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领域分类法
经济学术语
产业领域分类法,又称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是国民经济产业进行划分的一种常用方法,便于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
关联式分类
技术关联
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这一类产业的企业必须在产品的主要生产技术或制作工艺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
原料关联
原料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具有相同的原材料: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 业、木材业、卷烟业等
具有相类似的原材料: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工业
具有性能相似的其他投入物:如电力、煤气、供水等
具有活动对象相类似的产业: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
用途关联
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
方向关联
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单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
双向关联:纵向关联、横向关联
环向关联:单环关联、双环关联、多环关联
战略关联
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
先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济有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
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基础产业
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先导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
此种分类法的缺陷:产业的归类尚存争议、第三产业内容过于繁杂。
国家标准分类
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一边科学的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
特征:第一,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第二,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四,具有特殊性;第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国际标准分类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个层次。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者更细致。它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
根据国际标准分类法所作的统计有很高的可比性,为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被广泛运用。
两大部分类
是马克思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所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Ⅱ部类。
此种方法的缺陷:
(1)不能涵盖所有产业、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
(2)许多产品难以归类,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3)分类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与其他方法相差甚远,分析口径不一,而且不够细化,其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
农轻重产分类
将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
优点: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简便、易行的特点。它在研究和安排工业化发展进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重化工业化进程。
这种分类法来源于前苏联,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
缺陷:
(1)没有涵盖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对产业经济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2)农轻重界限模糊,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难于归类到哪一部门;
(3)农轻重分类法也不够细分,一方面很难从深层次揭示农轻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难于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这都给产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生产要素分类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其他分类法
(一)四次产业分类法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的四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
我国学者王树林的四次产业分类法:第三产业属于物质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第四产业属于精神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由于划分产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很多,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只能是大概的划分。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
生产流程分类法是指根据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产业的一种方法。这种划分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相对于某一产业的工序位置来说的。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基准产业作比较的更加模糊的习惯称法。
按生产流程可以划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时将产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将产品用途有75%以上属资本资料的产业划分为资本资料工业,难以用以上标准划分的产业则被列入其他工业。这一划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划分和量度,因而这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原因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后期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进而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另一方面有利于有关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征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8 17:09
目录
概述
关联式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