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传统舞蹈
竹马舞,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马舞指用竹子编成马的形象,外糊红白纸,表演者戴着纸马边舞边唱。
舞蹈简介
竹马舞,一般是在丧事或人病了请去为死者、病人超度亡灵,迎神驱魔、消灾除病。后来,演变发展到从师公舞中脱颖而出的师公戏后,竹马舞便成了师公戏的附属品一每演师公戏前必先跳一段竹马舞,然后才演唱师公戏的正文。
分布范围
浙江
浙江淳安县竹马舞
淳安县竹马舞起源于明代。传说朱元璋张士诚打败后,躲在淳安县安梓桐的打铁山石洞里,恰逢一匹竹扎架子外糊彩纸的竹马,他用鞭一抽,竟然昂首长啸,疾风快步奔跑起来。凭借这匹神马,他所向无敌,打败了元军,夺取了帝位。后来,淳安老百姓就制作竹马祭奠祖宗。起初的竹马制作祭具,腹中点蜡烛,用来观赏。
对跳竹马作了改进与创新。多次参加杭州西博会表演。在全国六城市民向文艺表演中,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浙江杭州上泗地区竹马舞
竹马舞起源于南宋,主要分布在杭州的临安和上泗(转塘、周浦)一带,有“开口”和“闭口”之分,即唱曲、表演相结合和光是表演的分别。表演者一般由10多岁的少年担当。
上泗竹马舞则属于“开口”舞,队伍前面是锣、鼓、唢呐等乐器组成的锣鼓队,接着是身穿戏服的演出队,压阵的是大刀旗。其中,演出队由24个演员组成,以打黄伞的演员带头,后面是皇帝、大臣、小生、花旦、丑角等角色,四匹用红布包着的竹马紧随其后。表演时,先由举伞人唱,唱词是即兴的,接着由表演队中的演员轮流唱各种戏曲,如《白蛇传》等传统戏剧和转塘镇的民间小调,扮竹马的演员则夹着竹马合着演唱跳起竹马舞。
辽宁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大榆树堡竹马舞
医巫闾山脚下的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是诞生竹马舞的发源地,竹马舞的艺人们根据契丹人的狩猎特点和萧太后到医巫闾山狩猎的事实,以萧太后的形象创编了竹马舞,并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它反映辽代贵族狩猎生活。据《义县志》记载,城东大榆树堡、石佛堡、九道岭一带,流传有一种古老的祭祀和集市贸易相结合的庙会——“九龙十八会”,岔路沟村的竹马舞是“九龙十八会”热闹杂剧的主要内容。据74岁的竹马舞老艺人刘成祥介绍,他的祖父年轻时就会跳竹马舞。由此可见,竹马舞在当地流传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
记者在现场采访一位王姓艺人时了解到,竹马舞最先开始是人们出于对萧太后的爱戴和怀念,后来被用到民俗祭祀、民间聚会等活动之中。是唱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表现内容虽是当年萧太后的狩猎场景,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他们所口传心授留下的唱词与表现内容和人物关系并不紧密。由此推断,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唱词经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成朗诵上口、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
竹马舞在清代就已流传。竹马舞,亦称骑竹马,即用竹子扎成半截马头,半截马尾,用白或黄、红、黑、棕等颜色剪成纸絮粘糊,形似马的鬃毛,再由少年儿童系在腰上,两只人脚从马身下露出来,象人骑在马身上一般。
竹马舞通常为四人面对面穿梭,伴以锣鼓响器,四人可分别化妆为八仙、三国或西游记中的人物,或带面具妆扮成钟馗、大头和尚展袖起舞,响器停后,就唱歌。
唱歌的内容多为叙说神话之来,如“正月是新春,王母要做生,佛堂蟠桃会,八仙出洞门。二月是花期,孙猴去偷桃,仙桃未到手,惹的祸不小。三月是清明,听唱吕洞宾,戏了白牡丹,点石要成金。四月麦刁枯,听唱何仙姑,身背捞筲子,舀干洞庭湖。五月端阳末,听唱蓝采和,手提采花篮,踏波去采荷。六月热难熬,听唱张果老,倒骑黑驴子,压断洛阳桥……
竹马舞的演唱通俗生动,跳竹马舞的孩童,一般聪明敏捷,会唱会跳,富有表情,竹马舞的演唱形式由古至今亦发展演变。由二人或四人置身马形之中,人骑马跳舞发展成为人骑在马上的各种形态,时而奔驰飞舞,时而漫步慢行,时而失前蹄人马卧倒在地,然后又奋力挣扎而起,重新奔腾,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令人神往回味,乐不可支。
广东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竹马舞
五华竹马舞历史悠久。据《五华县志》记载,竹马舞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朝末年传入梅州市五华县北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五华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现并入华城),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班子22个,遍及每个村寨。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乘改革开放春风,民间传统艺术得以复苏,新桥镇每个村都有一支竹马舞演出队,新一村民间艺人李宗强的家庭竹马舞演出队经常在元宵节期间穿村过寨到周边地区表演。2000年新桥被省文化厅授予“竹马艺术之乡”称号。
竹马舞表演道具除竹马外,还有舆车、幌伞、鲤鱼灯、鸡灯等。音乐曲谱为热烈奔放的民间小调,配以元宵观灯为主要内容的歌词。如“正月里来是新年,弦箫鼓乐闹连连,普天欢庆元宵节,家家结彩又张灯”(新年调);“龙灯凤灯高三层,层层镶有七盏灯,金龙金狮玉麒麟,百鸟朝凤舞翩跹”(观灯调)。演出场面宏大,角色众多,诙谐风趣。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竹马郎穿袍骑竹马,竹马娘摇扇坐舆车,丑婆手执罗帕张口笑,丑公弯腰手推车,侍女打幌伞,俏妹头顶六畜灯,俊男吹,全体演员载歌载舞,表演中不断变换队形,精彩场面令人过目难忘。
五华竹马舞主要分布在五华区域的新桥镇、华城镇潭下镇岐岭镇转水镇等镇,五华县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戏班22个,竹马舞表演道具独特,有竹马、舆车、浪伞、唢呐、彩扇和鱼、鸡、鹅、兔等饰物。角色众多,有竹马郎、竹马娘、有丑公、丑婆、推车手、浪伞女、唢呐手、礼品女、妹子等等。
