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洋考》明
张燮撰。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年),前有
萧基、
周起元、王起宗三序,及其自识之凡例。明朝人以今
婆罗洲为界,婆罗洲以西称西洋,婆罗洲以东称东洋,
郑和下西洋即以此义。
内容简介
全书分十二卷,卷一至四西洋列国考,记叙交阯、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等国的地理、历史、气候、名胜、物产。
卷五、卷六东洋列国考、外纪考记叙吕宋、苏禄、猫里务、沙瑶、呐哔啴、美洛居、文莱、日本、红毛番等国的地理、历史、气候、名胜、物产。
卷七至十二记叙饷税、税珰、舟师、艺文和逸事等项目。
作者简介
张燮,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海海澄)人,万历二十三年(公元一五九五)举人。其人志尚高雅,隐居不仕。历览天下名山,博学多识,通贯史籍,着述丰富。为适应海外贸易之需,初受聘于海澄县令陶镕,始撰该书,未成而辍。后应漳州府督粮通判
王起宗之请,完成该书。
国外内容
其中《西洋列国考》所列国名和地区有
交址(今
越南北部)、
占城、
暹罗、
下港、
柬埔寨、
大泥、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共十五个基本上都在今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境内及其附近地区。
《东洋列国考》所列国名和地区共六个,即
吕宋、
苏禄、猫里雾、沙瑶呐啴啴、
美洛居、
文莱。除文莱外,均在
菲律宾境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西洋诸国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形势、物产和
贸易状况,特别记述了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奴役和掠夺该地区的史实,以及
华侨和当地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
国内事件
《饷税考》详细记述了
漳州地区在外贸中征收商税的制度和抽税则例,以及督饷职官和督饷衙门。《税珰考》集中地记述了福建税监高寀暴敛横征、激变人民的史实。《舟师考》对
航海技术和地理组织都有详细的记述,其中有关东西洋针路的记载,绝大部分均正确无误。《艺文考》收录梁、宋、元、明等朝有关对外关系的部分诏告、表奏和碑记。《逸事考》是从历代史籍中辑录的部分有关对外关系的资料。
该书取材于历代史籍和当朝邸报,参以
故老、
海商和
舟师的诵述与见闻,尤详于嘉隆以后的史实,事具辞核,可补其它史书之不足,是研究明代对外关系和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资料。有万历刻本存世,通用本是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铅印标点本。
历史价值
而其舟师考中之二洋针路,乃我国历代南洋航路之详细记载,殊为珍贵焉。至其所考列国,则不无失检处,如其举于凡例首条,以大泥为渤泥,实开明史谬误之端;以赤土为暹罗亦非确切;以丁机宜与柔佛接境,盖误英得其利(Indragiri)为丁加(Trengganu)矣。惟以往日之地理知识论,亦未可深责耳。
历史记载
东西洋考
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张燮撰。燮字绍和,龙溪人。万历甲午举人。考《明史·黄道周传》,载其《三罪四耻七不如疏》,在
崇祯十八年,距燮乡荐之时巳四十四年,尚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龙溪举人张燮”,则燮以举人终於家也。是书成於万历丁巳,仿宋赵汝适
《诸蕃志》例,惟载海国之通互市者。首《西洋考》,凡十五国,又附录者四;次《东洋考》,凡七国,又附录者十二;次《外纪考》,为
日本及红毛番。不通贡市,故别著之;次《税饷考》,分《水编》、《陆编》、《职官》、《公署》四子目;次《舟师考》,分《内港水程二洋针路》、《祭祀》、《占验》、《水醒水忌》、《定日》、《恶风》、《潮汷》七子目;次《税珰考》,纪神宗时内官高寀通番蠹国,劫官扰民始末最详;次《艺文》;次《逸事考》。其例於交趾、占城、暹罗、彭亨、吕宋、苏禄名与古同者,仍用古名,他若瓜哇之为下港,东埔塞之为真腊,大泥之为勃泥,旧港之为三佛齐,麻六甲之为满刺加,哑齐之为苏门答剌,思吉港之为苏吉,丹迟闷之为吉里地,间文莱之为婆罗,猫里务之为合猫里,则并从新名,使通俗易检。每国先列沿革事迹,多与诸史相出入。如占城即古林邑,而《五代史》以为自古未通之类,亦颇有改正。大致与《明一统志》略同,而稍益以诸书。如闽部疏之误记燕窝莱,及小葛罗误称吉兰丹之类,咸附辨之。次列海船交易之例,则皆采自海师贾客之口,为传记之所未详。其《税珰》一篇,言利弊最悉。《水程针路》诸篇,尤切於实用。惟明代控制外番,至为无术。无事则百计以渔利,有变则委曲以苟安,事事可为烱戒。而篇末诸论,乃称功颂德,曲笔实多,盖当时臣子之词,置而不论可矣。——出自《四库总目提要》
史料价值
“开采访之局,垂不刊之典”
明代,
漳州手工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月港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当时,张燮受海澄
知县陶镕和漳州府司理萧基、督饷别驾王起宗委托,着手编写《东西洋考》,作为漳州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
