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①指东汉首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和西汉旧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②唐显庆二年(657)以后,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和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两京。③北宋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和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为两京。《宋史·太宗纪》:“减两京诸州系囚。”④明永乐以后,以京师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为“两京”。
两京,古时称同一朝代(或其某一时期)并设的两座京城(国都和
陪都)。亦称两都。习惯上称两京者有东汉时东京洛阳及西京长安,北魏时洛京洛阳及北京平城,宋初东京开封府及西京河南府,明代北京及南京,清代北京及盛京等。
东汉时的两京,主要指东汉首都洛阳和西汉旧都长安。西汉初年,
汉高祖曾欲定都洛阳,后在
娄敬的劝说下迁都关中的咸阳旧地,并定名长安。此后,西汉王朝始终保持着关中长安的本位政策,洛阳与其他留有行宫的城池没有太大区别,但西汉中后期儒士们已经在以“周公营洛”为标杆,号召统治者迁都洛阳了,
王莽的“新朝政权”便响应了儒生的号召,将洛阳升格为“新室东都”,以长安为“新室西都”。“都”与“京”同义,可以说昙花一现的王莽
新朝第一次设置了“
两京制度”。
东汉政权以洛阳为首都(并改名为雒阳)。由于东汉政权需要宣扬自家政权是西汉政权的延续,也就必须尊隆长安。因此,东汉政权便将洛阳称呼为“东京”,将西汉旧都长安称呼为“西京”,合为两京(此外还有“南都”南阳)。这一阶段的文学家也有吟咏两京的作品,例如
班固有《
两都赋》(即《
西都赋》与《
东都赋》),载于《后汉书·班固传》;
张衡又比拟之而作有《
二京赋》(即《
西京赋》、与《
东京赋》),载《
昭明文选》。
东汉之后,还有以两京为两汉的代称者。例如《陈书·沈不害传》载
沈不害的文章:“故东胶西序,事隆乎三代,环林璧水,业盛于两京。”
隋文帝时期,定都长安并且营建
大兴城(隋唐长安城),并没有明确建立“两京制”。
隋炀帝即位后,则营建并迁都洛阳,以洛阳为东都,以长安为西都。
隋朝灭亡后,李唐政权重新统一天下。除了
武则天的
武周时期与
唐哀宗被
朱温控制的傀儡时期以外,李唐政权几乎始终以长安为帝都所在,一般称“京师”。同时,自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以后,又改
洛阳宫为东都。高宗在《
建东都诏》中说:“二京之盛,其来自昔。”后世记录唐代史事时,也使用“两京”指代长安与洛阳,例如《新唐书·仆固怀恩传》说
仆固怀恩“以复两京,有殊功,诏加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封丰国公“等等。
五代至北宋,除后唐政权以长安为西都外,梁、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都把位于
大运河枢纽的开封府当作首都,并称其为“东京”,称洛阳(河南府)为“西京”,合为两京。例如《宋史·太宗纪》记载雍熙三年的一则史事:“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系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明代两京主要指北京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今南京)。明洪武元年(1368年),
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政权。八月,明军攻陷
大都,元政权灭亡。大都改为
北平,
大都路改为
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
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南京改作留都,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实行两京之制。此后
明仁宗虽欲迁都回到南京,但未能实现,于是明朝保留“两京”,直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