨。
为什么就认定这具尸骨属东胡林人?东胡林考古发掘队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教授对此解释说,先前已有研究证实北京地区早期东胡林人活动的地质构层为紫褐色土层,此次出土尸骨的墓葬地层明显位于紫褐色土层以下,而且墓葬的开口在早期东胡林人的活动地层——紫褐色土层内,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出土的尸骨属于东胡林人。
东胡林人运回北京大学
10月30日,东胡林人尸骨被安全运抵北京大学。考古人员表示,对东胡林人更深入的研究将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实验室进行。
东胡林人考古队副领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郁金城告诉记者,尸骨整体搬运,必须保证其完整性,所以要“套箱”搬运。所谓“套箱”就是将尸骨连同它身下附着的土层一起挖出来,然后整体打包装箱搬运。估计整个土块长约190厘米,宽约70厘米,厚约40厘米。
由于遗骸目前已经非常脆弱,为了确保安全,考古人员首先在尸骨上覆盖了一层宣纸,并在上面喷水,以防干裂,同时在尸骨的头部及骨盆等容易移位和断裂处用石膏进行了加固。
在尸骨套箱搬运之前,考古工作者对古人类尸骨做了最后的整理工作:拍照片、画草图,将考古挖掘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如实记录下来。
遗址介绍
发掘的遗迹有灰坑3个,灰堆8处,石器制作场1处。8处灰堆遗迹堆积状况大致相似,位于T3的东北部,范围约为80×60平方厘米。中心区域有大量的黑色灰烬,包含物中数量较多的是有烧烤痕迹的砾石块、有打制疤痕的石核和动物骨骼(可辨识的主要是鹿骨)等。该遗迹自上至下都发现有石块,上部的石块堆积较乱,底部的石块则大致堆如环状,排列比较整齐。遗址的发现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也让世人更加意识到北京地区的远古时代还有很多可探究的地方。1966年在清水河西岸的第二级黄土台地上出土人骨3具,未发现有墓圹。正中一具为16岁左右的少女,是一次葬,有颅骨、椎骨、股骨、髌骨、胫骨和耻骨,还有若干指(趾)骨。两侧各为男性成人骨骼1具,是二次葬,仅残存一些体骨和头骨碎片,其中比较完整的有左侧股骨、腔骨和骸骨。在少女骨骼颈部周围发现由50余枚小螺壳制成的项链,最大者长18毫米,宽16毫米,厚11毫米;最小者长11.5毫米,宽8毫米,厚6毫米。在少女骨骼的腕部周围发现由7枚骨管制成的骨镯,骨管是由牛肋截断磨制而成。骨管形状稍偏,最长的约39毫米,宽17毫米,厚9.5毫米;短的长29毫米,宽22毫米,厚10毫米。另外,在其胸部还发现蚌类的壳制品2件,一件扁平,另一件为扁平长棒,上端均有穿孔。在人骨附近发现灰色石英岩石片8件,其中6件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1995年春,在遗址断面发现人骨1具,并采集有螺壳项链和石制品等,但未发现有墓圹。2001年在T1东隔梁外发现比较集中的一堆人骨,但明显经过扰动,未发现有墓圹。2003年在T8第8层下发现1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圹清楚。墓向北偏西70°,墓口距地表150厘米,墓坑长220厘米,宽42-48厘米,深52-76厘米。墓内有保存完整的人骨1具,仰身直肢,人骨长约1.6米。随葬磨制而成棍状玉石制品(初步鉴定为方解石类)1件,该随葬品位于人骨鼻与口间。
环境分析
考古队于2001年和2003年共挖掘5×5平方米探方7个(T1~T7),5×8平方米探方1个(T8),2×5平方米探沟2个(TG1~TG2)。实际发掘面积200平方米。以T3为例,依土质土色,自上而下可分7层。第1层:浅灰色土,土质松散,多植物根系,厚5~20厘米,为现代耕土层。第2层:灰黄色土,土质疏松,厚15-35厘米,此层是1960年前后挖白薯窖时堆积而成。第3层:灰褐色土,土质松散,厚0-35厘米,包含物有青花瓷片、石块、碳屑、红烧土颗粒等,年代约为明清时期。第4层:浅黄色沙质土,分布于探方西半部,厚0-75厘米,包含物有动物骨、螺壳、石片等。第5层:黄色细沙质土,较为致密,分布于探方西半部,厚15-50厘米,包含物有石块、蚌壳及动物骨骼等。第6层:灰黄色细沙质土,土质较第5层致密,夹杂白色斑点,厚10-30厘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块、动物骨骼等。第7层:灰褐色土,土质坚硬,距地表95-105厘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块、动物骨骼等;另在本层发现灰堆遗迹5处。第4、5、6层是冲积层。
出土文物
遗址中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制品、骨制品、陶片、动物骨骼和果壳等。石制品包括有打制的石核石片砍砸器、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细石叶石片石屑等,还有琢磨而成的石磨盘、石磨棒等。骨制品有尖状器、骨锥、骨笄等。陶器仅见少量残片,多为器物腹片及底片,偶有口沿残片。
陶片多为红褐色,均为夹砂陶,质地疏松,火候不均,有的陶片外表红褐色,内壁则为黑色。除个别有附加堆纹外,均为素面陶。从断面观察,有的陶片内外成片脱落,似为泥片贴筑法制成。整体来看,多为罐类器物残片。动物骨骼数量较多。多为鹿类动物的肢骨及颚骨、牙齿等,也发现有猪的遗骸。另发现大量的蚌壳、螺壳和蜗牛等。其中极少蚌壳有钻孔和磨痕,应为装饰品。
相关猜想
猜想之一:“他”还是“她”?多大年龄?有无家人?死亡原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考古学家吕遵谔称,通常而言,从尸骨骨盆的形状可以基本推断出性别、是否结过婚、生育过等个人基本信息。现在可以初步判定,尸骨属成年个体,年纪不算太大,但具体年龄和性别还需在实验室进行鉴定。既然年纪不大,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死亡呢?赵朝洪教授表示,要揭开这些谜底还需要再进行人类体质学、病理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研究。
