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景观带是江苏省盐城市的景区,全长176公里。
景点介绍
一、盐字广场
由“盐字石凳”、“官山海
浮雕”、“汉之
盐政”和“盐销图志”四个部分组成。
盐字石凳 布于场边四周的九块石凳上,分别镌刻着:盐(yǎn)、盬(gǔ)……等九个最早与盐相关的汉字。从中既可以了解最初人们对盐的认识,又能品鉴盐字不同字体的艺术特征。
盐政之始 以碑墙、浮雕形式,表现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
管仲首创“官山海”,实行食营官营之策,加上铁的专营,使齐国迅速强大,成为春秋首霸的历史。
汉之盐政 通过置于广场周边的七块“汉代盐政举要”碑,反映西汉武帝
元狩年间(前122—前116)推行食盐专营前后,因盐政在中国历史上引发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盐销图志 唐朝恢复食盐专营制度后,根据人口分布,运输条件和各个盐种产区分布、产量情况,开始推行食盐运销区划分制。宋朝在全国初步分为四个较大的行销区划。明清时期形成遍布全国的食盐运销网络。
二、唐之盐政
唐初实行食盐民营之策。
安史之乱以后,面对财政危机,朝廷再行食盐官营之政。唐
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盐铁使,“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唐上元元年(760)始,著名理财家刘晏(715—780),主持财政和盐务,开创了“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国家盐利大增。唐大历末,仅东南盐利就达到国家全年收入的一半。此后又有杜佑、李巽执掌盐务进一步增加国家收入,对唐代元和“中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宋之盐政
宋元盐政在沿袭前朝体制基础上,随着盐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较大发展、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多样化,在官吏设置和对盐民生产组织形式、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进一步细化、规范化。其中许多方法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同时统治者、盐民、盐商之间矛盾加剧,不时出现盐民暴动,最终于元代末年爆发了,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盐民
张士诚起义。
四、明清盐政
明清时期在不断变革盐政中,逐步扩大商人在盐政中的作用,至清中叶形成了“官督商销”的体制。盐商队伍迅速扩张,各主要产区集散地成立了盐商组织,苏北盐商在扬州成立了
盐商总会,协助盐政衙门办理盐务,出现了分别以晋、徽商人为代表一批极为富有的盐商。也有许多盐商来到沿海生产地组织生产、运输,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较快发展。
五、煮海祭宗
距今5000年左右,中华民族先民发明了“煮海为盐”。 传说发明者为山东半岛上的“夙沙氏”。于是后人尊奉其为“盐宗”。煮海祭宗,以现代雕塑形式,艺术地展现苏北沿海盐民祭拜盐宗的景象。
六、淋卤煎盐
是典型的中国海盐传统生产工艺,至迟到唐代已基本成熟,延续至清末民初。盐民通过破土、聚沙或摊灰于刚退潮的滩场吸取卤份。将吸足了卤份的泥土、沙子、草灰堆积于隔着芦席的卤池上,浇灌海水淋卤于池中。煎盐时,先搭制好硕大的盘铁,将
卤水浇于盘中,煎熬成盐。
七、八卦盐田
俗称“八卦滩”,是传统“晒海为盐”中独特的盐池结构形式,清末民初流行于淮河以北海盐产区。它取道教八卦之形,周边较高,向中间逐步低平。引海水布满四周盐池,日晒风吹一段时间,通过闸门流入里面稍底盐池,一段时间后再流入中间结晶池。结晶池环绕着一通向滩外、形似“膀头鱼”的河,盐船循河进入结晶池中间堆盐处,装盐,满载后绕“鱼头”回到河道。
建设过程
