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共同体(简称东共体;英文:East African Community,EAC)是由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布隆迪、
卢旺达、
南苏丹、
刚果(金)、
索马里八个国家组成的
区域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67年首次成立,1977年解散;其后在2000年由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在
阿鲁沙重新组织成立,总部也设于坦桑尼亚阿鲁沙。2004年,三国签订条约,成立
关税同盟,于2005年1月生效。2016年4月15日,
南苏丹正式加入东非共同体,成为该组织第六个成员国。2022年,
刚果(金)正式加入东非共同体,成为该组织第七个成员国。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4日,索马里正式成为东非共同体第8个成员国。
组织成立
成立过程
东非共同体(East African Community,简称东共体)是由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布隆迪、
卢旺达、
南苏丹和
刚果(金)七个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东共体最早成立于1967年,成员有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后因成员国间政治分歧和经济摩擦于1977年解体。1993年11月,坦、肯、乌三国开始恢复合作。1996年3月14日,三国成立东非合作委员会秘书处。1999年11月30日,三国签署《东非共同体条约》,决定恢复东非共同体。
2001年1月15日,三国在坦桑尼亚
阿鲁沙举行东非共同体正式成立仪式。2001年11月,东非议会和东非法院成立。2007年6月,东共体在乌干达召开特别首脑会议,吸纳
卢旺达、
布隆迪为其成员。2009年11月20日,东共体五国共同签署了《东非共同体共同市场协议》。2010年7月1日,东共体正式启动该协议。2015年1月,签署建立货币同盟协议,确定了建立货币同盟的路线图。6月,东共体、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三个次区域组织签署协议,决定2017年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单一自贸区。2016年3月,
南苏丹正式加入东共体。2022年,
刚果(金)正式加入东非共同体,成为该组织第七个成员国。
当地时间2024年3月4日,索马里贸易与工业部长阿卜迪拉希德在坦桑尼亚阿鲁沙向东非共同体秘书长马图基交存加入条约批准书,标志着索马里正式成为东非共同体的第八个成员国。
组织总部
组织体系
机构设置
(1)首脑会议: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应成员国要求并经成员国一致通过可举行特别会议。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一年。
(2)部长委员会:由成员国负责地区合作或指派的其他部长组成,是共同体政策机构。其职能是在协商一致的原则下,负责为共同体有效与协调运行及发展制定政策;向东非议会提交法案;向首脑会议提交年度报告;建立处理不同事务的部门委员会等。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应成员国或委员会主席要求可举行特别会议。部长委员会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一年。
(3)协调委员会:由成员国负责地区合作事务或指定政府部门的常秘组成,负责向部长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和建议、执行部长委员会决定。一般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应委员会主席要求可举行特别会议。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
(4)部门委员会:负责向协调委员会提出项目实施计划,确定不同部门的优先发展项目并监督其实施。
(5)东非法院:系共同体
司法机构。职责是确保条约得到履行,负责相关条约的解释,并向首脑会议、部长委员会、成员国和共同体秘书处等提供法律咨询。每个成员国可提名2名法官,由首脑会议批准任命。院长和副院长须来自不同成员国,院长由成员国法官轮流担任。
(6)东非议会:系共同体立法机构。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议长由成员国议员轮流担任。议员任期5年,现有议员52人。
(7)秘书处:是共同体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设秘书长、副秘书长、法律顾问等。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由首脑会议任命,由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5年。
组织成员
东共体共有8个成员:
坦桑尼亚、
肯尼亚、
乌干达、
卢旺达、
布隆迪、
南苏丹、
刚果(金)和
索马里。其中,坦、肯、乌三国为创始国,卢、布于2007年6月加入,南苏丹于2016年3月正式加入。刚果(金)于2022年正式加入。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4日,第23次东非共同体成员国首脑峰会宣布,索马里正式成为东非共同体第8个成员国。当地时间2024年2月10日,索马里议会投票通过批准该国加入东非共同体(EAC)的条约。
组织领导
首脑会议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现任主席南苏丹总统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秘书长为肯尼亚人彼得·马图基(Peter Mutuku)。
组织活动
1996年3月14日,东非合作体秘书处正式成立。12月,东非商业委员会成立。
