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隶属中国共产党
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动员部建制,为
正军级单位,管辖范围为山东省,是山东省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同时是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的军事工作部门和
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和山东省党委、政府双重领导。
历史沿革
八路军游击支队
1937年10月,日军铁蹄踏进
山东省。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
韩复榘,在黄河以北稍事抵抗,即率10万大军南逃。中共山东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来的洪涛、廖容标、韩明柱等红军干部协助下,在山东各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武装起义。省委直接领导了泰安
徂徕山武装起义,创建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省委派遣人员或各地党组织先后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泰西、鲁东南、鲁南、湖西等起义,创建了一批八路军游击支队。新诞生的八路军山东部队一边整顿训练,一边向敌人出击,在鲁中、鲁南、鲁东南、胶东、清河、冀鲁边、鲁西北、泰西、湖西等地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成立山东纵队
经过1938年一年的艰苦斗争,山东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为加强对山东各地武装起义部队的领导,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
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黎玉、张经武率抗大、陕北公学毕业学员和一部分红军干部、原白区工作干部近200人到山东工作。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宣布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江华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参谋长。山东纵队统一领导山东各抗日起义部队(不包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九师领导的冀鲁边区和鲁西地区),所属基干部队统一编为10个支队及3个团,共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1万余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为增强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从1938年开始,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陆续派八路军主力部队入鲁。7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进入鲁北的乐陵、宁津;9月,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部加强冀鲁边;12月,第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抵达湖西地区,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各一部进入鲁西南,第一二九师师部率第三八六旅主力和先遣支队一部,进入冀南、鲁西北;1939年3月,第一一五师师部率三四三旅六八六团进入山东;5月,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进入山东。
到1940年7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第三四三旅全部及三四四旅一部,全部抵达山东和冀鲁豫边区。第一一五师作战区域为鲁西、鲁南、湖西、冀鲁边、冀鲁豫边、鲁东南;第一二九师活动于鲁西北;山东纵队活动于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苏皖边。
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派
徐向前、
朱瑞入鲁组织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与冀鲁边区、苏北等地区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武装。6月,徐向前、朱瑞抵达鲁南,8月1日通电就职。司令员徐向前,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朱瑞,参谋处长罗舜初。10月中旬,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赴延安开会后,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合署办公,组成统一指挥机构。
1940年6月,徐向前由沂水县青驼寺赴延安,第一纵队番号撤销(对外沿用到1941年1月)。
多期整军
1939年至1940年间,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进行了多期整军。
1940年冬,第一一五师编为7个教导旅,共有7万余人。第一旅活动在苏鲁豫皖边区,第二旅活动于鲁南、鲁东南,第三旅活动于鲁西,第四旅活动于湖西,第五旅活动于鲁南郯马地区,第六旅活动于冀鲁边区,第七旅活动于鲁西南。
1940年9月,山东纵队进行第四期整军,部队编为4个旅、4个支队和两个直属特务团,共5.4万余人。第一旅和第四支队、蒙山支队、蒙南支队,活动于鲁中,第二旅活动于鲁东南,第三旅活动于清河,第五旅及第五支队活动于胶东。通过整军,增强了内外团结,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提高了战斗力,促进了部队的发展。
山东军区成立
1941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第一一五师指挥。
1942年1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山东纵队司政机关改为山东军区司政机关,所属部队划为地方军。第一一五师统一指挥山东军区所属部队”。但是,由于山东党的领导人没有贯彻执行中央军委上述指示,因而统一军事指挥问题久拖未决,严重影响着对敌斗争的开展。
1942年3月,
刘少奇到山东视察工作、解决问题时决定,山东纵队司令部与第一一五师师部合署办公。
8月1日,山东纵队在沂蒙正式改为山东军区,政委
黎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华。山东军区辖鲁中、鲁南、清河、胶东军区,滨海独立军分区,第五旅。
新的山东军区
1942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1943年3月,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保留第一一五师番号。第一一五师、山东军区所属各旅、支队番号撤销,旅、支队机关和军区、军分区合并,主力部队地方化。部队整编为13个兵员充实、领导坚强的主力团,其余编为地方武装。从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方针、军事建设、部队指挥等方面,达到了完全的统一,克服了过去在军事指挥上主力与地方武装关系上长期存在的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新的山东军区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6个军区。
1944年1月,清河、冀鲁边两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1944年7月至1945年6月,伪军反正部队编成4个独立旅。
新的山东军区暨第一一五师,由
罗荣桓任司令员、代理师长、政治委员,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
李作鹏任参谋处长,吕麟、周贤分任供给部部长、政委,
白备伍、
谷广善分任卫生部部长、政委。
下辖军区
鲁中军区司令员
王建安,政委
罗舜初,辖5个军分区、3个直属团;
鲁南军区司令员
张光中,政委
王麓水、
傅秋涛,辖3个军分区;
滨海军区司令员
陈士榘,政委
符竹庭、唐亮,先后辖3个军分区、1个支队和6个团;
胶东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政委
林浩,先后辖5个军分区、1个海军支队和6个团;
清河军区司令员
杨国夫,政委
景晓村,辖4个军分区和1个直属团;
冀鲁边军区司令员
邢仁甫(后叛变投敌)、黄骅、
周贯五,政委
王卓如、
周贯五,辖3个军分区、1个团、1个支队。
渤海军区司令员
杨国夫,政委
景晓村,先后辖6个军分区和2个团。
到1945年8月初,山东军区辖5个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27万余人。民兵和自卫队发展到200万人。八路军
冀鲁豫军区部队也发展到10余万人。山东军区的部队人数占整个八路军、新四军总数的1/4以上。8年中对敌作战3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60余万人,歼敌人数约占全军歼敌总数的30%,解放了全省除铁路沿线少量据点之外的全部国土,创建了全国敌后根据地中唯一保持原省建制的抗日根据地。
以上资料来源
1949年2月重组山东军区,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
华东军区建制,1955年5月1日从
南京军区划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
济南军区兼山东军区,山东军区番号取消。1961年7月24日恢复山东省军区,1961年10月12日由济南军区动员部改编,11月1日正式办公。1961年10月,以济南军区动员部为基础组建山东省军区,11月1日正式办公。
历任司令员
现任领导
石华杰:省军区司令员
余文生:副政委
(参考资料)
、政委王爱国、副政委余文生出席,机关各办局领导和直属队官兵参加。
军区英烈
山东有11.6万余人献出了生命,陈明、
李竹如、刘子超、洪涛、
韩明柱、
马耀南、刘海涛、
朱程、
赵镈、
符竹庭、
马本斋、
彭雄、
汉斯·希伯、
今野博、宫川英勇等著名人物英勇捐躯;涌现出了郯城战斗模范连、
何万祥连、钢八连、岱崮连等英雄单位,何万祥、
王克山、
任常伦、曹世范、
马立训、
鄢思甲、郝红娃、
朱光训等战斗英雄和李念林、臧西山、张秀海、吴得胜、张思孟、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高运成等著名民兵英雄,以及掩护救援八路军的王换于、明德英、祖玉兰等“红嫂”式的人物。
以上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