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商业化
体育运动的发展模式
体育商业化就是指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类体育运动,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以获取最大利润作为推动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杠杆。
案例
成功案例
奥运:体育商业化运作的典范
■奥赛
1984年奥运会在申办过程中由于财政困难陷入危机,一个以征集赞助商、出让电视转播权和高价销售门票为筹资渠道的 TOP商业计划大获成功,一举扭转了奥运会的命运。自此之后,奥林匹克运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8年汉城奥运会赢利 4.97亿元美元,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赢利 4000万美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赢利 1000万美元……
一个奇迹———
TOP商业计划扭转命运乾坤
197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经历了 80年辉煌而艰辛的历程之后,陷入了从所未有的困境,只有美国洛杉矶市一家提出了申办申请。一个使国际奥委会极为窘迫的舆论压力是:承办奥运会是一桩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专家们列举了以下的事实: 1972年,德国慕尼黑市因承办第 20届奥运会而陷入巨大的财务困境。 1976年,第 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 9.97亿美元,所欠债务 10多年后才得以还清。 1980年,第 22届莫斯科奥运会,前苏联共耗资 90多亿美元。洛杉矶市议会在奥委会作出决定之后召开会议,就是否由市政府承办奥运会问题进行了专家讨论。不幸的是,与会专家作出了拒绝使用财政收入承办奥运会的决定。
全球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着夭折的危机。出面打破这一僵局的是美国著名企业家尤伯罗斯。他以私人企业筹资承办的方式扭转了奥运会命运乾坤,并使 23届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了全球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范。 1984年的奥运会不仅没有亏损,还盈利了 2.2亿美元。这届奥运会所独创的 TOP商业计划,成为后来承办奥运会国家的商业运作楷模。尤伯罗斯引入了“赞助商”的概念,并在隆重推出的著名的 TOP计划中将赞助商提升为发起人。他把发起人的数目限定为 30家,并规定在每一个行业里只选一家企业。尤伯罗斯开出的底价是 400万美金。这相当于挑起了一个行业竞争。可口可乐为了超越百事可乐,不惜向奥运会组委会递交了 1350万美元。日本富士公司以 1000万美元中标,甩开了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柯达公司,把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 5%提高到了 10%。在胶片行业中,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 1000万美元的收入。尤伯罗斯说服麦当劳修建了一座 11000人座位的游泳馆,还外加了 400万美元的赠款。作为回报,麦当劳获得了奥运期间独家经营快餐店的特权。尤伯罗斯公开宣布了三条集资渠道:征集赞助商、出让电视转播权和高价销售门票。 1979年 9月 26日,洛杉矶奥委会与美国 ABC广播公司广州首个“体育社区” 16天里转播 220小时的奥运会节目。 1981年 12月 3日,洛杉矶奥委会又以 1980万美元的价格向欧洲联合广播公司出售了电视转播权。洛杉矶组委会放出风声说,即使是美国总统也得自掏腰包购买门票。洛杉矶奥运会的门票最终定价为 50— 200美元。
此后的奥林匹克运动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8年汉城奥运会参赛国 160个(比蒙特利尔奥运会多 72个),运动员 8143人,开支 30亿美元,却赢利 4.97亿美元。有 140个国家和地区的 226个电视台对汉城奥运会进行了转播,总收视人数为 40亿。 1981年只有汉城和名古屋两个城市竞办 1988年夏季奥运会, 1986年有 6个城市竞办 1992年奥运会,争办 1996年和 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都有 6个。而竞办 2004年奥运会的城市已多达 11个!各城市对争办夏季、冬季奥运会趋之若鹜。继洛杉矶奥运会赢余 2.2亿美元之后,汉城奥运会赢余 4.97亿美元。巴塞罗那奥运会尽管只赢余 0.4亿美元,但奥运会给巴塞罗那带来 26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创造了 2万个经常就业机会,使该市从欧洲的一个中等城市一跃而为欧洲第七大城市。亚特兰大奥运会赢余虽然只有 1000万美元,但是不用政府投资创造了价值 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悉尼市预计在申办和举办奥运会的 10年过程中能创造 9万个就业机会。加上奥运会可以大力推动旅游业、建筑业的发展,增加国际贸易契机,促进举办城市的交通、通讯、服务,改善环境,更为举办国带来不容忽视的政治和社会效益。尽管 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点尚未选合同。美国 NBC广播公司、日本 NHK广播公司、欧洲广播联盟、澳大利亚电视台、新西兰电视台等的电视转播合同将支付 2008年奥运会 15.8亿美元费用,奥运会组委会从中可以获得 49%的分成。国际奥委会还同 10家跨国公司签订和待签订到 2008年的第四次奥林匹克 TOP计划,金额达 5亿多美元,奥委会组委会从中分成 35%左右。加上出售门票,颁发许可证等收入,举办 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的基本收入已有了保障。
一个平台———
体育商业技术纳入 MBA教科书
