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原名中南大学文学院,位于湖南省
长沙市。2002年5月在原文法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
中南大学文学院,2015年5月28日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年6月更名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
学院介绍
中南大学文学院坐落在古城长沙美丽的
岳麓山下、
湘江之滨,系于2002年5月在原文法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在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学院和中南大学一起成长,以特色文科创学院品牌,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一个基础文科学院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加强对外学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学院招生和就业,推动学院快速稳定地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15年5月28日将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建院以来,学院本科专业从1个发展到3个,硕士点从1个增加到11个,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一个对外汉语教育专业
硕士点;学院现有美学、
审美文化学、文化产业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建院以来,本科生从不足200名发展到700余名,研究生从20人以下发展到200余名,从规模到水平都有了跨越式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八个二级学科、传播学、美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职教师39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在读博士6人,博士后3人),分别来自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10多所名校。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学缘、学历结构和年龄、职称结构。在校本科生66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95人,博士研究生10人,留学生有9人。
知名教授
刘泽民,男,1957年生,教授,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有《应用美学》、《
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主编教材有《文学原理》,《美学基础新编》:合著教材有《美学引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合著著作有《国民素质论》、《
西方美学范畴史》。
阎真,男,1984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曾在天涯》,同年评为副教授。
2000年到中南大学文学院工作,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同年评为教授。《沧浪之水》获《当代》杂志文学年度奖,《小说选刊》长篇小说奖,
毛泽东文学奖,已出版43版约45万册,200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
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记一等功。2003年出版理论专著《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因为女人》,获
中国出版集团颁发的年度专家五佳奖,读者五佳奖,2011年当选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雨,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精通法语、英语等多门外语,2004年获法国政府资助赴法国进修。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育英计划、中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人才。曾在
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栏目讲述《
侠骨柔情陆放翁》、《
纳兰心事有谁知》。2013年
端午节期间,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
端午时节话屈原》。此外,杨雨还在
河北卫视《
中华好诗词》栏目与
赵忠祥一起担任大学士
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已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省级、校级科研、教学奖励。
教学建设
文学院下设三系、四所、三个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基地两个工作室。
学院坚持“经营学院、和谐人心、创新工作、跨越发展”的办院理念,积极实施“以特色创品牌”、“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博士点突破,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精干而富有特色、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学院。
知名学科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专业(1个)
特色学科
网络文学
研究抢占先机学院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网络文化
研究所。在该领域率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和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资助。发表网络文学研究系列论文近百篇,已出版《
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教授论丛”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等多部学术专著。创办了第一家“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并已获得湖南省“网络文化研究基地”,其研究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文化产业
学科异军突起文化产业研究是学院新的学术增长点,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始培养文化产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院。欧阳友权教授是我国文化产业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2005年培养了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博士,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化产业概论》。2006年成立我国第一家文化品牌研究机构――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出版并发布我国第一部《中国文化品牌年度报告》。现有3位教授和5位副教授从事文化产业方向的学术研究,在全国产生了相当大影响。
小说创作
饮誉文坛学院副院长阎真教授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和《沧浪之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沧浪之水》多次获全国文学大奖。学院成立了“阎真工作室”,并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扩大这一文学品牌的影响力。归国博士聂茂教授亦有多部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著作面世,并获得多项奖励。
三峡移民研究
影响广泛由刘青松教授牵头申报的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交际问题研究》获准立项资助。欧阳友权教授等指导学生完成的《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课外研究成果,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哲学与社会科学类作品一等奖。
重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
(一)文艺学
文艺学是本学科点最早拥有硕士点的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均拥有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
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文学评论》发文4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其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基础文论研究成果突出。本学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文学原理、文学思潮、美学范畴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欧阳友权教授主编了高等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和湖南省规划教材《文学原理》,他的《
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湖南省第十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大奖。柏定国教授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论(1956-1976)》、刘泽民教授的《西方美学范畴史》、《实践存在论美学思考方式》等著作在学术界广泛好评。
2.网络文学研究占领制高点。本学科是全国高校最早将网络文学列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率先创办了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了《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教授论丛”(5本)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7本)、“新媒体研究丛书”(6本)、《网络文学发展史》、《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
网络文学概论》、《比特的世界——网络文学论稿》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100多篇。拥有“网络文学”省级精品课和“新媒体文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重镇,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3.应用研究对接社会重大需求。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文艺学学科还特别强调应用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富有特色地开展了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品牌的研究,成立了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每年发布《
