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 (Paul Niculescu-Mizil,1923年11月25日,
布加勒斯特—2008年12月5日,布加勒斯特),前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局委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
人物生平
红色家庭
1923年11月25日,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生于
布加勒斯特的一个左翼政治人士的家庭,父母都是
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和罗马尼亚社会党的活动家。其父格奥尔基·尼古列斯库-米齐尔是一名店员、工会会员和自学成才的诗人,是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和罗马尼亚社会党的报纸《劳动罗马尼亚》和《社会主义》的著名撰稿人,参加过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此后长期受到罗马尼亚秘密警察的监控。1922年大选期间,是亲共政党的候选人。根据官方记载,格奥尔基和他的妻子欧弗拉西娜·科托尔·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在
二战期间积极从事反对
扬·安东内斯库法西斯独裁政权的斗争。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在左翼氛围浓烈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受父辈影响和熏陶,很早就接触
共产主义思想,阅读了大量
马克思、
列宁和
斯大林的理论著作,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二战期间,他是
普洛耶什蒂军官学校的一名学生,在“
八·二三武装起义”后,他所在部队被派去帮助夺回北特兰西瓦尼亚。1945年就读于布加勒斯特高等商业和工业学院,同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
罗马尼亚工人党),任布加勒斯特高等商业和工业学院学生协会主席和《青年报》社编辑。1946年在伊尔福夫州党委学习两周。1951年任《阶级斗争》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后长期在
列昂廷·拉乌图领导下的党的理论、文宣部门工作,是以拉乌图为首的罗共核心思想家团队的成员。
共运理论家
1946—1950年,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在罗马尼亚工人党(共产党)中央“斯特凡·乔治乌”高级党校任教,1950—1954年先后任“斯特凡·乔治乌”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校长。1954年6月21日—1956年1月25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社会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他还在康斯坦丁·伊·巴洪大学(
布加勒斯特大学)任教,讲授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1955年12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上当选为工人党中央委员。1956年1月25日—1965年3月22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部长。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罗共“八大”)上仍当选为工人党中央委员。
作为拉乌图的副手,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对于在罗马尼亚树立国家斯大林主义并确保知识分子服从于它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1956年至1968年领导罗共中宣部期间,他是宣传和树立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
个人崇拜”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而他和他的同事帕维尔·图古伊与米哈伊·罗勒尔等前辈相比,在推动党的文化政策上刚性不足,显得柔性温和,但这是他们宣扬共产主义的一种形式。按照政治学者弗拉基米尔·蒂斯默纳鲁的观点,“傲慢、不妥协、怀疑任何
修正主义异端”。直到乔治乌·德治1965年去世,尼古列斯库-米齐尔一直是其核心智囊,并从1964年开始积极协助乔治乌-德治拉开罗马尼亚和苏联之间的距离。
执笔《四月宣言》
1963年初,随着罗苏矛盾的发展并趋于表面化,罗党3月中央全会决定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抵制苏联的压力。会议一致批准了政治局决议和罗代表在
经互会上所采取的立场,并发表公报。1963—1964年,尼古列斯库-米齐尔主持编写了《罗马尼亚工人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所持立场的声明》(罗共《四月宣言》)。1964年4月15—22日的罗共中央全会扩大会议通过了该文件,26日公开发表并印发各兄弟党。《声明》宣布了
布加勒斯特关于
苏联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新定位,阐明了国际共运的指导原则,应该巩固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即:平等的权利、不干涉、干扰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强调各国党都是平等的,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老子党”、“儿子党”和“上下级党”之别,任何党都不能把它的路线和意见强加于其它党,表示不愿参加苏联策划和操纵的旨在攻击
中国共产党的任何国际会议。声明在全面阐述该党观点同时着重强调党和国家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认为“经济一体化”、“劳动分工”等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准则,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的多样性,不可能存在统一的模式或处方,谁也不能为别的国家或别的党决定是非”。
《罗马尼亚工人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所持立场的声明》,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罗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声明针对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强调兄弟党和兄弟国家之间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原则,指出“任何党不能把它的路线和意见强加于其他党”;针对苏联正准备召开一个旨在攻击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各国共产党会议的筹备会议,罗马尼亚表示坚决反对,并主张这样的会议应包括所有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