张燮编撰《东西洋考》,不仅广泛采录政府
邸报、档案文件,参阅许多前人和当代人的笔记、著述,还采访舟师、船户、水手、海商,经过详细、严密的考订和编辑,并仿照宋
赵汝适《诸蕃志》体例,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写成《东西洋考》。张燮博览群书,《东西洋考》中引用不下百余部书籍,其中包括《水经注》、《宋史》、《唐书》、《元史》、《岛夷志》、《大明一统志》、《瀛涯胜览》、《真腊风土记》和多种海道针经。
《东洋列国考》全书共12卷,记载东、西洋40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记载水程、二洋针路、海洋
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
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东西洋考》还特别记载神宗时税珰高寀在福建的暴行,以及海澄人民反抗高寀的示威运动。《东西洋考》是明代中外关系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综述漳州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它对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航海史、华侨史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周起元为《东西洋考》作序,誉之为“开采访之局,垂不刊之典”,“补前人所未备”,指明了该书的价值所在。
对于东西洋名称记载的参考
历史上的东西洋名称,向为人们所熟知,且因郑和之下西洋而名噪全球。然中国古籍对其范围所载往往大相径庭,元明时期的东西洋乃至郑和所至西洋的确切范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第一阶段:元代至明代中期据今所知,东、西洋名称当首见于元代载籍。成书于约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南海志》是较早同时提及东、西洋的一部重要古籍,书中记有东洋、大东洋、小东洋、西洋、小西洋等名。比它约迟半个世纪的《岛夷志略》也提到东洋、小东洋和西洋。徐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和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善《天南行记》(约大德三年,
1297年)虽未提及东洋,但已载有“西洋国黄毛皮子”和“西洋布”。故西洋一名单独出现似比东洋略早。
按照
《南海志》所记,元代的东西洋应是以
雷州半岛─
加里曼丹岛西岸─巽他海峡为分界。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及其以东的地区、水域为东洋,其中又分为大东洋和小东洋部分。该书载有“东洋佛坭国(指今文莱)管小东洋”、“单重布罗国(当在今加里曼丹岛)管大东洋”、“闍婆国管大东洋”等条。从诸条下列的地区来看,大东洋的范围约西起爪哇岛西岸的巽他海峡,中经
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南部、苏拉威西岛、帝汶岛,直至马鲁古群岛一带;小东洋则指今加里曼丹岛北部和菲律宾群岛一带。这种情况直到明代中期,似无多大变化。如《岛夷志略》云:“(爪哇)地广人稠,实甲东洋诸国”。明费信的《星槎胜览》、严从简的《殊域周谘录》也基本上沿袭其说。后来《东西洋考》才把所谓“大东洋”一带列入西洋的范围。故元代东洋的范围实视明代中期后为广大。
《南海志》中还有“单马令国管小西洋”、“三佛齐国管小西洋”等专条,其下所列地名多在今马来半岛至苏门答腊一带,包括马六甲海峡以东不少地方。至《岛夷志略》一书则多处提及西洋,显指印度一带。因此,元代的西洋其东界应直抵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西岸,其西当包括印度洋在内。所谓“小西洋”即指今南海西部,而既有“小西洋”则当为“大西洋”之对。《南海志》对大西洋缺载,但从明代中期的某些书籍仍可觅得蛛丝马迹。黄衷《海语》卷中云:“酴醾,海国所产为盛,出大西洋国者,花如中州之
牡丹。
关于东西洋分界
而关于东西洋的分界,古籍中记载最明确的当推《东西洋考》卷五云:“
文莱,即
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明史》因之。依其所指,大抵以东经110°左右(相当中国的雷州半岛以及今加里曼丹西岸)为准,其东曰东洋,其西则称西洋。因此,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这一阶段的东西洋范围因《东西洋考》的记载而益形明确。
主要版本
该书版本,福建艺文志三十三、浙江采集遗书总录戊集,均有着录。
1、(明)万历间刊本(有「汪鱼亭藏阅书」印)
3、惜阴轩丛书本
4、国学基本丛书本
6、学生书店据惜阴丛书本影印
7、1981年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铅印标点本
8、《东西洋考》,2000年,
谢方校注本,中华书局ISBN7101020291
参考信息
张燮博览群书,《东西洋考》中引用不下百余部书籍,其中包括《
水经注》、《
宋史》、《
唐书》、《
元史》、《
岛夷志》、《
大明一统志》、《
瀛涯胜览》、《
真腊风土记》和多种
海道针经。
张氏书系综合正史外国传、诸种地志笔记,排比汇考并加入自己所创着新材料,可谓为嘉靖后关于海外事迹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