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汉语词语,读作zhōng guó。古代
华夏族(即
汉族前身)建国于
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这个国家的专称。
《周礼卷十》上说:“以
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在中国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
何尊”铭文上说。“唯武王既克
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
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公元前1111年周成王迁都时所铸造的一个青铜器是一个实物见证。距今已经三千多年。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
成周,是现在的河南
洛阳一带。
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现今中国,指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诗经·
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
毛传:“中国,京师也。”
2.
中原地区。《周礼卷十》上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中国”之中心位于
黄河流域一带,后泛指中原地区。
黄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中夏或
中华,与中国含义相同。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兼并了中原区域。
《礼记·
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
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中国所行于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上古时代,汉族文化发源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国」。《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认为凡事要秉承天命。天人合一。中之所指,即仁之所在。仁之所在亦即神灵所在。在古代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仁所在之国。承天接地有神灵庇护具有正统权力的国家。周王朝没落后,便以周王朝故地以为正统权力的所在。
以往学界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成为“
中华民国”的简称,这个称谓才成为正式的现代国名。然后,
中国人民大学黄兴涛教授研究认为,“中国”作为国名很早就存在,它既是一种中国人延续下来的国家称谓习惯,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
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
作为各朝代通称的传统国名之“中国”,在
明末清初以降便得到西方的了解和使用,清朝入关以后,也被统治者和一般臣民当作与“
大清”对等的
习惯性国名。从康熙时代开始,“中国”作为与“大清”同义且更为西方人所熟悉的延续性国名开始进入近代
国际条约(如《
尼布楚条约》)。
清中叶以后,“中国”作为
主权国家国名,更是直接与China等词对应,在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中被习惯性运用与“承认”。
晚清时期,不仅在
外交文书中,“中国”作为国名使用早已成为常态,在中外人士所创办的各类新兴中文报刊上,以“中国”指称
大清王朝所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国家,也已是司空见惯。到了
清末新政时期,清朝官方颁布的正式条例、国家章程和重大法规,以“中国”作为国名自称的做法,更为流行并且相当正式。各种以“
中国历史”命名的教科书也纷纷涌现。
所以,黄兴涛教授认为,近代新式法律之颁布和清末新政中其他一系列国家法令、政令、国颁教材中对“中国”国名正式而普遍的使用,再加上国际条约中的广泛使用和承认,可以说已基本奠定了“中国”作为现代国家名称的
合法性,也奠定了包含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作为
现代国民身份认同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