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是近代诗人
陈去病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这是诗人乘船渡海途中所写。诗中描绘了海上所见景象:海面一望无际,海上波涛汹涌,洲渚若隐若现;雨后天空一碧如洗,烈日映照水面反射出耀眼的红光。尾联用伍子胥之典,慨叹祖国沦亡将至,暗含对革命斗争充满凶险的认识。全诗以辽阔的海天作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壮阔雄浑的画面,同时借景抒怀,抒发了革命志士的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境界开阔,壮怀激烈。
作品原文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⑴
舵楼高唱大江东⑵,万里苍茫一览空⑶。
海上波涛回荡极⑷,眼前洲渚有无中⑸。
云磨雨洗天如碧⑹,日炙风翻水泛红⑺。
唯有胥涛若银练⑻,素车白马战秋风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
中元节:旧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于此日举行盂兰盆会,诵经施食;民间则设祭超度先人。黄浦:即
黄浦江,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
黄歇所疏浚,故名。吴淞:即
吴淞口。黄浦江源出浙江嘉兴,流至上海,北合
吴淞江,会长江入海,其会合口称吴淞口。泛海:乘船过海,渡海。
⑵舵(duò)楼:船上的楼舱。大江东:北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借指作者满怀豪情,高唱慷慨悲壮之歌。
⑸洲渚(zhǔ):指江海中的沙岛沙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有无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⑹磨:摩擦。碧:青绿色的玉石。此句下作者自注:“烈日中忽遇阵雨。”
⑺日炙(zhì)风翻:日晒风吹。炙,烤。水泛红:烈日映照下海水反射出耀眼的红光。
⑻胥(xū)涛:汹涌的波涛。春秋时,吴王
夫差不听
伍子胥的劝告,反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前嘱其子,死后将他的尸体用皮囊包好,投到
钱塘江中,以便早晚乘潮来观看吴王的失败。传说伍子胥怒气化为怒潮,称为胥潮。银练:白色的绢。这里用伍子胥的典故,不仅借以描述潮水的汹涌,暗示革命斗争的凶险,并抒发对祖国危亡的忧愤。
⑼
素车:用白土涂刷的车。古代凶丧事所用。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为潮神,钱塘江潮来时,他乘素车白马涌现于潮头之上。
白话译文
屹立轮船舵楼高唱大江东去,万里苍茫的大海已一览而空。
东海的波涛回旋激荡到极点,眼前岛屿沙洲似在有无之中。
云擦雨洗后的长天明净澄碧,白日炙烤海风翻滚水色泛红。
只有伍子胥的潮浪如同银练,素车白马率领波涛斗战秋风。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
光绪三十四年(1908)。陈去病作为一个革命志士,“
南社”发起人之一,“少年时负奇气,一往无前”,中年致力于革命事业,慷慨以天下为己任。1908年,正是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之际,陈去病由上海乘船渡海赴广东从事革命活动。该诗是诗人就眼前海天景色抒发豪情,表现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海上所见,但挥洒于笔底的境界并不单纯是眼前景物的自然展开,而是融入了胸中波澜,可以称作融情入景。诗人的心胸和激情都展示于泛海抒怀的造境之中。
“舵楼高唱大江东”,作者居于视野开阔的“舵楼”,首先规定了全诗写景的视点。这昂然前趋的位置,也与作者立于革命前潮的位置表里沟通。“高唱”“大江东去”,便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有这样雄迈壮阔的起笔,次句“万里苍茫一览空”无论是景物还是情境就都是合理的展开了。“一览空”充满了“不可一世”的意致,而从写景看,则是大处着笔的无限远景,是极目海上的真切实境。颔联出句视点下俯“波涛”,那波涛重重回荡,由近及远,无穷无尽,“极”是“波澜动远空”的境界,同上句的“一览空”勾挽。对句视线再作回收,由于波涛的起伏,“眼前洲渚”时隐时现。革命风云的层层叠起,革命形势的升沉起伏,正是这两句象征的内涵。这几句可以凭艺术感觉鲜明体察到写景的底蕴,诗面上又表现得“无迹可寻”。“云磨雨洗天如碧”作者注明为“烈日中忽遇阵雨”的实况,视野上扬。“日炙风翻水泛红”,写日光反射出的色彩,视线下临。一“碧”一“红”,上下映衬,色调鲜丽夺目,境界美轮美奂。这境界是经过“云磨雨洗”“日炙风翻”艰难锻淬之后到达的,作者遣词中突出“磨”“洗”“炙”“翻”,强烈的主观感觉对自然景象的强调,其象征意旨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深知自己在实景中叠映的是一种理想和憧憬,而眼前更需要的是艰苦的斗争,甚至悲壮的牺牲。所以,尾联用伍子胥的事再写波涛,并用“唯有”两字领醒,用意正在于此。“素车白马战秋风”透露着壮士视死如归的激烈心怀,其中有作者对斗争事业艰难性的充分理解,并与首句“舵楼高唱大江东”的豪迈遥相呼应,形成不同色调的情感层次。
全诗笔力雄迈恣肆,境界阔大,气势豪壮,显示了陈去病诗歌的风格,可以由此感知历史前驱者们的昂扬风范。
名家点评
苏州大学文学院编审
王英志《
清诗一百首》:此诗意境恢宏阔大,抒发了高歌慷慨的革命情怀,笔触苍劲有力。首联落笔不凡,勾勒出轮船驶出吴淞口时所见大海的总体风貌,显示出豪迈的意气奋发的精神。颔联则具体描写海上景物。前句写万顷波涛,后句写块块洲渚,一气势澎湃,一缥缈变幻,亦实亦虚,相互映衬。颈联一转,描写海天色彩的绚丽,遣词精警奇特。尾联表面上描写海潮壮美景象,实则内含丰富,寓意深刻,为全诗涂抹上一层悲壮的色彩。
作者简介
陈去病(1874—1933),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
同盟会。为南社创始人之一。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有《浩歌堂诗钞》。又曾创办《
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