中国文化品牌报告》,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多次。出版了《文化产业概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主持完成《电影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软实力竞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项目)、《文化品牌战略研究》(文化部项目)、《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基础人文学科如何服务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代文学
本学科方向成长迅速,并形成了显著的科研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古代文论及古典美学研究成果卓著,体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开阔学术视野。本学科成员中多数具有跨学科治学背景,如学科带头人毛宣国教授即是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均高居学术前沿,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杨雨教授为法语学士、哲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多次赴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交流和讲学;白寅副教授为理学学士、古代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在古代文学批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本方向已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如《心灵化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美学新谈》、《
中国美学诗学研究》、《
西方美学思想史》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来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2、词曲及民俗学研究崭露头角,新锐突起。本方向还拥有六大词学、戏曲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师从学界泰斗,近五年在词学界、戏曲界崭露头角,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省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了如《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侠骨柔情陆放翁》、《
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
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
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等多部专著,获得科研奖励多项,在《文学遗产》、《文献》、《文史哲》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诗词理论研究与创作传习融为一体,有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疏离。本方向拥有以余德泉教授领衔的古典诗词创作研究团队,创作成果斐然,并在本专业形成了浓郁的诗词创作、吟诵唱和及书法艺术氛围,多次在国内各类刊物发表诗词、书法作品,指导的研究生在诗词创作方面亦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例如2008级研究生李冰即在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古典诗词大赛中荣获诗组冠军。
4、科研梯队整齐,兼具中年学者的沉稳及年轻学者的锐气。本学科方向科研梯队的最大特色是梯队整齐: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合理:50-60岁1人,40-49岁4人,30-39岁4人,避免了某些传统专业青黄不接的现象,具备深厚的发展潜力,传承了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气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术界已形成较大影响,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各高峰学术论坛,好评如潮。特别是杨雨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获得了很好的影响。本学科方向的中青年学者已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次,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次,西南铝教育奖2人次,中南大学师德奖1人次。
(三)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二级学科,由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讲师组成。本学科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参与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2项,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省级课题10项,获省部级奖4项,创作有全国影响的长篇小说3部。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有机结合。阎真教授为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能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并取得相当高成就的教师之一。他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专著《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
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3部,获得全国性影响,为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中《沧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万册,多次获奖。因在学术和创作方面的成就,获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并记省政府一等功。
第二,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王攸欣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3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著有《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书店)、《朱光潜学术评传》(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其现代批评理论特别是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第三,
乡土文学研究开拓新视角。禹建湘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禹建湘教授提出“乡土想像”概念,梳理20世纪以来乡土想像的生发机制和表现症候,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文学评论》发表论文《革命话语在乡土想象中的激荡与消隐》,另有同一方面论文多篇,形成了系列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乡土想象: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并主持两个“乡土文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在“乡土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新锐
此外,谭德晶教授在诗歌理论特色鲜明,出版专著多部,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很好地推进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深度。苏晓芳博士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显示了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
本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齐,梯队合理,在巴赫金研究、小说创作、现代批评理论研究、“乡土文学”研究、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特色鲜明,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共有教师7位,其中2位教授,1位副教授,4位讲师,所有教师都有博士学位,队伍整齐,结构合理。本学科教师共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获省级奖励1项。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于两个方面:
1.探索词语源流,研究优势明显。本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任继昉教授潜心研究词源学二十余年,取得了令人赞誉的研究成果。任继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师承著名词源学家蒋礼鸿先生,主攻汉语词汇史和语源学,已经发表了20余篇词源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辞书研究》等知名刊物上的论文《“胡同”:谱系关系新视野》、《王念孙〈释名〉校语》、《“伏羲”考源》,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国学》、《说“文”谈“字”》、《说“诗”》。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和”文化源流研究。结项时材料扎实,论证严密,结论可靠,得到了了国家社科规划办优秀的评价。出版的专著《汉语语源学》获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古汉语研究》等多种刊物都曾发表书评,学界同人也曾广泛采用。任继昉教授的研究提供了词语源流的宝贵材料,揭示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纠正了辞书字典的讹误,为字典辞书编写质量的提高、词汇理论的丰富和语言文字的规范做出了贡献。其学术专长意义重大,成果斐然,优势明显。
2. 融合方言音韵,研究特色鲜明。本学科方向的刘青松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明代古音的研究,曾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晚明时代古音学思想发微》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和《音韵及诗词格律概要》,在音韵学界引起广泛影响,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三峡移民语言交际问题研究,为国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学科方向的李星辉副教授专心于湘南汉族土话和湘南瑶族勉语的接触影响,调查研究湘南瑶语全面深入,在汉语与少数民族接触研究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其在《方言》上发表了题为《永州岚角山土话音系》的论文,也获得了方言学界的积极肯定。刘青松教授和李星辉副教授的研究正好体现了本学科的一个特色:音韵和方言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关注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方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语言使用,展现汉语语音的现实状况,紧密结合就能深入追踪方言的历史,把握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律。这样的研究特色既鲜明突出,又潜力巨大。