山东
山东高唐竹马舞
高唐竹马舞起源于高唐县清平镇刘海子村。据刘海子村刘氏族谱记载,其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直隶顺天府密云县迁来定居。大概密云北邻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尚武、喜骑射和行军布阵,故而传下此舞。“竹马”舞的道具竹马分前后两部分,即马前身和马后身。因竹马用竹作骨架,并用多层纸糊制而成,故曰“竹马”。表演时,骑手戴头盔,穿铠甲,将马的前身、后身拴在腰间,左手拉动马头,右手高举兵刃,配以敲击乐助威,煞是威风。
“竹马”舞,以群马舞之,表演各种作战阵法。“竹马”的颜色分红、黄、橙、绿、青、蓝、紫。每种颜色可单匹也可双匹。骑手的盔甲颜色与坐骑颜色相同。表演者按各种阵法跑动。原有一百单八阵,因年久失传,现只能表演11阵,即“二龙出水阵”、“龙门阵”、“起门阵”、“迷魂阵”、“连环阵”、“埋伏阵”、“葫芦阵”、“剪刀阵”、“麦穗阵”、“罗成阵”、“四门阵”。跑阵时, 表演者加道白和唱段,以增强表演效果。“竹马”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对研究古代作战阵法也有启示。
竹马舞又称“跑竹马”,是山东聊城有名的民间舞蹈形式,因为舞蹈道具竹马和动作而得名。“竹马舞”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山东省高唐县“跑竹马”历史悠久,相传源于600多年前元朝末年群众起义杀元兵、推翻元朝黑暗统治的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当时的起义和牺牲的五位将领,编排了一段舞蹈--用竹马的形式来表现当时的情形。
竹马骨架为竹制,外面衬以不同颜色的布料,并刷有桐油。马颈至头部置一竹竿,表演者用手握住竹竿,可将马头上下抖动如真马。马身中空,人能站在其中,表演时骑手可将马的前身和后身用带子拴在腰间。据介绍,除白马由男子表演外,其余表演者皆为女性。
表演竹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俏闺女)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花大姐)骑白马,小丑骑黑马。竹马的表演在跑动时,各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开四门”、“水溜溜”、“绕八字”、“蛇蜕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圆场”、“三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演员手中的道具,或马鞭,或刀枪剑戟,或棍棒,根据人物身份选定。表演者通过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时,伴奏乐器多为锣、鼓、镲等打击乐器。这种活动已与秧歌、戏曲小唱如弦子戏、三句半、吕剧、豫剧等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更鲜活的寓教于乐的民间娱乐健身运动。每逢节庆,五颜六色的群马,生龙活虎,跳跃奔驰,大大活跃了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竹马表演主要依靠阵型变化,因所有学习皆为口述,无任何文字记载,所以今天流传下来的阵型变化不多。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姜洁说:“清末民初,高唐县竹马舞全盛时期,演出者可跑一百单八阵。由于年久失传,现在只能跑几十种阵法了,代表阵型有天王阵、地王阵、龙门阵、虎门阵、雷公阵、阳光阵等,固定套路主要有双进门、四门斗、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圆场、二龙出水等。”跑阵时,表演者“骑”在“马”上,按照古代战场上作战时的阵法变化线路舞蹈,粗犷豪放,动作逼真,步伐矫健。大阵变化结构严谨,时而平缓銮铃叮咚似行云流水,时而急促战鼓轰轰如万马奔腾,再现了中原民众的淳朴民风。
“竹马舞”主要在高唐县农村流传,是群众农闲时娱乐的传统节目,颇受百姓欢迎。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竹马舞”在高唐的延续却是时兴时断。在高唐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该县文广新局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通过摸底调查、音像录制、资料整理、选拔培养年轻继承人等方式,对竹马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保护。董士俊、麻海忠、赵虎臣等传承人也重新制作了竹马,并在村里积极寻找传承人,该村已有十多人学会了这项表演技艺。2011年8月,该县“竹马舞”被列入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湖南
湖南益阳沅江竹马舞
竹马舞亦称“竹马灯”“马灯舞”“跑马舞”“跑马灯”。流行于益阳、沅江一带。 亦称“灯船”。嘉庆《崔东璧先生行略》:“元夜、端阳俗有灯船之戏”。
据1808年《沅江县志》载:“元宵剪彩为灯,有龙灯、狮灯、马灯之别,或扮傀儡于庭前鼓吹歌舞以庆至。”竹马用竹篾编制成马头、马身,用纱布缝在马头、马身上内可点蜡烛。马身中间留空穴,可立扮演者。马头挂着一朵鲜艳的红花,马颈吊响铃,将竹马用绳巧妙的挂在舞马者身上,马身四周用彩布围着悬地,舞马者一手拉缰,一手拿其它道具,行跑马步,很像骑士。
竹马灯大多由民间职业剧团扮演成戏剧人物故事,有赵子龙长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杨中保与穆桂英、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八虎抢幽州等。其表演动作有:探路、驯马、引路双引路、虎啸马惊、骏马飞腾等。伴奏以鼓、锣、钞三大件,气氛热烈,大都在春节时表演,尤以与宁乡接界处为盛。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7 10:56
目录
概述
舞蹈简介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