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
安徽省和县乌江边亭名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历史人物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汉王刘邦撕毁与项羽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订立的以鸿沟为界的“楚河汉界”和约,与韩信英布彭越会师追击项羽。韩信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设下十面埋伏,引诱项羽陷入重重包围,并令汉军学唱楚国的歌曲,瓦解楚军斗志。项羽闻听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取西楚,闷闷不乐地与夫人虞姬对酒唱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好好安慰一番对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遂拔剑自刎,人称霸王别姬。虞姬死后,项羽带着仅存的八百江东子弟兵连夜突围。后有灌婴五千追兵,项羽南渡淮河,且战且走,一口气跑到乌江,这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六人。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而项羽却说“天之亡我”,并说“且籍(项羽名籍——作者注)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他让他当大王,他都独愧于心,无颜见江东父老
关联信息
乌江在秦汉时为历阳县的一个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游徼。……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东城旧址在定远东南三官集附近,“项羽过东城的目的是要强渡乌江渡口回江东老家去。四溃山北侧就是从西北面的阴陵逃往东南东城直至乌江渡口的秦时驿道”,这个三官集从地图上看离乌江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这一带秦汉时多丘陵、沼泽,因民“稀而旷”,且驿道已到江边,乌江属东城是交通的需要。这就是历阳与乌江、江浦一带当时分两邑的大致态势。
历史事件
到了秦时,乌江已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项羽西渡伐秦,由此过江,《史记》曰:“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东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东阳,在今天长县西北,离乌江不远,可以推断,项羽西渡,该由乌江渡江。战败逃亡,又“乃欲东渡乌江”,应是老马识途。汉兴,作为地域,人口不断增加;作为下游渡口也越来越重要。《太平寰宇记》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仁椐乌江以讨吴。”《续通典》载: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於东城界置乌江县。”当时的乌江县大体上由东城地域析出,也包括堂邑的一部分地域。江浦县志载:“晋太康六年,于县境西南置乌江县,治乌江镇,隶扬州淮南郡,领今县城以西地区。”对照和县志书《历阳典录》,“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太康地志属淮南”,“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淮南阳郡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即太康六年(公元285年)至永兴元年乌江与历阳均属淮南郡,到永兴元年乌江县就归属历阳郡了。从此乌江、乌江县就和历阳、和州密不可分了,因为乌江离历阳的距离毕竟只有二十公里。两晋乌江县一直属历阳郡。
南北朝时,征战连年,更替频繁,长江沿岸更是用兵之地,乌江的建置也多变。
刘宋:“孝武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以乌江并怀德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汉乌江还本。”“永初十年(公元421年)公淮东为南豫州……”临江郡及乌江县属南豫州
齐:“南豫州,历阳郡,历阳、龙亢、雍邱。”,“临江郡,乌江、怀德、赞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罢并历阳后复置”,“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太祖以两州损费甚多省南豫。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南豫州。”临江郡乌江县仍属南豫州。
梁:“乌江梁置江都郡。”
陈:“乌江县陈改为临江郡。”
北魏:“魏书志,乌江县属临滁郡,无历阳县。”
北齐:“历阳郡后齐六和州。”,“乌江县齐改为齐江郡。“”梁末,侯景乱。江北之地,尽属高齐,六为和州。改临江为齐江,以和州领历阳,齐江二郡及后又省齐江并乌江并入历阳一郡。“
北周:“大象初(公元579年),尽取陈江北地并入历阳。”,“乌江县周改为同江郡。“
隋:“乌江县……开皇初(公元581年)郡废大业初置属历阳郡,有六合山。”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南北朝这160年里,乌江有120年(公元461年至公元581年)的郡治历史。名称、建置的变化均与战争胜负,地域易主有关。临江、江都、齐江、同江,郡名都有“江”字,这充分说明乌江在南北朝时,作为长江渡口、沿江屏障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隋、唐:乌江县均为县建置属历阳郡或和州。《新唐书?地理志》云:“和州历阳郡上……乌江县上……”。
五代:乌江随和州先后属吴、南唐、周。“吴、南唐、周有。”,“和州领县三,历阳旧县、乌江旧县、含山旧县。”
宋:乌江属和州。《宋书?地理志》:“和州上。……南渡后为姑孰、金陵藩蔽。……乌江县中。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为镇,七年(公元1137年)复。”
元:乌江属和州。《元史?地理志》:“和州中……乌江县中……”
明:裁为镇。《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公元1368年)省州(指和州)入县。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县为州,乃属庐州府。七年(公元1374年)……东北有乌江废县。……”从此乌江县就成了镇的建置。乌江从太康六年到洪武初共有1083年治县历史。明、清一直为镇建制,属和州或历阳。
明初,乌江废县为镇后,其地域也就不是原乌江县地域,大致缩小到现和县乌江镇地域。江浦县志载:“明初乌江县入和州,属庐江府;……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划和州遵教、怀德、任丰、白马4乡及六合县孝义乡,滁州丰城乡置江浦县”。所划出的地域正是今江浦县城以西至驻马河边原乌江县的大部分区域。
发展史
1939年,为镇。1940年,改叫乌江乡,曾沦陷于日寇。1943年后,随着解放区扩大,属江和全行政办事处。1948年11月后,先后属江全督导室、江全行政办事处、江浦县政府,均为镇。1949年4月,全县解放。6月乌江又属和县,为镇。51年底,区、乡调整,乌江区辖10个乡和乌江镇。55年底,区、乡机构又一次调整,乌江区辖9个乡,乌江镇为县辖。57年7月并乡,乌江镇改乌江乡归乌江区管辖,乌江区共辖6个乡。58年10月,乌江区、乌江乡均不复存在,成立了乌江人民公社。63年,恢复区级建制,乌江区辖5个人民公社。69年撤区,乌江复为人民公社。71年恢复区建制,乌江区辖5个人民公社和乌江镇。83年至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了乡级人民政府,乌江区辖4个乡和乌江镇。
乌江镇
地处皖苏交界与六朝古都南京紧邻,紧依长三角地区和县乌江镇,素有“金陵门户”之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霸王项羽就在这里自刎身亡。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引来无数墨客骚人、诸多名家来此凭吊,如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都出生于乌江,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而今古镇乌江正沿着新世纪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改革步伐扬蹄奋进!荣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安徽省劳务培训基地。
走进古镇乌江,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宛如一条白练驷马新河深情地环绕着乌江镇,河面上汽笛长鸣,船帆点点;宽阔整洁的“井”字大街两旁,商品云集于市,人潮如织,耸立于凤凰山上的霸王祠远眺着花红柳绿、美丽壮观的驷马山景区,南北对峙,一古一今,相映成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4 15:33
目录
概述
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