1997年3月5日,东非证券管理局成立,以协调三国资本市场的开发与合作。4月,合作体第2届首脑会议通过《1997~2000年东非合作体发展战略》。8月28日,合作体部长委员会同意在2000年完成统一关税的目标,通过了将东非合作体协议升格为条约的指导性文件,制订了扩大成员的标准。4月,合作体部长委员会第9次会议提出了《东非共同体条约》草案,决定将合作体协议升格为东非共同体条约。5月22日,三国签署内河和海上航运协议、交通协议和国防合作谅解备忘录。5月25~26日,东非合作体秘书处、欧洲联盟和世界银行共同召开东非合作体道路网捐助会议。6月2日,三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1999年1月22日,合作体第3届首脑会议召开,同意年内签署东非共同体条约,三国外长还签署了联合外交备忘录。3月31日,三国开始颁发东非护照。5月6日,合作体部长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关税与贸易等问题,决定在2000年7月1日实行合作体内零关税和统一对外关税。11月21日,合作体部长委员会特别会议通过26点行动计划,包括6个月内批准共同体条约、决定接纳其他成员国、4年内完成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条约等内容。11月30日,三国总统在阿鲁沙市签署《东非共同体条约》,宣布正式成立东非共同体。2000年7月7日,共同体条约经三国议会完成批准手续后正式生效。
2001年1月15日,三国举行共同体正式成立仪式,并举行首届首脑会议,会议选举肯总统莫伊为首届主席,同时签署了下列协定草案:《接纳新成员协定》《首脑会议规则与程序协定》《接纳观察员协定》《联合缉毒协定》和《标准化、质量保证、计量与检验协定》。4月24日,三国国家元首在阿鲁沙举行为期一天的首脑会议,会议批准了共同体2001~2005年发展计划及秘书处新任秘书长人选。2001年11月,东非共同体议会和东非法院在坦桑尼亚
阿鲁沙成立,三国总统均出席成立仪式。随后,东非共同体议会举行首次会议。
2002年1月,共同体议会在坎帕拉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了在实现经济一体化之前先建立东非政治联盟(东非联邦)等议题。4月,共同体第二届特别首脑会议在坎帕拉举行,就建立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的条款进行了商谈,但未能签署最终协定,同时暂时拒绝了卢旺达和布隆迪两国加入共同体的申请。
2004年召开第六届首脑会议,三国总统签署“加快东共体一体化进程时间表”,同意2010年1月前成立“东非联邦”,三国在保留各自议会、总统和国旗的同时共同组建联邦议会、内阁和司法机构。同年,三国签订条约,成立关税同盟,于2005年1月生效。
2006年召开第七届首脑会议,决定2010年1月建立东非共同市场,讨论了布隆迪、卢旺达两国申请加入东共体的问题。
2007年召开第五届特别首脑会议,签署卢旺达、布隆迪两国加入共同体的协定,正式吸纳两国为东共体成员;并计划于2010年成立东非共同市场并建立东非联邦,2013年选举联邦总统。
2009年召开第十一届首脑会议,五国元首共同签署《东非共同体共同市场议定书》,议定书已于2010年7月正式生效。
2013年召开第十五届东共体首脑会议,五国元首(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卢旺达)共同签署《东非共同体货币联盟协议》,决定10年内实现统一货币目标。根据协议,东共体成员国将出让金融和汇率政策给地区央行,授权地区央行监测和制定成员国宏观金融政策。该协议规定,成员国加入货币联盟必须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条件,并在加入货币联盟的至少前三年持续保持
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5%,
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6%,
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最低为25%。此外,成员国还要满足经济融合条件。2014年,东共体开始实施单一旅游签证,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三国启动跨境支付系统,坦桑尼亚加入原先由肯尼亚、乌干达和卢旺达三国组成的东共体单一关税区。
2015年召开第十六届首脑会议,主题为“通向一个政治联邦:深化与加速一体化”,会议审议通过东共体部长理事会年报,对东共体重大战略决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估,任命东共体新任副秘书长以及东非法院两名大法官,并决定暂不接纳南苏丹、索马里加入东共体。4月,因布隆迪总统恩库伦齐扎寻求第三个任期遭反对党反对,布隆迪局势动荡。5月31日,东非共同体成员国领导人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布隆迪问题峰会,峰会建议布隆迪将选举至少推迟一个半月,以营造一个有利的选举环境。
2016年3月召开第十七届首脑会议,主题为“推进市场驱动的一体化”,会议审议通过了《东共体2050愿景》,提出2050年实现东非地区达到中高收入水平的目标,正式批准南苏丹为第六个成员国,宣布将继续就索马里加入东共体进行讨论。
2017年5月召开第十八届首脑会议,主题为“朝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会议同意将东共体政治一体化的目标由“政治联邦”调整为“政治联盟”,决定继续推迟与欧盟签署“经济伙伴协定”,并就布隆迪形势、南苏丹加快融入东共体、索马里申请加入东共体进行了探讨。
2018年3月召开第十九届首脑会议,主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会议批准东共体第五个发展战略(2016/17-2020/21),敦促成员国调整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建设,有序推进货币一体化,决定继续推迟商签东共体和欧盟经济伙伴协定,敦促布隆迪各方积极开展对话,决定在下一届峰会提交关于索马里加入东共体的初评报告。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30日,第24届东非共同体首脑峰会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行。与会的东非地区领导人共同商讨塑造东非未来的关键问题。此次峰会主要议题包括加强该地区的经济韧性、促进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区域内贸易和发展的举措。
组织发展
近期目标
(一)2006年11月,EAC制定第三次东非发展战略,提出宏伟目标:即在2010-2015年期间建立一个社会转型的现代化的东非共同体。EAC五成员国的发展战略思想反映了共同体建设一个强大区域组织的雄心。
