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Alexandru Barladeanu,1911年1月25日,科姆拉茨—1997年11月13日,布加勒斯特),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名的罗共“六君子”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理论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经济学家。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名誉主席、
罗马尼亚参议院议长。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罗马尼亚社会和政治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
所获荣誉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曾荣获多项功勋奖章和荣誉称号,1947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王冠”司令官级勋章,1959年被授予二级“八·二三”勋章、“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二级勋章,1961年先后被授予二级劳动勋章、一级劳动勋章和“罗马尼亚工人党(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奖章。1964年被授予“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镰刀和铁锤”金星勋章、“全国解放20周年”纪念奖章,1966年被授予一级“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勋章。
人物传记
早年生活及职业
1911年1月25日生于
俄罗斯帝国比萨拉比亚省的
科姆拉茨(一战后归属
罗马尼亚,1940年并入
苏联,现为
摩尔多瓦南部
加告兹自治区的首府)的一个教师家庭。1921年,他在克乌谢尼读完小学。1921—1926年在
宾杰里读中学。1926—1928年在
雅西读高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928年在宾杰里的学校担任
督学,在此后的八年里,当过商业学校代课老师和雅西高中实习教师。1929—1931年曾就读于
布加勒斯特大学,但没有毕业。
1933—1937年在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大学(
雅西大学)法学院学习
政治经济学,1937—1940年担任雅西大学经济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格奥尔基·赞恩的助理,1940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35年秘密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伯尔勒迪亚努早在1933年就读雅西大学时就参加了共产主义
学生团体,在1934年至1936年,他领导共产主义学生组织“团结中心”,从事
左派报纸传单的发行工作,并且是反法西斯联盟、宾杰里反法西斯委员会和“苏联之友”的积极成员。1936年任罗马尼亚民主学生阵线雅西州委员会主席。1940年6月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当时伯尔勒迪亚努正在家乡休假,他选择加入苏联国籍并成为
联共(布)党员。1940年9月,伯尔勒迪亚努任
基希讷乌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战争期间
1941年6月,
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与德国结盟的罗马尼亚参加了侵苏战争并夺回比萨拉比亚,他被迫逃离家乡,迁居苏联内地。之后,他在苏联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
卡拉干达州生活和工作近两年,在那里,他是一名教师、学校教导主任、矿工,并且是一个集体农庄的党的积极分子。1943年,伯尔勒迪亚努被送到
莫斯科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工作。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在苏联的罗马尼亚共产党流亡团体的活跃分子,1943—1945年在
莫斯科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编辑部工作,1943—1946年在
塔斯社和《言论自由》在罗马尼亚战俘中间进行反战宣传;1944—1946年任反法西斯学校罗马尼亚战俘部的教师。1945年,作为
苏联共产党党员,他受联共(布)党委委派,对罗马尼亚战俘进行思想教育和改造。此外,1943—1946年,他还在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立经济学院(今
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并获得基希讷乌科学研究院的
奖学金,由于成绩优异准备留校任教,但他没有毕业,因为他在学习的最后一年离开苏联奉调回国。
经济总设计师
1946年6月,应罗马尼亚共产党的请求,伯尔勒迪亚努被送回罗马尼亚,并经
列昂廷·拉乌图和米哈伊尔·罗勒尔的介绍,正式转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党员。1946年6月—11月,任中央委员会经济部指导员、部长助理。1946年10月被任命为罗马尼亚政府委员会经济专家,参加巴黎和平条约(1947年《
五国和约》)的谈判。1946年11月19日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1946年12月任罗马尼亚政府国民经济部秘书长,参与组织和制定1947年货币改革。1947年8月25日—1948年4月26日任罗马尼亚政府工业和商业部秘书长。1947年12月30日,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伯尔勒迪亚努和
格奥尔基·加斯顿-马林是国家实行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设计师。此后,他长期从事经济、贸易和计划方面的领导工作。1948年4月26日任工业和商业部副部长,分管纺织、皮革制造、建筑材料和陶瓷工业。1948年8月28日任商业部副部长。1948年4月15日—1954年5月18日任对外贸易部部长。1954年5月18日—1955年10月4日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党和国家领导人