(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是中国语言文学二级硕士点之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2人有海外学术经历。该硕士点现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循守在“精干而富有特色”中争创一流这一文学院的战略信条,在每个研究方向上,本学科团队都经由强烈的问题意识,捕捉到新的学术空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优势。
1.欧美文学方向之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欧美文学方向带头人曾繁亭教授为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其早年曾出版专著《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孤独的雄狮-海明威传》等四种,译著《豪门怨》、《魔杖》(合译)等两种,主编丛书1套(10种)及其他专业著作8种。基于如下强烈的问题意识——现代化历史进程启动之后,与此前相比明显加速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为思潮递进的形态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内学界西方文论研究与西方文学研究两条线长期处于断裂状态,作为作家作品研究与文论诗学研究之关节点的思潮研究的阙如则是造成这一断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学术焦点转向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其在《文艺研究》、《
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上刊发的10多篇论文,以及2008年获得“优秀”结项结论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之最终成果《
文学自然主义研究》(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均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后者印行后,以其对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系统的全新阐释在学界引发较大反响,《文艺报》等重要报刊给予高度评价。
2. 比较诗学方向之西风东渐中的中国现代文论建构研究。比较诗学方向带头人欧阳文风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和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计划。已出版专著3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近几年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但大都停留于观念翻新的泡沫状态,“空战”者众,欧阳文风教授力避凌空蹈虚,其基于西方印象主义对李健吾感悟诗学的剖析、基于西方生命美学对王国维与宗白华文论建构的阐发等系列成果,以沉实但不失锋锐的学术个性,对西风东渐中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与嬗变进行了颇富开拓性的探究,在学界引发广泛关注;该系列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 比较文学方向之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研究。比较文学方向带头人为海归博士聂茂教授。从《民族寓言的张力》运用西方话语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还原性”阐释,到《俄罗斯心灯》等著作基于中国文化现实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招魂性”解读,注重在全球化语境中探究当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变革,并在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对这种变革作出回应,始终是聂茂教授比较文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在大量直击当代文学现场的学术成果之外,其更直接投身创作实践——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等多部,曾获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一等奖、新加坡《联合早报》小说新人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散文大奖等40多种奖项。
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
(一)跨文化传播
本学科研究方向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这一重大的问题,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总结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发展脉络,并从文化比较学与多维视野关照上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集合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拓展研究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从多角度拓展比较新闻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尤其注重在比较文化的层面展开研究;在深入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史的过程中,借鉴多层面的比较分析模式,以台、港、澳相关学术机构为合作伙伴,开展大陆与台港澳新闻比较研究;注重培养研究队伍的跨文化能力,积极与美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丰富了学术内涵。
2、本学科方向紧密跟踪当代文化传播发展态势,营造和完善专业交叉。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剧烈。而新闻媒介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当代新闻媒介的跨文化发展趋势、如何正确运用新闻媒介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如何减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误读,等等,都是当代新闻实践给学术界提出的新问题。而要回答这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厚的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理论的融入,而本学科方向一直努力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走复合发展的道路,以适应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3、跨文化资源的师资力量。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禹建湘教授长期从事女性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文学和社会学理论功底,杨雨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国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被评为湖南省“百人工程”人才;刘青松教授则是长期从事文化语言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们都是带着其他学科和不同文化背景转入新闻传播领域的,能够为新闻传播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路径。
(二)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教学科研团队由由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和两位讲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欧阳友权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教学名、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本学科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和省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国内的数字媒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网络媒介研究处于学术前沿。本学科是全国最早将网络文化(含网络文学)列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之一,率先创办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出版《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传播与文学》、《网络叙事学》、《网络恶搞文化》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研究》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和《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化传播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传播研究的重镇。
2. 跨学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研究。本方向着力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特别关注数字媒介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如白寅副教授的国家课题“数字媒介信息传播引发的集合行为及其防范”,论文《网络文学的社会学价值》等,对网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互动进行
社会心理学的剖析,考察网络流言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传播统计学分析手段,如其论文《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实验分析报告》,就通过控制实验技术解释了信息接受理解中的意义赋予问题。
(三)文化产业
本学科方向基于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雄厚的教学、研究力量和丰硕的成果而设立。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于2006年4月挂牌成立,是中南大学整合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和高教研究所等