(二)2008年工作重点仍是继续加强实施关税同盟。在EAC发展中,关税同盟对共同体内经济贸易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发展增强了2012年建立东非共同市场的信心。东非关税联盟实施以来,肯、坦和乌三国贸易从2004年15.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19亿美元,增长20%。东非共同体加强关税同盟的工作重点是消除不同程度存在的阻碍成员国间经济贸易合作发展的
非关税壁垒,为实现关税同盟的各项目标扫除障碍。2008年8月起东非五国开始
货币联盟磋商,提出货币联盟体制和框架,为实现EAC社会、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打下基础。
(三)公路运输:东非公路网络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北方走廊,
蒙巴萨(肯港口)-卡土纳(乌卢边界)公路和中央走廊,
达累斯萨拉姆(坦首都)-姆土库拉(乌坦边界)公路已进入实施阶段,计划两年后竣工。
阿鲁沙(坦)-那曼加(肯坦边界)-安地河(肯)公路计划年底开始动工;阿鲁沙(坦)-霍利里(坦)-塔维特(坦)-沃伊(肯)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正在进行中;坦噶(坦)-火如火如(坦肯边界)-
马林迪(肯)公路已在投资准备中。
(四)铁路建设:
东非铁路主干网计划正在研究中。肯尼亚铁路公司和
乌干达铁路公司已按计划于2006年11月1日将所属裂谷铁路(RVR)公司租让给南非一家公司经营和管理(总部在肯尼亚)。
(五)民航运输:2007年4月EAC成立了非洲首家民航安全与保卫监督局。旨在支持成员国按照《国际航空运输条约》提供最佳标准服务,推动民航事业发展。
(六)农业、食品安全:EAC一直积极加强农业发展并关注食品安全。2006年,EAC采纳并签署了发展农业和实现食品安全协议,包括边远农村发展政策及战略等。
此外,2008年6月,东非立法大会通过了东非共同体(EAC)2008/09财政年度预算,总额为4040万美元。此次预算增加了东共体在2006年至2010年发展重点战略项目投入,强调在法律和司法体系、协议、政策、规章、程序和标准等方面的发展与和谐。涉及领域还包括促进防务、和平及安全,加强财政、立法、监督、行政管理及信息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促进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一体化,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等。
组织挑战
EAC的扩大,标志着东非地区乃至整个非洲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扩大后的EAC通过五国间合作,互通有无,有利于市场不断扩容,有利于东非地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由于EAC联合进程尚处于发展阶段,加上卢和布两国新近加入,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尚需各成员国的不懈努力。东共体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东共体一体化进程:如公路和铁路能形成有效交通网络,造成运输成本高。EAC主要靠肯尼亚蒙巴萨和达累斯萨拉姆两港口进出货物。
东非铁路由于资金原因,恢复运营困难重重。
乌干达、卢旺达、
布隆迪三国均为内陆国家,制约了这三个国家贸易快速发展。在乌干达召开的东非三国商业领导人会议上,一些领导人反映,尽管他们支持EAC政治、
经济一体化,但对2012年实现预定目标并不乐观。
(二)非关税壁垒影响东非共同体贸易发展:自EAC签署
关税同盟以来,各成员国间贸易和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跨国商业和投资尤为突出。EAC五国间的经济贸易发展不仅明显增加了各国税收,而且也提高了各国在地区间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东非共同体于2005年1月签署关税同盟协议,协议规定除部分敏感商品外,取消成员国间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但EAC各成员国出于本国利益,出台不同形式的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增加了成员国贸易成本,削弱该地区商品竞争力,同时影响东非共同体发展有竞争力的私有产业。
(三)反腐败等问题影响一体化进程:由于历史原因,东共体成员国工业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依靠进口,自然资源不很丰富,对外援依赖程度高,各成员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等,这些都影响了
关税同盟的顺利实施和共同市场的推进。此外,EAC成员国同时加入非洲多个地区组织,也给东共体一体化进程带来影响。如坦、肯和乌同时为东非共同体及东南非发展共同体成员国。虽然同时加入多个非洲地区组织可以获得更多利益,但这同时影响东非建立共同市场和实现一体化进程。
发展前景
东非共同体自2001年正式恢复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为实现共同体目标和一体化积极努力,加强联系和沟通,已签署
关税同盟,它的实施为推动地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联盟。但由于各成员国政治考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经济利益各有侧重,因此,实现一体化目标不会一帆风顺,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摩擦,但这种矛盾和摩擦不会影响共同体一体化大的方向,东非六国将会继续加强沟通和协调,加强在国际和地区政治、经济及共同体内部事务方面的协调与一致,为实现东非共同体宗旨与目标积极努力。
2023年1月25日,东非共同体(东共体)正式启动评估索马里加入东共体的核查任务。
与华关系
1998年5月,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东非合作体道路网捐助会议。2003年5月,中国驻乌干达大使应东共体秘书处邀请出席在坦桑尼亚举行的东非共同体使节会议。2008年5月,东共体五国负责东共体事务的部长代表团访华,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分别会见代表团。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我驻坦桑尼亚大使兼任驻东共体代表。2011年11月,中国与东共体建立经贸联委会并召开首次会议,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共体经济、贸易与投资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11月,中国与东共体举行首次司局级磋商。2013年9月,中国-东共体经贸合作论坛在华召开。11月,中国地方政府代表团出席在乌干达举行的中国-东共体省市长对话会。2023年12月,东共体秘书长马图基访问福建。