经互会组织问题上,它反对建立
经济联合和一体化的超国家机构;在
华约组织问题上,主张取消所有军事集团,同时赞成缔结一项
华约和
北约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以此作为达到取消一切军事集团的过渡措施。这一声明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战后东欧国家为摆脱苏联控制的斗争的又一次大胆行动。60年代,围绕着该宣言阐述的基本原则问题,罗苏之间在多方面进行了较量。
齐奥塞斯库时代
1965年3月,
乔治乌-德治逝世后,尼古拉·齐奥赛斯库上台,尼古列斯库-米齐尔进入罗共中央最高领导层,成为罗马尼亚党和国家具有非常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深得尼古拉·齐奥赛斯库的倚重。1965年3月22日—1972年4月18日任罗马尼亚工人党(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九大”决定恢复共产党的名称)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66年6月28日在罗共中央全会上增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常设主席团委员。1969年4月7日—1974年4月29日任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969年8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仍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委会执行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
国际共运、
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1957—1961年和1965—1989年先后当选为
加拉茨县、
蒂米什县、
阿拉德县、
巴克乌县和
萨图马雷县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议员)。1965—1969年任罗马尼亚和苏联友好协会主席和保卫和平全国委员会主席。
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被视作党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最突出的表现是拉乌图在1965年被边缘化以后,1968年2月,他率领罗马尼亚共产党代表团参加布达佩斯会议,为1969年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做准备工作。在那里,他做了一个惊人之举,面对苏联的攻击和压力,退场以示抗议,旗帜鲜明地彰显罗马尼亚捍卫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平等和独立原则的立场,特别是在对待
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改革的
布拉格之春问题。
1972年2月28日调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75年3月以后改称政府副总理),同年4月18日被解除中央委员会书记职务。1972年10月13日—1976年6月16日兼任教育和教学部长。1974年4月1日任部长会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74年11月在罗共“十一大”上当选为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1975年3月18日任最高卫生委员会主席。1976年6月16日—1980年3月29日兼任国民经济日用消费品生产协调委员会中央理事会主席(正部级政府成员)。1978年3月7日—1981年3月26日兼任财政部长。1978年3月根据罗共中央执委会的决定进入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常设局。1979年6月任罗马尼亚常驻
经济互助委员会代表、
经互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为捍卫罗马尼亚的独立和主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9年11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仍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委会委员、常设局委员。1981年3月26日,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举行会议,根据罗共中央建议,决定调整和加强政府经济财政部门的领导,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被解除政府副总理和财政部长职务,调任
消费合作社中央理事会主席。1982年1月任生产、收购和销售合作社中央理事会主席。1984年11月罗共“十三大”和1989年11月罗共“十四大”均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是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代表。1957—1961年当选为加拉茨州伊韦什蒂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1—1965年当选为加拉茨州
列什蒂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5—1969年当选为
加拉茨县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1975年当选为
蒂米什县北
蒂米什瓦拉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75—1980年当选为
阿拉德县东阿拉德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0—1985年当选为
巴克乌县南
巴克乌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5—1989年当选为萨图马雷县内格雷什蒂-奥阿什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1年和1966—1969年两次担任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文化和教育委员会主席。
访华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自1959年起多次访问中国。