猜想之二:他(她)从哪来?东胡林人是1万年前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代人类。对东胡林人的来源,专家们也有诸多猜想:是从北京的山顶洞人演变来的,还是从周边地区迁移过来?东胡林人与北京周口店人、山顶洞人究竟有何历史渊源?自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这段空白,正等待着对东胡林人的进一步研究来填补。
猜想之三:东胡林人为何定居在此?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周昆叔教授推测,北京的西部地区属太行山余脉,永定河、清水河等京城几大水系都从此流过,优越的地势造就了“环山聚水”的独特生态气候,非常适合古人类居住。
猜想之四:东胡林人如何生活?从“火塘”里发现了烧焦的鹿骨,证明1万年前这里曾经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还有鹿群出没。在发掘中发现的螺壳和蚌器,表明那时曾经有条大河流经这里。中国科学院黄慰文教授说,东胡林人所在的考古阶段正好处于地球上自然环境发生巨变的时期,人类如何适应这种巨变而得以存活,一直是国际上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东胡林人尸骨的出土,为他们研究北京地区特别是山区气候的变化、研究环境变化与人类早期文化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猜想之五:东胡林人有没有发展农业?赵朝洪教授说,在墓葬发掘中找到了的肩胛骨和牙齿,表明东胡林人当时的“食谱”也包括猪在内,至于它到底是野生的还是驯养的,还有待考证。另外在对尸骨进行清理的过程中,考古专家还收集了600多袋土粒以备筛选,专家希望能从中找到1万年前的谷物。
意义
在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村西的东胡林人遗址考古挖掘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早期完整人类骨架,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遵谔教授介绍,这么完整的墓葬在中国仅此一处。同时,还挖掘出一批新石器早期的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和烧火遗迹等重要文化遗存。此次发现找到了北京创造新石器文化的鼻祖,东胡林人是新石器文化的创造者、革命者,是新文化的迎接者。被挖掘出来的东胡林人,目测身高在1.60m以上,由于骨架还没有完全从地里取出,具体身高还要等骨架完全取出之后才能确定。
从表面看东胡林人骨架保存完好,鼻部有类似玉石的覆盖物,据专家考证可能是陪葬物。在考古学上被挖掘出来的骨架是男是女对考证人类社会制度及陪葬制度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专家对此都持慎重态度,虽然对骨架的性别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但是男是女,骨架的性别要在实验室内进行详细研究及经过DNA检测后才能确定。
东胡林人类骨架的发现对考古学、人类学、环境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考古学上说,东胡林人骨架的发现对研究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地层,对研究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对发现东胡林人与北京周口店人、山顶洞人的历史渊源等有重要学术价值。
中科院院士吴新智认为,东胡林人所处的考古阶段正是新旧石器交替时期,能发现这么早期的新石器人类骨架,而且保存的如此完整,填补了自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以来至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发展链条中的空白。吕遵谔教授认为这个遗址很重要,在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这个历史环节上缺乏必要的材料,东胡林人的发现是很关键的环节,将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人类链条联接起来了。东胡林人所处的考古阶段正好是从冰期向冰后期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地球上自然环境发生巨变,人类如何适应这种突变,一直是国际上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课题,此次考古发现对研究北京地区特别是山区气候的变化,研究环境变化与人类早期文化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为什么会改变狩猎、采集的生活习惯,为什么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一直是考古学界争论的热点,一般认为早期农业产生在一万年左右,但国际、国内对这个时期缺乏必要的考古发现,遗址、遗物很少。地层没有东胡林这么完整,更没有人类骨架的发现。东胡林人遗址是十分难得的考古研究基地,对研究华北地区环境的变迁,中国早期农业、早期陶器的出现及其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华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2022年11月初,民盟北京市委落实“8+1”行动,赴门头沟区政府召开了推进东胡林人遗址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座谈会。会议针对如何推动东胡林人遗址由市级文保单位向国家级文保单位迈进展开讨论,并围绕遗址的保护现状、未来规划建言献策。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5 22:5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