中国支持东非共同体三国联合自强,实现地区振兴和发展,并愿进一步推动与坦、肯、乌三国
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以此促进中国与东非共同体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他情况
东非共同体三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和
乌干达将于2015年合并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该联邦将拥有共同的宪法、总统、议会和货币。三国总统将在5月20日召开的东非共同体第七次会议上会晤,届时将讨论该联盟的统一进程,包括建立统一的经济和政治区域问题。
据称,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将在2009年9月就联盟宪法举行投票,2010年1月就实行统一货币和创建共同的总统、政府、议会、最高法院和其他国家机构进行表决。起初将由三国总统轮流担任该联盟总统,每年更换一次。此后,三国领导人将作为候选人参加2013年的联邦总统大选。联盟领导人将像西方国家一样,逐步实现全民普选。与此同时,将举行首次联邦议会选举。
即便有所拖延,也不管该最终目的和期限是否可行,东非三国朝联邦国家的目标迈进的步伐已经开始。肯尼亚、坦桑尼亚、
乌干达共同组建的关税同盟在1月1日正式启动,这是建立统一市场的重要步骤。这三国人口总数接近一亿,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00亿美元。
三国领导人认为,在当代进行经济和政治的长期联合,将有利于增强本地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
肯尼亚总统齐贝吉曾在东非共同体会议上表示,东非政治、
经济一体化是东非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非联邦的组建是他本人毕生的心愿,也是肯尼亚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共同愿望,肯尼亚人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成员国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enya)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国土面积的18%为可耕地,其余主要适于畜牧业。
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但受其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全年最高气温为22—26℃,最低为10—14℃。
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公元7世纪,非洲东南沿海地带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
肯尼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肯尼亚政府在2030年远景规划中,将能源、基础设施和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2015年10月28日,第70届联合国大会改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肯尼亚成功获选,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肯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等农产品、旅游、侨汇是三大创汇来源。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门类较齐全,日用品基本自给。
2008年肯政府启动“2030年远景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旅游业、农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争取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0%,到2030年将肯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民众享有高质量生活、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的新兴工业化中等收入国家。受2008年初大选危机、旱灾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一度放缓。2010年以来,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经济呈现较好发展势头。但贫困率和失业率仍然较高,均在40%上下。2015年肯出台《国家工业化发展规划》和《经济特区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油气资源以及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2017年肯政府提出粮食安全、住房保障、制造业发展、医疗保障等“四大发展目标”。2022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13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99美元。
经济增长率:5.5%。
货币名称:肯尼亚先令。
汇率:1美元≈147肯尼亚先令。
外债总额:367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
肯尼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肯尼亚政府在2030年远景规划中,将能源、基础设施和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乌干达