荣誉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曾荣获多项功勋奖章和荣誉称号,1957年被授予二级劳动勋章,1959年被授予三级“八·二三”勋章,1961年5月被授予“罗马尼亚工人党(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奖章,1962年被授予一级“八·二三”勋章,1964年被授予“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二级勋章,1966年被授予一级“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勋章,1971年被授予罗马尼亚“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镰刀和铁锤”金星勋章,1984年被授予“社会和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和反帝国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勋章。
边缘化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和
格奥尔基·勒杜列斯库都是党内能力较强的领导人,曾帮助齐奥塞斯库巩固权力,但同时他们也敢于质疑齐奥塞斯库在经济政策中的冒进和错误,从1979年开始,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在多个场合公开批评和谏言齐奥塞斯库统治下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过激、冒进行为,变得更加个人化和政策难以预料。70年代和80年代,他曾不止一次对齐奥塞斯库及其家人和亲信所施加的行为(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表示过异见或有强烈保留。所谓忠言逆耳,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因此渐渐失去影响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成为一个“边缘化”的人物,只剩下党中央政治执委的职务,在1981年至1989年期间,他仅仅领导全国合作社的工作,这标志着他的权力大幅缩小。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后,曾协助新政权负责食品供应工作,与
扬·伊利埃斯库领导的的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建立合作关系,一度成为救国阵线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但由于社会舆论和反对派的压力,救国阵线被迫加速清除前共产党人,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很快被清洗出去。1990年初,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被逮捕,1991年12月被宣布无罪。1992年4月再次入狱,他与
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库、
马尼亚·曼内斯库、
扬·丁卡、
埃米尔·博布、
图多尔·波斯泰尔尼库被指控直接参与镇压
布加勒斯特和
蒂米什瓦拉的示威者,法庭以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在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投票赞成镇压为由被判处他有期徒刑3年。1994年3月,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
杜米特鲁·波佩斯库、
斯特凡·安德烈、
利娜·乔巴努、
卢德维克·法泽卡什等在1989年
罗马尼亚革命后被捕并判刑的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获
扬·伊利埃斯库总统特赦出狱。
争议
相关调查报告存在争议,其一是他没有真正的权力,不能影响事件的发展走向,其二他反对向
蒂米什瓦拉的示威者开火;另一种说法是他支持齐奥塞斯库动用武力镇压。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和扬·伊利埃斯库一样,都在20世纪70年代被边缘化,他是齐奥塞斯库周围少有的非教条式的人物之一。获释后的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一直活跃在媒体上,接受了许多采访并撰写回忆录,声言自己无罪,极力捍卫共产主义制度,同时也指责齐奥塞斯库滥用职权,并为社会主义罗马尼亚四十多年的历史辩护,声称自己维护了共产主义专政的民族价值观。2001年出版的回忆录揭示了罗马尼亚许多事件未公开的信息档案的真相。相对于其他党内高级活动家,如马尼亚·曼内斯库、斯特凡·安德烈、杜米特鲁·波佩斯库等人,他在20世纪50年代积极推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散和后来的民族共产主义(东欧
戴高乐主义),被认为是爱国和开明的。
最后岁月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经常参加左翼政党的政治活动,不顾年迈为重建罗马尼亚
共产主义政党而积极奔走。2003年7月,原社会主义劳动党与
社会民主党合并后,一部分社劳党党员另建社会主义联盟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他是该党的创始人之一。2010年,该党改名为罗马尼亚共产党。2008年12月5日,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因心脏病在
布加勒斯特的家中逝世,他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的,享年86岁。
家庭状况
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的夫人莉迪雅·尼古列斯库-米齐尔,他们有六个子女(3个亲生子女和3个养子女)、11个孙子女,他们的子女与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儿子、
扬·格奥尔基·毛雷尔的儿子、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的孙子都有深交。尼古列斯库家族后辈中最有名气的是两个孙子勒兹万·尼古列斯库-米齐尔和奥娜·尼古列斯库-米齐尔,继承了家族的政治衣钵。他们都是罗马尼亚的政治家、
社会民主党议员。勒兹万的教父是
尼库·齐奥塞斯库(齐奥塞斯库夫妇的次子),勒兹万是罗马尼亚三大移动运营商之一“扎普”公司(Zapp)董事,奥娜是《时尚》杂志的总裁,嫁给了黎巴嫩富豪贾米尔·托姆。
2005年5月2日,勒兹万死于一起交通事故。出席勒兹万葬礼的有前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党政高级领导人的子孙,包括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孙子、马达林·斯特凡·沃伊库(社会民主党众议员、音乐家)、萨莎和维奥莱塔·马里内斯库,参加葬礼的还有法内·斯普托鲁(吉普赛商人)、特拉杨·伯塞斯库总统的女儿
埃列娜·伯塞斯库、前总理
拉杜·瓦西里的儿子图多尔·瓦西里、前对外情报局局长克特林·哈尔纳贾的儿子
亚历山德鲁·哈尔纳贾,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