伯尔勒迪亚努从1955年至1969年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近十五年,并且是党的主要理论家和经济推手。1955年10月4日—1965年8月20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6年5月26日)。1955年12月28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2年4月25日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5—1966年任罗马尼亚驻
经济互助委员会常任代表。
在
经互会,伯尔勒迪亚努为维护罗马尼亚的民族利益和经济主权与
赫鲁晓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2年6月,反对苏联的“
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主张。因为按照这一设想,罗马尼亚将专司农业,势必沦为苏联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基地。1964年,在伯尔勒迪亚努带头抵制下,以罗马尼亚为首的东欧国家最终却否决了苏联建立经互会超国家机构的倡议,这使他招致赫鲁晓夫的敌视和嫉恨。在这一时期,他代表罗马尼亚参加了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会议,同时,他积极推动面向
西方的
开放型经济,早在1959年先后与
法国,
英国,
瑞士,
荷兰和
比利时签署经济和贸易协定,后又促进同
联邦德国和
意大利的关系正常化。1964年,他参与制定罗马尼亚积极中立的外交政策,既不再屈从于苏联的淫威,也不接受中国和毛泽东的激进路线。
从1949年开始,伯尔勒迪亚努任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学院政治经济学系主任兼教授、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在高等学府执教多年。1955年7月2日,他和
扬·格奥尔基·毛雷尔、
洛塔尔·拉德齐亚努一道被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
院士,伯尔勒迪亚努为罗马尼亚科学院经济和社会学部院士,1970年2月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和政治科学院经济学部院士。
1965年3月22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伯尔勒迪亚努被增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罗马尼亚工人党恢复共产党的名称)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1965年8月21日—1967年12月8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67年12月9日——1969年1月28日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67年12月9日—1968年12月11日任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大国民议会代表(议员)。1948年3月28日、1952年11月30日、1957年2月3日当选为
普拉霍瓦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57年2月3日—1961年3月5日当选为雅西州西雅西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1年3月5日—1965年3月7日当选为
多布罗加州东康斯坦察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5年3月7日—1969年3月2日当选为
多布罗加州东康斯坦察第4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年3月2日—1975年3月9日当选为
康斯坦察县北
托米斯第2选区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代表。
贬黜和边缘化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参与制定1951~1955年、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5~1970年四个发展国民经济的
五年计划(即“一五”至“四五”计划),以及《十五年长远经济计划》、《关于能源发展和国家电气化的十年计划》,为罗马尼亚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四五”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伯尔勒迪亚努反对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高积累政策(
国民收入的
积累率每年都达30%以上,有的年份竟达33%),伯尔勒迪亚努主张积累的比率应不以影响人民的生活为限,反对在经济建设上片面追求高积累、
高速度、高指标,从而与齐奥塞斯库产生矛盾。后来的事实和实践证明,1969年以后制定的三个五年计划,不符合罗马尼亚的实际情况,急于求成,导致计划难以实现,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伯尔勒迪亚努又与
埃列娜·齐奥塞斯库发生冲突,1967年,他抵制突击提拔埃列娜·齐奥塞斯库而被贬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的负责人。从那时起,伯尔勒迪亚努开始遭到排挤和贬逐。1968年12月18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以“健康状况”为由实际上解除了他在党中央和政府的一切领导职务,虽然他的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委员继续保留。1969年8月12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后未能再进入中央委员会,被迫退休。随着像他这样的经济专家被放逐,到了70年代后期,“