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接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西接刚果(金),北连南苏丹,总面积24.15万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位于东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乡”之称。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粮食自给有余。工业落后,企业数量少、设备差、开工率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连年战乱,经济一度濒临崩溃。1986年“抵运”执政后,实行务实、稳妥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农业,整顿国营企业,扶植私人经济,推行自由贸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乌棉花、鱼类、咖啡等传统支柱产业出口萎缩,经济增速下滑。2015年6月发布《2015-2020国家发展计划》,为今后5年国家发展确定了总体目标。
2023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551.7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86美元。
货币名称:乌干达先令。
汇率:1美元=3765乌干达先令。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等)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全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英文: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英联邦成员国之一,公元前即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贸易往来。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临印度洋。国土面积945087平方公里,人口6174万(2022年)。
坦桑尼亚全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东部沿海为低地,西部内陆高原面积占内陆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非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
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平年粮食勉强自给。工业生产技术低下,日常消费品需进口。1967年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以建设集体农庄为中心,开展严重脱离国情的“乌贾马”社会主义运动,致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86年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调改方案,连续三次实行“三年经济恢复计划”。近年,坦政府将脱贫作为政府工作重点,执行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推进经济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缓慢回升。同时,密切与西方捐助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谋求吸引外资、减免外债和获得更多援助。2001年以来,坦成立以总统为首的“国家商业协会”和以总理为首的“投资指导委员会”,减免外资企业税费和高科技产品进口税,出台微型信贷政策,扶植中小企业发展。IMF和世行认定坦桑达到重债穷国动议完成点,将于20年内减免其30亿美元外债。2002年10月,IMF将其在非洲的第一个技术援助中心——东非技援中心设在坦。2011年,出台《国家发展规划五年计划(2011—2015)》,确定了农业、基础设施、工业、旅游、人力资源、信息通讯六大优先发展领域。马古富力总统执政后,积极落实竞选承诺,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着力改善政府服务水平和民生。2016年出台《国家发展规划五年计划(2016—2020)》,将工业经济成型、经济和人力发展整合、创造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和加强监管确定为四大优先发展领域。近十年,坦桑尼亚经济平均增长率约7%,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列前茅,制造业、矿业和旅游业发展强劲,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持续增长。但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和人才匮乏等长期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
2022年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757.10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2美元
通货膨胀率:4.4%
外债总额:278.36亿美元
外汇储备:50.9亿美元
汇率:1美元=2295坦桑尼亚先令
(资源来源:世界银行数据)
布隆迪
布隆迪(The Republic of Burundi)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
为改善营商环境,吸收外国投资,布隆迪积极推进法律制度建设,自2008年起至2013年,相继修订了投资法规、商业法规、环境法规、私营企业和公共参与法规、土地法规和矿山法规等。
