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为己任,文言文,意思是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出自《北齐书·崔暹传》。
成语资料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
同韵词】今愁古恨、宅心知训、博学审问、六亲同运、存而不论、见可而进、不依本分、国仇家恨、盈科后进、抉瑕摘衅。
【成语出处】《
北齐书·崔暹传》:“(崔)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
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只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
卫国也没得到
卫灵公的重视,他努力推销他的
仁政,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同,只好再次启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还在奔波,没有一个安身之所。
成语示例
1《
南史·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2、经过这样磨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人民日报》1965.6.1
3、崔久峰:有那么一天,你我都得作亡国奴!我干过革命,我的话不是随便说的!
王利发:那么,您就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国奴?
崔久峰: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
王利发:那也得死马当活马治呀!
崔久峰:死马当活马治?那是妄想!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好啦,我到弘济寺去,秦二爷再派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下)
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 老舍《茶馆(节选)》高中四册·课文
5、是感动,还是激动,也许兼而有之吧!我心头一热,
正义感、
责任心油然而生:作家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要
铁肩担道义;作品应该扬善伐恶,要吹响反腐倡廉的号角。
6、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宝贵传统,特别值得后学发扬光大。
主要人物
范仲淹
(989—1052年),字希文。为
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
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
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
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
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
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
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
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
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
军事制度和
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
精神财富: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文天祥
(1236—1283),男,
吉州庐陵(今江西
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
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
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
郎官、江西
提刑、尚书
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o
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场。
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有关诗句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3.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
林则徐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____
陆游<
书愤>
6.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____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7.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____陆游<夜泊水村>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
轮台。——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
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1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
屈原《国殇》
1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
1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后庭花》——唐.
杜牧1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
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
1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
过零丁洋》
20.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相关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