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刀
唐代仪刀
仪刀多指唐代仪刀。魏晋两宋称为御刀,明代为御林军刀,是苗刀的前身。它的战场实战出现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民间武术家结合日本刀术,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冲锋陷阵,它既是刀又如枪。详见苗刀
释义
1 帝王仪仗,皇宫卫兵羽林卫御林军,千牛卫所持的刀.用木或金银制成。多为仪式之用彰显帝王威仪。
2唐制四刀之一,环首,双手柄,刀长,多为直刀,部分刀尖微弯,也是明代苗刀的前生。
明代以前仪刀不作为战场之用,两宋后中国更是失传了双手刀法。明代因日本刀法引进中国,以武士刀改进的戚家刀结合当时的引进的刀法大破倭寇,自此仪刀(御林军刀)被武术家们重视,开始结合刀法,枪法,并应用到战场对抗北方骑兵。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冲锋陷阵,它既是刀又如枪。
直到民国北洋政府曹锟,邀请民间武术家刘玉春为这种刀身细长,120~160厘米,形似禾苗的传统长刀命名为苗刀
文物特点
刀长,威严,刀柄有皇家象征的龙凤环。因仪刀太长120~170厘米,无法悬挂腰间。唐代壁画仪刀都是双手持,竖着触地,类似杵拐杖。许多刀柄环首高度都达到脸部。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开成元年:丁未,皇城留守郭皎奏:“诸司仪仗有锋刃者,请皆输军器使,遇立仗别给仪刀!”从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10:52
目录
概述
释义
文物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