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以使我们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时符合客观
经济规律,有利于
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历史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状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进行了
公司制改革,企业扭亏增盈成效显著,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在
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私营、
个体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
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财税体制继续完善,
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镇
住房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基本特征表述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没有计划)是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社会
资源合理配置、
收入分配平等的经济运动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市场经济是
自主经济。
市场主体不管是人还是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有独立的
经济利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
2、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由于
价值规律的作用,
商品交换只能在等价的基础上进行。
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
单位产品的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必然存在竞争。
4、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
(5、6、7、8都不是基本特征。)
5、市场经济是
服务经济。商品只有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其
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为他人和社会更好地服务才能获得更大的盈利。
6、市场经济是
网络经济。为使
生产要素有来路,产品有销路,必须发展
横向联系;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导、协调、规划和监督,必须发展纵向经济。
7、市场经济是
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是没有边界的,它反对任何形式的边界封锁、部门分割和
非关税贸易壁垒。市场要对国内开放,也对国外开放。
8、
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
竞争机制支配
企业行为使市场处于
非平衡状态,生产要素在竞争中流动又可产生平衡的倾向。
发展目标
面对新世纪,中国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
硬道理的思想,在未来五年内,继续大力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计划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奋斗目标中强调:要继续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各种形式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强化
科学管理;继续调整和完善
所有制结构,坚持以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展多种
所有制形式;大力整顿和规范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发展
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适应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作用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配收入。在
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的收入高低和盈亏状况首先取决于
市场价格,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
2、传递信息。市场通过
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传递
经济信息,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反之则供过于求,生产者可根据
价格信息自主调节生产。
3、刺激生产。市场在分配收入和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
经营管理,提高
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
4、调节供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
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生产增加;
供求平衡,各个部门的生产比例得到合理分配,
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
基本特征
中国的
市场经济是同
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在
所有制结构上,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
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还包括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
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
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2、在
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
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可以鼓励先进,合理拉开
收入差距,兼顾公平与效率,又可以对过高的收入进行调节,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基本框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
市场主体,改革
企业经营机制。首先,要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和
经营战略。其次,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
法人实体和
市场竞争主体。再次,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
股份制企业的试点工作。
2、培育
市场体系,完善
市场机制。通过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
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
信息市场和
房地产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同时要培育和健全
价格机制、
利率机制、
工资机制、
汇率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
3、转变
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仅限于统筹规划、
总量控制、政策引导、
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运用货币发行、
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等
经济手段和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对
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4、改革分配制度,建立
社会保障体系。在
国民收入分配中,应该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劳多得;在
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要坚持公平的原则,解决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各项
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