体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对国民教育、国民素质、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税收等多方面举足轻重的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体育不可避免地卷入经济旋风,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项统计资料指出:体育的商业运作已成为许多国家促进国民消费、扩大就业人数的重要手段。世界上体育消费最发达的美国,其年市场消费量为 600-70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1.3%— 1.5%,甚至超过了石油化工业和汽车业等重要工业部门的年产值。意大利通过发展足球产业,使体育跻身于意大利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前 10名。其市场交换量在 80年代末就达到了 24万亿里拉,人均消费 320美元。瑞士并非体育强国,但体育却是瑞士第 13位的支柱性产业。英国政府从体育消费总收入 68亿多英镑中得到了 24亿英镑左右的税收。该资本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发展投资的 5倍。一份 1998年的市场报告宣称: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赞助数额已逼近 15.3亿美元,并且这种势头仍以 13%的速度递增。如果以 10年为经济增长背景,全球的企业和公司花在体育赞助上的费用增长率为 300%。在所有的体育赞助金额中,北美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 41%,欧洲约为 34%,亚太地区约为 17.6%,中美洲和南美洲约为 7.4%。英国的年体育赞助金额约为1亿英镑。美国的年体育赞助经费支出约为 6亿美元
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结果显示:本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的 3件大事,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和发展。体育运动成为世界上除音乐以外的世界通用语言。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容量最大的全球狂欢活动。在奥林匹克运动资料来源:期间,世界上平均每天有近 30亿人次观看电视转播。无数的人群聚集在电视机旁,欣赏着比赛的过程,牵挂着自己的队员,忍受着那难以忍受却又兴奋异常的终局结果。近两届的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观众高达 25— 30亿人次。球王贝利,足球皇帝贝肯鲍尔,足球之魂克鲁伊夫,足球天才马拉多纳等著名球星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对足球的狂热和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篮球世界里,世界上有 195个国家的电视台在转播, 48种语言在解说, 6亿多个收看单位在接受一个在美国境内举行的 NBA总决赛迈克尔·乔丹的空中飞行扣篮以及皮蓬巴克利、罗德曼、罗宾逊、马龙和奥尼尔等一干神童令人眼花缭乱的 Sh ow级表演,带动着投资人、赞助商和众多的观众渐入疯狂。拥有众多天王巨星的世界体坛,使得体育运动成为了一个万花筒般的神话世界。
体育运动对于人们情绪和情感触动的神奇功效立即被智慧商人注意到并将其运用于商业推广之中。起源于 60年代初期,一项以运动员、运动会和运动队为载体进行市场推广的技术应运而生。在愈演愈烈的商业拼杀战中,运动行销像一副空气洁净剂,为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民众的情感连接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短短 40年的历史,体育与经济已密不可分并迅速成长为一个专有的市场。体育市场( Sp o r ts M a rk e tin g)已由单一的市场推广技术发展成为可以在新经济领域中产生触发经济增长效果的商业平台。许多跨国公司和企业在意识到体育市场对牵动消费的功能之后,相继建立了运动行销部。
通过运动项目进行产品促销成为企业首席执行官们常选的路径。由于体育市场所烘托的特殊公共关系效果,运动行销在市场推广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通过对运动项目的投资寻求资本增值也常常在投资人的策划之中。在商学院,体育市场技术被纳入了商业教程和教科书中。那些成功的体育市场案例为商学院工商硕士们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生产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优化找到了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通路。由于运动行销是以运动项目为原动基础,以著名运动员群体为感召体,以产品销售为终极目标实施公共关系、市场推广、广告促销和产品测试等市场技术,因此体育市场又被称之为项目市场或者运动行销市场。在西方社会,许多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是通过体育市场向公众提供娱乐和消遣服务而实现的,因此体育市场还被释义为生活方式市场。
体育可以成为对运动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生活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换和推广的市场已为世界经济在市场范围内的实践所证实。体育市场的最大功能是通过运动项目牵动平民百姓的参与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当传统的物质供给模式已不再牵拉民众消费的兴奋神经时,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就为启动体育市场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创造和表演的空间。在体育市场这一创新的商业平台上引发经济增长点的核心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创造人们精神和价值观念上的消费需求。当宏观经济学家锲而不舍地追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标时,一个有趣的提示是:在物质性的消费需求之上加入神秘而美好的文化价值需求是当代新经济令人困惑但却节节奏效的特征之一。
