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美术
美术现象
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现象。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冲破了艺术政治化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
发端
知青画家刘宇廉陈宜明李斌1978至1979年三人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张志新》,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作品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历史的真相,其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之后又出现了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原名《不!》)《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赶火车》;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等作品。伤痕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铸就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段华美篇章。
代表作品
《伤痕》《枫》
1978年,《连环画报》邀请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一起创作《伤痕》,这是根据当年影响很大的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表现“文革”中悲剧灾难的生活历史。1979年刊出后获得广泛好评。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一等奖。
1979年他们又应邀合作连环画《枫》,描画一对恋人在“文革”中分属不同红卫兵派别,最终都成为牺牲品的悲剧故事。由于这组连环画真实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四人帮、林彪的画像等,当时有主管领导人认为有宣传四人帮的嫌疑,刊载《枫》的《连环画报》一度被禁止发行,后放行并加印十万份。这组画引起很大的反响,据说有上百万的读者,和当时的“伤痕文学”同步,被媒体评论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在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上获一等奖。
《张志新》
鲜为人知的是,1979年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还创作过一组从未发表的连环画《张志新》。他们为此深入曾监禁张志新的沈阳一监狱进行调查写生,并了解到张志新遭到很多非人的待遇,听说因为不给水她还曾拿经血沾馒头吃,他们边写生边请模特拍摄,尝试用报道式的手法和政论式的文字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但是画稿出来后上面说张志新已经宣传得够多了,不准刊登。
2005年8月26日,一个名为“西去九色鹿——刘宇廉艺术回顾展”于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尤其是那组关于“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烈士张志新的连环画,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一个将近五十岁的中年人,神色凝重地站在画前,慢慢的,慢慢的,他的眼眶开始变得湿润,但他没有去擦拭。
《那时我们正年轻》
20世纪70年代末,张红年的油画《发人深思》(原名《不!》)《那时我们正年轻》《在命运的列车上》以张志新等题材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所追捧。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的作品把自己对社会问题思考过程中在脑海中闪现出的原始的流动的视觉形象,一古脑儿搬上了画布。这些零散的情节不拘时间、空间,似电影多镜头重叠组成了连续性的画面,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被称为“意识流”。
《父亲》
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父亲》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父亲》一举夺金奖。
《为什么》《赶火车》
高小华的《为什么》从题材到表现形式,充满着历史的反思。铅灰色的调子、厚重的笔触迥异于“文革”时期流行的美术样式“红光亮、高大全”,更为重要的是,高小华将一种对“文革”的怀疑情绪散布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不仅是高小华的疑问更是几代知识分子的疑问。随后的1982年,高小华的毕业创作《赶火车》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赴京展览”上亮相,再次引起巨大反响。
高小华在画小稿的时候,《为什么》被老师否定过,因为题材实在太敏感了。之后,他把作品的小稿和照片寄给《美术》杂志期待他们可以发表,但都没有回音。后来《美术》杂志在插页中试探性地发了出来。
《1968 年×月×日雪》
程丛林的《1968 年×月×日雪》,获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二等奖。从中可以看到巡回画派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罗佐娃》或者《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的影子,一种类似的修辞。即注重在写实的整体场景中,表现每个人真实的,然而相互间戏剧性的表情。但是,二者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上下文则完全不同。可这不是简单地只是风格上的传移模写。它和“艺术为人生”的现代性价值有关。
代表人物
刘宇廉
1948年生于上海。1969年作为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7年调入哈尔滨画院任专职画家。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读研究生。1987年赴日留学,1992年起在日本从事艺术创作。1997年因脑瘤不幸病逝。
陈宜明
1950年生于上海。1968年作为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年进哈尔滨画院。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高研班。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
李斌
1949年出生于上海。美籍华裔画家。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198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1985年参加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同年参加全国黄山油画讨论会。1987年赴日。1989年赴美。
张红年
1947年生于南京。美籍华裔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术系。曾任职于北京画院,任教于美国纽约美术学院。开创“意识流”绘画。
罗中立
1948年生于重庆。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1984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高小华
1955年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程丛林
1954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音乐学院数字艺术系系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图形艺术系学科带头人。现为驻德自由艺术家。
参考资料
张红年.资料.
资料.博宝资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1 16:33
目录
概述
发端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