农牧业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布隆迪战争频仍,局势动荡。1996年7月政变后遭受长达30个月的经济制裁,西方国家援助基本停滞,加之难民问题和气候因素,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前累计下降了22-25%。2000年布政府与各政治派别达成和平协议后,国际援助逐步恢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09年1月,布达到重债穷国减债倡议完成点,获得减免14亿美元的债务。2012年2月,布出台《第二代增长和减贫战略框架》文件。10月,布政府在日内瓦召开“布发展合作伙伴大会”,与会各方承诺提供资金26亿美元。2018年8月,布出台《国家发展规划(2018-2027)》,旨在为布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力争到2027年实现10.7%的经济增长。2015年年初以来,因国内局势紧张,外援大幅减少,布经济状况急剧恶化。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估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6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5.7美元。
经济增长率:3.3%。
货币名称:布隆迪法郎(简称布郎)。
汇率:1美元≈2826布郎。
通货膨胀率:18.3%。
(资料来源:商务部)
布隆迪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第一,因本国财力有限,布隆迪发展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支持;第二由于缺少高素质人才和必要的设备,行政办事效率仍然地下;第三,市场缺乏透明度;第四,可供出口商品不多;第五,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差,市场规模小;第六,失业问题严重。
主要出口产品有咖啡、茶叶、棉花、皮张等,进口为工业原料、机器设备和消费品。最大贸易伙伴为欧洲共同体。主要对象是比利时、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外援主要来自比、法、德以及欧共体和联合国机构。
卢旺达
卢旺达(Republika y'u Rwanda)是非洲中东部的一个国家,全称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东邻
坦桑尼亚,南连
布隆迪,西和西北与
刚果(金)交界,北与
乌干达接壤,国土面积26338平方公里。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称谓。
主要民族有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卢旺达语、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
卢旺达系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1994年的内战和大屠杀使卢经济崩溃。爱阵上台后,采取了发行新货币、实行汇率自由浮动、改革税收制度、私有化等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经济逐步恢复。1998年,卢制定了2020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2020愿景”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会展经济,努力缓解能源短缺困难,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02-2012年,卢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8%。近几年有所回落。继“2020愿景发展计划”后,卢又规划了“2050年愿景”。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把卢旺达建设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到2050年把卢旺达建设成为高收入国家。2022年卢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2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4美元
经济增长率:8.2%
货币名称:卢旺达法郎(简称卢郎)
汇率:1美元=1055卢郎
(资料来源:卢旺达国家数据研究所)
南苏丹
南苏丹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简称南苏丹,是非洲东部一个内陆国家,东面是埃塞俄比亚,西面是中非共和国,南面是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与乌干达,北面是
苏丹,是一个具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首都朱巴。
南苏丹原是英埃共管苏丹的一部分,1956年后成为苏丹共和国的一部分,属苏丹南部10省。第一次苏丹内战后,苏丹南方于1972年至1983年得到自治。第二次苏丹内战随即于1983年爆发,自至2005年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并成立苏丹南方自治政府。2011年,南苏丹独立公投通过,南苏丹共和国遂于2011年7月9日0时宣告独立,成为非洲大陆第54个国家。
2016年4月15日,南苏丹正式加入东非共同体,成为该组织第六个成员国。
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北纬4-10度线之间,系内陆国。东邻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邻中非共和国,北接苏丹。
南苏丹地形呈槽型,东部、南部、西部边境地区多丘陵山地,中部为粘土质平原,南部边境的基涅提山(KINYETI)海拔3187米,为全国最高峰。
南苏丹属热带草原气候,湿度高并有大量的降雨。每年5-10月为雨季,气温20-40℃,11-4月为旱季,气温30-50℃。
南苏丹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道路、水电、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严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进口,价格高昂。国际社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向南苏丹提供了大量援助。2011年7月,南苏丹央行发行新货币南苏丹镑(SSP)。
