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
白居易都有一首《五弦弹》。元诗把五弦附会成“
五贤”,说与其听五弦不如去求贤臣。白诗自注曰“恶郑之夺雅也”,说五弦是邪声,不如古调。 元诗所写五弦名手
赵璧的琴音是很美的。
白诗也是写
赵璧弹五弦,却把琴音写得十分可怕。 五弦琴今不传。但知它是“北国所出”,类似
琵琶,但不用拨,而用指弹。
唐·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
太原[今属
山西]。到了其
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
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
县令,与当时的
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
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
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
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
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
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
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
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
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
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
诗魔”,和好友
元稹在
文学上积极倡导
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
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
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其中有反应人民疾苦的《观刈麦》《缭绫》等,有讽刺横征暴敛的《重赋》《杜陵叟》等,有指责贪官强暴的《宿紫阁山北》《卖炭翁》等,有揭露豪门贵族荒淫骄横的《轻肥》《买花》等,有表现对边事和边民关心的《西凉使》《缚戎人》等,有反对
穷兵黩武的《新丰折臂翁》,有同情妇女悲惨命运的《上扬白发人》《井底引银瓶》《陵园妾》等。是
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
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元稹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
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母
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
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为
监察御史。因触犯
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
通州(今四川
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
员外郎。次年靠
宦官崔潭峻援引,擢
祠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821年)迁
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
州刺史、
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829年)为
尚书左丞,五年,逝于
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
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
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
乐府诗创作,多受
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
李绅。与
白居易齐名,并称
元白,同为
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
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