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
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中国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
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用于
民间音乐、
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
内蒙古、云南、
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
历史发展
中国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
铜锣编排起来,用于音乐实践中。宋代画家
苏汉臣的《
货郎图》中,一 货郎身挂数件乐器,其中有一件为十面云锣,可知早在宋代民间已有云锣流传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行,并且在宫廷
宴乐中使用,当时称为云墩,《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中有:“云墩,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这也是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元代云锣还用于
宗教音乐中,如在山西芮县
永乐镇的
永乐宫元代壁画《奏乐图》和三清殿斗拱间的
装饰画中,均画有演奏云锣的图像,宫中壁画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云锣早期已用于道教音乐。元代的史籍和壁画看来,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云锣。
清代前期,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音, 《
扬州画舫录》记载着在福建地区曾流行过十四音云锣。据《
清史稿》载,云锣在清代
宫廷音乐中已广泛用于御前仪仗乐、
丹陛大乐、
中和清乐、导引乐、
铙歌及铙歌清乐、凯歌、庆神欢乐、赐宴乐等。清代曾有《云锣谱》传世,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传》一出戏中用过云锣。《云锣谱》后由梅先生赠予好友宋先生。该《谱》详尽地介绍了云锣的音律和每面云锣的规格尺寸。
《元史·礼乐志》记载:“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但从山西永乐官的元壁画看来,元代每架云锣所用的小锣,还不限于十三个,也有用十个,和十四个的。明清以来,长期普遍流行的一种云锣,全付由十个小锣组成。但偶然也有例外,如清初曾有过全付用二十四个的云锣,较后在福建又曾有过全付十四个的云锣。
《
清史稿》记载,云锣用于御前仪仗之乐、
祀先蚕乐章、
丹陛大乐、
中和清乐、导引乐、
铙歌及挠歌清乐、凯歌、庆神欢乐、赐宴乐、蒙古乐、班禅之乐(称为苍清)。
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锣面无脐,边缘被垂直于锣面的锣沿所固定,锣边钻有小孔,用绳系于装着木格的特制木架上,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锣(名“高工锣”)不常用,故民间又称“九音锣”。小锣大小相同,面径均为8厘米,因厚薄有别,故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音色清晰明朗,音域分别为g1—d3、a1—d3,有一个多八度。十面小锣系在木架上,架子分为三扇,左右两扇各分三格,中间一扇四格,三扇都插在一个木柄上,成一整体,架高约52厘米。云锣的音位排列,因地区、乐种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各异。
演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左手持木架柄或将柄抵在桌上,右手用单棰(竹片制把,牛角制头)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少,另一种是卸下木架柄,将三扇木格上端垫高,斜置于桌面上,双手持棰敲击。在“
苏南吹打”,“
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中,云锣多奏旋律的骨干音,有很强的色彩性。“
西安鼓乐”则用两架云锣,分别装在特制的底座上,面对面依一定角度立置于桌上,由一人执棰敲击,成为独具特色的双云锣演奏。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制者不断对传统云锣进行改革。1963年,济南部队前卫文工团赵行如同山东
周村鲁东乐器厂合作,在民间九音锣基础上,参照山东
曲阜孔庙编钟形式,首先制成二十九音云锣,音域g—f3。北京
民族乐器厂制作的三十六音云锣,音域#c—c3。
沈阳军区文工团田德忠和鲁东乐器厂合作,在二十九音云锣基础上,制出三十八音云锣,音域c1—c4。此外,还有十五、二十六和三十七音云锣。
乐器特色
云锣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族内的变音打击乐器类,音色清澈、圆润、悦耳、余音持久,但音量不大。不是小型
民族乐队的固定编制,但大型民族乐队中较为常用。其作用如西洋乐队中的
三角铁,音量虽然不大,但点缀作用明显。
云锣分类
改革云锣所用铜的合金成分与传统响铜有别,其音质更纯正结实。演奏时使用软硬两种锣棰,每种两支一副,由一人左右手各执一棰站立演奏。软棰用软橡胶制成或用较小的京锣棰,发音柔和、优美;硬棰用牛角或
硬橡胶制成,发音强烈、明亮,常在高音区使用,演奏快速旋律很有光彩。奏法有单击、双击、滚击、轻击、重击或大跳等手法,可奏双音、
琶音,双手各执两棰同时分击,可奏出四音和弦。改革云锣既可演奏旋律,也可为乐曲作各种节奏型伴奏,如作
华彩乐段独奏,可获得强烈而辉煌的
音响效果。其四音和弦,声如宏钟,庄严雄伟。
结构组成
云锣由锣体、锣架和锣槌组成。云锣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
小锣组成。这些小锣以音乐次序悬挂于木架上,每一个小锣都由3根绳吊在木架的方框中。云锣的演奏方法与中国锣类似,用小槌击奏,其常见编制为十个一组,也有十四个一组和二十四个一组的大型云锣。
音质
音高
组成全副云锣的
小锣,大小一样而厚薄不同,有固定音高。按音的高低,装在一个木架上,下端有柄,每一个小锣用三根绳子系住,空悬于若干
木框之间。解放前,云锣经常用于“行乐”和“坐乐”。在“行乐”中,演奏者左手持架柄,右手用
木槌,边行边击。在这样的演奏条件下,为了便于执持,锣数不宜增多,通常只有十个。在“坐乐”中,锣数就可以增多。例如
西安鼓乐中的双云锣,由两架云锣合成一付,架无柄,两架中间相连,演奏时,直立在桌上,象两扇屏风,用双组敲击。
音位音域
云锣的
音位排列,因地区和
乐种的不同而有异,音域分别为g1~b2、a1~d3。北京
智化寺“
京音乐”所用云锣正调的音位排列与清代《律吕正义后编》(
成书于1764年)所载十面云锣音位排列相符,是较为古老的
排列法。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十面云锣音位排列:宫二六二户。“十番鼓”所用云锣的音位是民间较流行的排列法。
云锣音色清晰明朗,音域分别为g1—d3、a1—d3,有一个多八度。改革云锣所用铜的合金成分与传统响铜有别,其音质更纯正结实。
使用材质
锣体铜制圆形,锣面凸起,平坦无脐或稍有弧度,锣边与众不同,除垂直于锣面外,并与锣面呈平行向外伸延,有一圈平面锣边。在平面锣边上钻有三或四个锣孔,穿以丝线,按其音位排列悬挂于锣架木格中。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平面锣边直径9.7厘米-11厘米,锣面凸起1.3厘米-1.7厘米,锣面直径7厘米-8.5厘米,根据音的高低,十面小锣的大小厚薄略有不同。锣架木制,高76厘米、宽50厘米,分成三扇,左右两扇各分三格,中间一扇分成四格,每格宽13.4厘米、高12.8厘米,三扇都插在一个木柄上,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锣棰木制,柄长33厘米左右,一端置木制棰头。也有竹片制柄,牛角制头的锣棰。演奏时,多用左手持锣架木柄或将木柄抵在桌子上,右手持单棰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少;也可不持木柄,将锣架放于桌面上,上部垫高成为
斜面,或斜靠于墙、支架于地面上,双手各执一棰敲击,这种奏法花点较多。
流传地区
云锣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主要用于
历史比较悠久的
鼓吹乐、吹打乐和佛教、
道教音乐中。在
苏南吹打、十番鼓、十番锣鼓、
福州十番、
河北吹歌、
山东鼓吹、山西鼓乐。
曲目
乐曲有《水库凯歌》、《旭日东升》、《渔舟凯歌》、《钢水奔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