南苏丹经济严重依赖石油资源,主要有1/2/4区、3/7区、5区等开发项目。石油收入约占政府财政收入的98%。2012年初,由于与苏丹就石油利益分配问题矛盾不断升级,南苏丹全面关井停产。2013年4月,经过国际社会斡旋和两苏艰苦谈判,南苏丹恢复石油生产。2013年底和2016年7月,南苏丹国内两次爆发冲突,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2023年4月以来,苏丹国内冲突对南苏丹石油出口造成潜在威胁。目前,南苏丹石油日产量约为16.91万桶。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简称刚果(金)。面积2344885平方公里。首都为
金沙萨。人口1.023 亿人(2023年)。
地处非洲中部,东邻
乌干达、
卢旺达、
布隆迪、
坦桑尼亚,南接
赞比亚、
安哥拉,北连南苏丹和
中非共和国,西隔
刚果河与
刚果(布)相望。西部有狭长走廊通大西洋。海岸线长37公里。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属
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左右。
13~14世纪是刚果王国的一部分。1884~1885年柏林会议将刚划为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采地”,称“刚果自由国”,后改称“比属刚果”。1960年6月30日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1964年改用现名。1971年改名扎伊尔共和国。1997年恢复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至今。
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采矿业占经济主导地位,加工业不发达,粮食不能自给。曾是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因政局持续动荡,刚经济连年负增长。1996年的内战和1998年的地区冲突,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濒于崩溃。2001年卡比拉继任总统及2003年组成临时过渡政府后,大幅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市场经济,放松经济管制,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宏观经济状况逐步改善。2002年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由原来持续负增长转为正增长。2006年12月卡比拉当选总统后,刚新政府继续奉行稳健的经济政策,并启动国家重建计划和“五大工程”,宏观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2011年卡比拉蝉联总统后提出国家“现代化革命”战略以及到2030年建成新兴国家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矿业、水电开发等。刚外债负担沉重,主要债权人为巴黎俱乐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10年7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布刚达到重债穷国减债倡议完成点,减免刚111亿美元债务。2019年,齐塞克迪总统就任后推行“执政百日紧急计划”,大力筹措资金,推进交通、卫生、教育、住房、能源、就业、农渔牧等各领域项目实施。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估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639.1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0.2美元
经济增长率:6.1%
货币名称:刚果法郎(Franc Congolais, FC)
通货膨胀率:8.4%
外债:94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
索马里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a),简称索马里,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拥有非洲大陆最长的海岸线,总面积637660平方公里,人口1269万(2022年),绝大多数是索马里族,又分萨马莱和萨布两大族系,首都摩加迪沙,全国分为18个州。
公元前17世纪以前,索马里建立了以产香料著称的“邦特”国。1941年,索马里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7月1日,索马里建立共和国。1991年,西亚德政权倒台后,索马里一直处于军阀武装割据的无政府状态。位于西北部的索马里兰与中部邦特兰以及索马里西南国均为实质独立。
索马里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80年代,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调整经济政策,经济一度好转。1991年后,由于连年内乱,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全面崩溃。2012年索联邦政府成立后,着力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造业、房地产和建材等行业,经济发展初现生机,外资开始进入,大批侨民返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2016年,索联邦政府制定30年来首个国家发展规划,确定了经济发展优先领域,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渔、畜牧业,建立健全金融、税收和审计体系等。穆罕默德总统就任后,积极落实索国家发展规划,加强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就索减债问题积极做国际社会工作。2023年各项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15.1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7美元。
贸币名称:索马里先令(Somali Shilling)。
汇率:1美元≈23605索马里先令。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