2006年,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建设局等部门着手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并成立串场河景观带拆迁建设指挥部。2007年,将串场河景观带建设列为城建重点工程,按照“传承海盐文化、打造水绿盐城” 的总体要求,利用4-5年时间,将串场河打造成为一条绿色的、文化的、繁华的、欢乐的河。一期工程为海盐历史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河东侧南起世纪大道,北至青年路,全长2000米,概算投资1.5亿元。2007年4月拆迁工作全面展开,先后有17个单位和649户居民服从大局按时搬迁,拆除各类建筑面积19.88万平方米。2007年7月开工建设。2007年10月,
中国海盐博物馆破土动工。目前,串场河景观带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有“盐字广场”、 “唐之盐政”、 “宋之盐政”、 “明清盐政”、“煮海祭宗”、 “淋卤煎盐”、 “八卦盐田”等七大景区,艺术地再现串场河畔海盐文化历史风貌。同时,配套建设东进路跨串场河、鹿鸣路跨串场河大桥,滨河路及支路,同步实施雨水
管道、污水管道、绿化、路灯、城市家俱等配套工程。
规划主题
景点规划
在规划中,串场河景观带将划出七处景观区域,彰显本土特色。
从南向北分别是:伍佑古镇记忆、创造记忆、地方记忆、
工业记忆、生活记忆、文脉记忆和
生态记忆。
三大版块生活味浓
整个串场河景观带的规划,划分为三大功能板块,即“亲水·慢生活、休闲·乐生活、意趣·新都市”,七处景观区域包含在这三大功能板块内。
七处景观区域的主题命名也很有意思,都以“记忆”为名。从北向南分别是生态记忆、文脉记忆、生活记忆、工业记忆、地方记忆、创造记忆和古镇记忆。每一处景观区域都依靠串场河,做足了水的文章。
1.“生态记忆”景观区域在人民公园与黄海桥附近。功能定位是“绿景观、慢生活、深呼吸、心自由、养生、休闲、健身、教育”。此处景观带的建设,主要包含了市民
生态公园、文化休闲广场等功能,对于周边的居民而言,此处是
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2.“文脉记忆”区域位于新西门路和解放路一带,功能定位是“集散休闲、文化展示、教育旅游”,在城市职能定位上,则提出“结合原有的老城墙遗址,承接传统文化的筋脉,用现代感的城墙片段,演绎延续至今的盐城文化精髓。将通过浮雕墙,镌刻文字的的方式,让景观上的
城墙真正成为文化墙,精神墙;临近盐城最大商业中心的此区域设计,同时起到疏散人流的重要功能,为
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更多可停留的空间”的设想。
3.“生活记忆”则位于迎宾路、双元路、大庆路一带。此处节点的城市职能定位,是因为“此区域原是盐城的纱厂和热电厂,曾经一代工人的青春区日常生活就在这里度过。此区域定位为生活记忆区,就是为了在生产大背景下,个体的人的记忆。”在此节点上将建设包括漫步休闲区、观景平台、篮球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市民休息区等一系列设施。 值得关注的是,在“生活记忆”中提出了对
热电厂改造的设想。将热电厂内部进行改造,成为以工厂记忆为主题的游览区。这个设想具有较强的现代气息,风格不俗。
4.“工业记忆”区域则位于
盐渎公园和东进路一带,此处景观突出的是盐文化。包括
中国海盐博物馆、水街、盐渎公园以及新建的七海广场等一系列建筑,将构成与盐文化有关的工业记忆。七海广场的设想,是七处与制盐工艺有关的景观:筑团、通海、开摊、灰卤、割苇、立盘、煎盐。这是典型的盐城本土先人
晒盐的过程。
5.“地方记忆”景观区域位于世纪大道和戴庄路一带,该处的城市职能定位是“此区域聚集着盐城较多的外国人口,此处的地方记忆,讲述的不仅有盐城的记忆,更展现盐城通过开放带来的友谊、交流与发展。”在地方记忆景观区域中,包括了关于地方美术馆、杂技大世界等一系列的规划设想。
6.“创造记忆”的设想很有意味,此区域用名人故事与今天城市居民的对话,演绎对新都市生活的美好畅想。其中古今对话名人园的设想很特别,分为古今两大块。“古”是指将盐城古代名人按照时间的线索划分为六部分,在雕塑上记载人物简介及名言。“今”中的人物来自盐城串场河工作的普通市民,如医生、清洁工、公务员等。作品用调研的方式,选择与串场河改造发生关系的各个行业的人,让他们讲述自己与串场河的故事,并用雕塑呈现这个故事。
7.串场河景观带的南段,是
伍佑古镇区和规划千亩龙湖
湿地公园。这是“古镇记忆”一部分。在规划中的城市职能定位上,此处的定位是“作为串场河景观带的结束点,将古镇回归原貌。自然景观在空间上与
龙湖公园呼应,形成城市后花园,建立
影视基地与风情度假园区,带动新的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点。”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