第一夫人”埃列娜的影响力超越了任何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对于埃列娜·齐奥塞斯库,伯尔勒迪亚努在日记中写道:“充满报复心,愚蠢,伪善,麻木迟钝和厚颜无耻”是她“最明显的”消极品质。
在以后的岁月里,伯尔勒迪亚努曾与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在党内建立“爱国派”,进行改良活动,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与早期
斯大林主义和1960年代以后的“发展神话”彻底决裂,伯尔勒迪亚努尤其想培育有别于齐奥塞斯库的一种良性的乔治乌-德治形象。在他失势的二十多年里,曾两次与当权者发生冲突,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未经政府批准,擅自发表一篇文章;还有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他与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讨论如何将齐奥塞斯库赶下台的可能性。
剧变前后
“六君子”事件
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困难连续多年得不到扭转,罗马尼亚广大群众和干部对齐奥塞斯库推行的政策日益不满,有些地方发生了游行、罢工事件。面对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1989年3月,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曾与其他五名罗共元老(
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
科尔内留·曼内斯库、西尔维乌·布鲁坎、格雷戈里·扬·勒强努)以公开信的方式联名上书,批评齐奥塞斯库的现行政策,要求改变现状,此举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齐奥塞斯库对此采取强硬措施予以压制,伯尔勒迪亚努随后即被软禁,并被指控为间谍和投机者,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这六位罗共元老被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六君子”。
1989年12月事变
“六君子”的公开信通过外国电台播出后,罗国内散发倒齐的传单越来越多,形式也从个人手抄到铅印,措辞也越来越激烈,明确提出打倒独裁者和打倒齐奥塞斯库的口号。传单还揭露齐的家族统治,并对齐的夫人的“历史功绩”提出质疑,批评齐治国无方。齐奥塞斯库一方面向人民封锁消息,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戒备,对一些人如六君子进行软禁,并加强防范措施。面对这些批评、指责和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齐奥塞斯库不但不总结经验教训,纠正一些错误做法,反而更加一意孤行,在紧接着召开的罗共“十四大”上,重申坚持过去的路线和政策不变。罗马尼亚国内政局出现动荡,在国际上的处境也越来越孤立,无论是竭力要消灭共产主义的西方,还是各兄弟国家和兄弟党,都对罗造成种种压力。
1989年12月16日,“
蒂米什瓦拉”事件爆发,12月21日,首都爆发大规模的反齐奥塞斯库的示威游行,并迅速蔓延至全国。齐企图动用军队武力镇压,结果军队倒戈。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齐奥赛斯库政权倒台,当晚伯尔勒迪亚努在电视台露面,并当选为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委员,1990年4月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党名誉主席。1990年2月13日—1990年5月20日任具有临时议会性质的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执行局委员,1990年5月20日当选为罗马尼亚第一届议会
参议员,1990年6月18日—1992年10月16日任第一届
罗马尼亚议会参议院议长(首届议会任期两年),1990—1991年任罗马尼亚制宪会议联合主席。在此期间,负责主持罗马尼亚宪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1990年2月2日—1994年2月1日任罗马尼亚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10月5日当选为摩尔多瓦共和国科学院名誉院士。
方向之争
在1991年1月纪念布加勒斯特大屠杀和几个月后的雅西大屠杀5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伯尔勒迪亚努发表讲话,悼念纳粹暴行的受害者,尽管当时罗马尼亚社会普遍弥漫着
反犹太主义的气氛。1991年,伯尔勒迪亚努与总理
彼得·罗曼及其助手阿德里安·塞韦林在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私有化上的分歧和矛盾公开化,两派针对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争吵。80岁的参议长伯尔勒迪亚努与年仅45岁的总理彼得·罗曼展开论战交锋,罗曼全盘否定罗共历史,称罗共执政期间的经济建设“全是垃圾”。伯尔勒迪亚努在国会猛烈抨击罗曼政府的西方式的私有化方案,反对彼得·罗曼等激进派提出的“
休克疗法”。他指出,“私有化就像一桶蜂蜜,会招来更多的苍蝇”,并说“这桶蜂蜜将诱发无法遏制的腐败,从而创造一个滋生经济鲨鱼的温床”。
作为资深的传统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伯尔勒迪亚努主张经济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采取谨慎渐进的、保持
国家调控的做法,缓步推进体制变革,不同意全盘西化,认为
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改造和不断完善。主张由各党派组成联合政府。1991年,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退出罗马尼亚救国阵线,1993年完全退出政治舞台,1997年11月13日病逝于布加勒斯特,享年86岁。
个人生活
伯尔勒迪亚努曾结过三次婚,有一儿一女。个人爱好读书,特别是读英国、法国、苏联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