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堂全集》是
弘历在
藩邸时期
诗文作品的集结,集中显示了年轻皇子弘历的理想、抱负、情趣以及闲适恬淡的心境。其中浸透着正统
儒家的理念。雍正八年(1730年)冬由其弟
弘昼、大学士
鄂尔泰、
张廷玉等作序,翌年由
朱轼、
蔡世远等作序,十年又有
允禄、允礼、
允禧等作序。
乾隆帝弘历即位之初,《乐善堂全集》付梓行世,最早的版本是乾隆二年(1737年)的,一共四十四卷。
名称来源
《乐善堂全集》书名来源于
乾隆当皇子时居住在大内时的书房——“
乐善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
雍正帝即位,作为皇子的弘历随父皇迁居
紫禁城内的西二所。乾隆即位后将西二所大加修缮,改名为
重华宫。进入重华宫第一重宫殿名为
崇敬殿,殿内正中间就是弘历读书写作之处——
乐善堂,其父雍正皇帝
御笔书写的“乐善堂”三字的匾就悬挂在迎面墙上。
弘历以“乐善”颜其堂,又以“乐善”名其集的原因,他在《乐善堂全集》中的《乐善堂记》和《乐善堂铭》中都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说:“乐善堂者,盖取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之意也。夫孝弟仁义乃所谓善也,人能孝以养亲,弟以敬长,仁以恤下,义以事上,乐而行之,时时无忌,则能因物付物,以事处事而完所性之本体矣。”简单地说,“善”就是孝悌仁义,而“乐”则是以实践这些美德为乐。
出版背景
清朝重视皇子教育,而皇子教育之成为制度,应该说是在
雍正时期。雍正最看重的是对皇子的
儒家文化的灌输,似乎忽略了培养他们本民族的精神和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尊重。在这一背景下,已被秘立为储君的皇四子弘历可以在读圣贤书、诗歌酬唱和纵情山水中度过了一生最为惬意的十三年时光。因此若单从
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念这个角度上讲,弘历在即位之初可以说是一个
儒生。
弘历与他的同窗们学习的多是
儒家经史子集之类的东西,他们的老师几乎是清一色的儒学醇厚的学者或学者兼官僚。在弘历前后十三年的皇子时代,老师们不仅塑造了弘历以
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对乾隆早期以宽缓为特征的施政方针有很深刻的影响。
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缓和满汉民族关系。但随着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宽仁之政难以实行。乾隆以《为君难,为臣不易》为题,于
乾清宫亲试满汉各
翰林。对贪官污吏及违犯军令的将官也加大了惩治的力度。乾隆决定删订《乐善堂全集》初刻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可以看作是其执政思想转变的一个信号,也可以看作是其政治上关注的热点转向的一个信号。
历史沿革
早在
雍正八年(1730年),皇子弘历就已经开始预备遴选自己平日习作结集了。雍正八年(1730年),弘历整理自己的习作旧稿,精心挑选出其中十分之三四,辑为《乐善堂文钞》(也称《庚戌文钞》)十四卷,为此,自己作了一篇序。除了自己作序外,弘历还先后请弟弟
弘昼,表兄弟和同窗
福彭,老师
鄂尔泰、
张廷玉、
蒋廷锡、
福敏、
顾成天、
朱轼、
蔡世远、
邵基和
胡煦,以及三位叔叔——
和硕庄亲王允禄、
和硕果亲王允礼和
允禧阅读并
作序。乾隆二年(1737年)正式刊行《乐善堂全集》时,乾隆又作了一篇《乐善堂全集序》,叙述了成书的原委,而把雍正八年自己写的序称为《庚戌年原序》,其他人原来为《乐善堂文钞》所作的序也都收录在《乐善堂全集》中。
《乐善堂全集》是乾隆二年(1737年)弘历即位后奉谕旨由
武英殿雕梓发行的,它集中反映了涉世未深的年轻皇子弘历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以及闲适恬淡的心境,其中浸透着
正统儒家的教条和理念。全书凡四十四卷,是刊行于世的《乐善堂全集》的第一个正式版本。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以《乐善堂全集》初刻本“体例未周,卷帙颇繁,其中多有不惬心之句”,亲加删定,令儒臣蒋溥重新编次,厘为定本三十卷。乾隆“复亲加裁定”,于当年刊行。据主持校阅厘定工作的东阁大学士蒋溥说,定本“较之《全集》,存者十之五六云”。
乾隆修改《乐善堂全集》初刻本是经过长期酝酿深思熟虑的,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从乾隆十六年(1751)的孙嘉淦伪稿案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彭家屏私藏明末野史案及段昌诸私藏
吴三桂反清檄文案的被揭露,促使乾隆对
意识形态领域内斗争的严重性有了新的认识,对
文字作品的政治影响力做了重新估量,在决定对
汉族知识分子实行严厉的思想
文化控制的同时,也开始清理自己年轻时写下的存在或多或少问题的习作。
作品规模
《乐善堂全集》从卷数上看,初刻本四十卷,定本三十卷。从所收文体看,定本在体例上基本上没有作多大的改动,只是遵照乾隆帝“制义不必刊刻”的旨意删掉了制义。另外除初刻本的卷之十一、十二制义两卷是全删外,其余的只是在篇幅上有所删减而最后压缩成的定本三十卷。
《乐善堂全集》定本共删了8篇论,5篇序,1篇记、1篇跋,2篇书,3篇杂着,1篇颂,1篇赞,18篇制义,19篇赋,87首古体诗,136首今体诗,总共删了282篇,内容大大少于初刻本。经删定,定本有6卷论,1卷序,1卷记,1卷杂着,1卷表、颂、赞、箴、铭,3卷赋,9卷古体诗,8卷今体诗,共删掉了十卷,故全书减为三十卷。从篇幅上看,《乐善堂全集定本》大致相当于初刻本的十分之七。
版本沿革
《乐善堂全集》现存版本有:
(一)手抄本。雍正八年(1730年)抄本,名《乐善堂文钞》,十四卷,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室藏。
(二)初刻本。初刻本的前身是雍正八年十四卷本的《乐善堂文钞》,到乾隆帝登基时,利用“敕几余暇,取前后诸编,亲加删定,合为一集”命邵基、
梁诗正、顾成天进行校对。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四十卷本《乐善堂全集》编成付梓,第二年竣事颁行。初刻本现存有雍正年残本、武英殿刻本、江苏省刻本等。
(三)定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现存有乾隆二十三年内府精写袖珍本,名《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乾隆二十三年武英殿刻本,名《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四库全书》本,名《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