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慈禧太后开始在北京
西苑兴建她的寝宫,作为其卷帘归政后冬季的颐养之所。寝宫起初并未命名,因主殿形制为前后进深两卷,所以相关图籍呼之为两卷殿。至迟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十八日,《现修活计簿》才把两卷殿的名称改为仪銮殿,六月初八日按挂匾额。
翁同龢在其六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写道:移居仪銮殿新室,即两卷殿,前此油漆未齐,始进匠搭棚,即日移居。次日(甲辰)光绪第一次在仪銮殿向慈禧太后问安。
1900年庚子国变,俄军将西苑作为军占地,瓦德西住仪銮殿。后因疏忽失火。慈禧太后庚子回銮后再择一地修建仪鸾殿(怀仁堂)。
居仁堂便为仪銮殿旧址(今不存)。
清代北京西苑仪鸾殿前后历经两次兴建。旧仪銮殿建于
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毁于火。新仪鸾殿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择地另建,至三十年(1904年)建成。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后殿福昌殿的躺椅上崩逝。
新仪鸾殿在民国时改称
怀仁堂,并在院落上空覆盖混凝土结构的罩棚。1987年曾对怀仁堂进行过全面修缮。关于新仪鸾殿的基址,许多研究不明就里,误以为在原址重建。实际上,在旧仪鸾殿原址建造的是仿
长春园西洋楼海晏堂的中海海晏堂与仿俄馆。也许是将中海海晏堂误以为新仪鸾殿的缘故,有研究称新仪鸾殿为一西式楼房,建成后,命名
佛照楼。佛照楼之名,未见于任何清代文献记载,应为野史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