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位焉
汉语成语
天地位焉,成语,意思是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出自《礼记·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南宋叶适及一些现代学者对其的解释为“天地各得其位”。而学者聂文涛将其意思延伸为得道多助,是”天地赋予其位“的意思。
出处
《礼记·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析
南宋叶适中庸》:“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也就是,君子要用中和的态度改变现实,重建天地自然的秩序。这是一种“改天换日”的解析。南宋时期,外族入侵,内部不断有屈膝主和的权臣。叶适作为一个主战大臣,借《中庸》而言志。这种对《中庸》的理解影响至今。仍然有学者把“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翻译成:“天地各得其位,万物自然发育。”
关于叶适
(1150-1223)。 南宋学者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榜眼)。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叶适曾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卒谥忠定。
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南宋乾道、淳熙之际,宋代文化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最初有朱熹的朱学、吕祖谦的吕学以及陆九渊的陆学。所谓的朱学、吕学、陆学,鼎足而三。或谓是朱学与吕学和张栻的湖湘之学,是南宋的三大学派。而张栻死于淳熙七年(1180),次年吕祖谦也逝世了。从此是朱陆两分天下,叶适的崛起,成为一大宗,遂与朱、陆鼎立而三。但水心之学无法与朱、陆相抗衡。
南宋后期,朱学地位在提高,朱、陆合流、相互出入,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朱熹指责陆学之弊是偏,而永康、永嘉之学是大不成学问。这种学术上党同伐异,不足取。应该说,水心之学是卓然一家,根柢《六经》,折衷诸子,辩理学家说《易》及解《中庸》、《大学》之非,以为“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诸多论断显现思想批判的光华,虽然仍是本《六经》之根本。
著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有《永嘉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嘉业堂藏明黎谅刊本。1961年中华书局将《文集》、《别集》合编并加校点,为新版《叶适集》。又有《习学记言》50卷,辑录经史百家,各为论述,有《四库全书》本,《习学记言序目》50卷,有敬乡楼丛书本。
训诂
聂文涛认为,《中庸》前半部分为先秦作品。后半部分有秦汉学者添加成份,可称之为《诚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君子得道多助。君子中和,天地万物都被君子取用,所以天地赋予其位,万物也会表现出对君子的支持。聂文涛先生认为,君子效法天地,顺应天地,这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叶适的解释,是基于时代的特殊要求作出的。万物因为某甲中和而发育,又因为某乙不中和而不发育,甲乙并存于世,岂不万物无所适从?所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应翻译成:“天地赋予君子地位,万物也会给君子以养育支持。”
关于聂文涛
中医学者。因为专业需要而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文字含义的变迁,因此养成了训诂古学的习惯。平和书院称聂文涛先生为生活中的诚明之师。聂文涛先生生于儒医家庭,为聂国祥先生第四子。后又出于王耀廷门下。聂师天生聪颖,又有长辈耳提面命,成就了儒学素养,好诚明之学。聂师认为:先学《诚明》,而后可学《中庸》,而后可以学《易》。拙笔曾整理聂文涛老师所授,汇成《聂文涛让我学诚明》、《聂文涛让我学中庸》和《聂文涛让我学周易》。聂师所授都是他个人的生活总结。每言:慎独就是要面对自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31 10:19
目录
概述
出处
解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