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院所得研究力量,突出优势、发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是一个服务于国民经济,培育和推广文化品牌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与媒介管理科研和教学在全国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学文学院最早实施文化产业类研究生教育,直接参与、组织和制定了文化产业学科规范,推动了
文化产业专业的出现。本学科专家团队合力打造的课程《文化产业概论》入选2009年湖南省
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编写的教材《文化产业概论》入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该领域全国第一本专业教材;《文化品牌学》是我国惟一的文化品牌专业教材。
2、有代表国内最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团队和系列成果。2006年以来,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专家团队致力中国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广,已连续五年推出《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年度报告,共发布各类文化品牌报告222个,深受社会各界好评。钟虎妹副教授对我国报纸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湖南省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业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专家团队在总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等方面,始终站在同类研究最前列。
3、紧紧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政各领域互动。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文化品牌创意、文化品牌规划、文化品牌评估和文化企业管理咨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服务等业务。本专家团队先后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为22个行政区域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50余个优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务,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新闻传播实务
新闻传播实务方向是本一级学科与湖南媒体环境积极互动的成果。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此方向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队伍结构。其研究重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广泛融入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新闻传播实务的研究领域。突破新闻传播实务研究的传统思路与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寻求并揭示新闻传播实务的运作规律及其内在奥秘。同时,密切注视新闻传播业界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探讨媒介发展及“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课题。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对我国应用新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媒体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本学科方向团队的专家均有在媒体从业经历,拥有丰富的新闻一线业务经验。学科带头人聂茂教授为新西兰归国博士,曾担任《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的记者;胡光华教授是
中南大学新闻中心前任主任,刘泽民教授是中南大学新闻中心现任主任,是校内媒体的直接责任人;王晓生副教授曾供职于北京的报纸和杂志;范明献博士曾担任长沙电视台专业频道制片人。他们丰富的业务经验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2、本学科方向得到了湖南媒体的大力支持,拥有优越的教研与实践互动环境、机制和平台。自2005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与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
湖南经济电视台(现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卫视、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华声在线、星辰在线、红网合作搭建产学研联合体,先后完成20余项委托项目的研究,既提高了本学科专家团队在业界的影响力,提升了地方媒体品牌竞争力,也给相关专业的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打开了一个通道。
3、本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实现了“博士化”,发展后劲十足。本学科方向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5位讲师,都拥有博士学位。钟虎妹博士的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王晓生博士的新闻法制研究、范明献博士的新闻伦理研究、周灿华博士的受众心理研究、马薇薇博士媒介消费研究,都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
获奖情况
学院已完成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2项;在研项目23项。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1次,湖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2次,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等。
机构设置
教学单位
科研单位
数字出版实验室、文学院图书馆、
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文献检索实验室等。藏书4万余册,期刊280种,报纸45种。另有多媒体信息中心、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教学设施等。
管理单位
阎真工作室
阎真工作室是中南大学文科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于2002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阎真工作室有独立的办公室,并配有全套的办公设施。工作室为
阎真教授的创作与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其他青年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帮助。阎真教授于2003年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支持项目的长篇小说《
因为女人》,经几年的写作,已经完成,并将于年内在《
当代》杂志上发表,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教学设施
数字出版实验室
数字出版实验室建成于2015年,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设备最先进、技术领先的实验室。
非线性编辑室
视频、音频非线性编辑软件教学,学生非线编辑练习,电视编辑实验与实习,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
演播室
电视摄像与制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节目评析制作、播音主持等课程教学及学生实验练习。
录音室
广播编辑制作、电视节目评析制作、播音主持等课程教学及学生实验练习。
学院领导
发展理念
1.重视队伍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措施,优化师资队伍,增强学院发展后劲,全院教师增加到40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超过达80%。他们绝大多数从全国各大名校引进,其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和职称结构都十分优良。各二级学科逐步形成了科研梯队,一批年轻的博士、博士后迅速成长。
2.对接社会需求,注入学科活力
文学院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探索学、研、产相结合的学院发展模式,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找到了两个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产业。其中,网络新媒体研究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文化产业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在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化上,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了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和2门省级精品课。在文化产业领域,我们主要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在政界、业界、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为学科赢得了许多纵横和横向研究课题。各级政府都把我们的文化品牌研究数据作为行政决策和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每年湖南省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时,主动要求把我们的文化品牌发布作为湖南省参会活动之一。
3.组织协作攻关,创造学科亮点
文学院人不多,心很齐,善于团队作战,协作攻关。我们以博士点建设、基地建设为抓手,将分散的科研力量集中起来,在全院形成一股合力。先后创办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中南大学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文学创作与传播基地。先后出版了“网络文学教授论丛”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文艺学前沿论丛”、“新媒体文学丛书”等学科丛书,在20余家重要学术期刊以专栏方式发表专题系列论文。这种以科研群体创造拳头产品和系列作品的做法,容易产生全国性影响;同时,通过协作攻关,也让青年老师找到了科研方向,获得了发表成果的机会。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文科发展,任重道远。与各兄弟学院相比,文学院的差距还很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建设好文学院对改变中南大学的文化生态和学科生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继续提倡“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团结拼搏的进取意识,小院大作为的自强意识”,从低端起步,向高处腾飞,不骄不躁,再接再厉,让文学之花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