体育在中国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体育在国家外交、国民凝聚力和国民情绪上曾起到过特殊的作用,体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也一定会再搏一回。因为体育运动是人类天然的选择,而中国又有着近 4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人口。在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时刻,加大体育参与性消费和观赏性消费的力度,创造有效需求,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失败案例
北京时间12月29日,ESPN专栏作家霍华德-布莱恩特(Howard Bryant)针对伍兹“沦陷”事件发表评论,他认为伍兹神话的破灭是美国体育商业化失败的典型案例,而伍兹塑造的“完美形象”并不属于其个人,而是相关利益集团“金钱至上”的“虚伪皮囊”。文中,霍华德-布莱恩特也否定了伍兹为金钱出卖形象以及隐私的做法。具体翻译如下:
距离21世纪的下一个十年,还剩两天的时间。但我们都知道,伍兹的笑话显然不会在除夕夜(New Year's Eve)嘎然止停。
高坛评选多少有些“双关”与“讽刺”的意味,美联社将伍兹评为“十年杰出运动员”,而同辈球员则将“美巡赛年度球员”的花环再次戴在了伍兹的头上。媒体宣扬广为人知的事实的同时,曝光老虎不为人知的隐私。在这场“天王形象颠覆战”中,伍兹、艾琳以及他们岌岌可危的婚姻都已经成为各类“狗仔”追逐的对象,而那些“真正有染”或者“伺机炒作”的“虎女郎”也借着八卦媒体哄炒着事态,伍兹的一些赞助商也接连跳出来与“天王”划清界限,当然也有力挺老虎到底的支持者。曾经,伍兹 “划时代”的完美形象在千禧年给体育界带来一道曙光,然而即将进入老虎可能最辉煌的巅峰十年时,伍兹挥出“沉重的一击”,摧毁了无数人心中的“完美之神”。十年前,伍兹改变了体育世界,十年后他用另外一种方式“颠覆”了之前的改变。
伍兹与女人纠缠不清的事实并不稀罕,那只是无数“王老五”多金而受蛊惑的其中一例而已。但是伍兹“完美形象”的垮台间接证明了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造星系统”的失败。这并非此类事件的首例,棒球界的“类固醇时代”早已开了先河(2003年,MLB美国职棒大联盟104名职业球员药检承阳性)。也许,经历过“类固醇时代”的人早已厌倦了有关“伍兹绯闻”的长篇大论。在两起体育界的个案,无论伍兹,还是那104名职棒球员,他们都拒绝透露更多的事实,这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事实。
在职棒“类固醇时代”事件中,失败来自于产业的各个环节——球队、联盟、球员个体、媒体以及球迷,连锁曝光与大众反应制造了一系列“伤害”,它的影响意义深远。当然,那次失败中,有些团体算是短期受益了;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事实上,在“类固醇时代”,正直已经被贪婪所吞噬。各方最终达成一致的结果:以后,球员即使得到一千万美元也不会再做类似的事情。这样的话简直就是藉口,空洞无物。做出了“肮脏”的事情,再想挽回局面,显然已经太迟了。就像负责“类固醇时代”事件调查的官员、前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乔治-米切尔(George Mitchell)于2007年12月总结的那样:这是美国体育体制的失败。
在美国体育与文化领域中,伍兹则象征着另一种体制的失败:“造星”机制自身的陈腐,造出来的明星不代表他们自己,只代表金钱。更离谱的是,当“欺诈”暴露的时候,那些体制所涉及的实体单位用金钱收买球星“遮羞”,企图掩盖明星所代表的真实一面。花了十年的时间才认识到伟大球员真实而其苦乐参半的一面,是时候击碎体育界企图维持而一直摇摇欲坠的谣传了。
在年末的“桃色事件”中,我们也应该找出为老虎辩护的理由。发生在11月27日的撞车事件以及后来的“绯闻”应该是伍兹一家的隐私,而不应该被放在各家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纽约邮报》甚至20天将伍兹事件放在头条。伍兹,他只是一名高尔夫球员,又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老大,至于吗?他是一个赚了超过十亿,而年龄还不到34岁的男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钱色交易的机会上看,对于桃色女人的吸引力都是无限大。
从维护家庭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反对伍兹的声音也不少。但让很多职业人不可接受的是:伍兹在这场“风波”中拿钱了!就像“前人”迈克-乔丹(Michael Jordan)与后来者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一样,在每次大事件中,他们允许自己的名字被用作赚钱的工具。在这一点上,蒂姆-邓肯(Tim Duncan)算是特例。为了钱,他们允许自己被市场化,并被贴上本不属于自己的“标签”。看在“美元”的面子上,他们允许自己成为孩子争相效仿广告张贴画上的“形象”,但肤浅地仅限于形象而已。现在,伍兹又卖掉了自己的隐私权——极大削弱了所曝光隐私的真实性,因为只是另外一件商品而已。
当“完美形象”完全摧毁的时候,他也许才能意识到一切都是“血钱当道”。美国职棒大联盟(NFL)巨星迈克尔-维克(Michael Vick)已经体会到这一点了,现在伍兹也认识到了。一旦,商品失去了它的价值,就会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走到如此境地,球星所能弥补的是:对于公众许诺要更加小心,因为适合自己理想形象的版本已经少之又少了。或许,伍兹可以像NBA的另一位球星学习——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邓肯。自1997年进入NBA时,球迷一直对邓肯的球星行为赞誉有加。归根结底,因为邓肯一直保护着自己的尊严与隐私不受商业化运作的“侵犯”。如果,球星之间的互相学习过于复杂的话,那么做到这一条应该比较简单——真正好的表现总是足够的。
在利益至上的商业时代中,球星参与到“浮士德式的交易”中愚弄大众,当事情穿帮时,总是有人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是球星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为了赚取公众钱财的一部分。他们用“完美形象”征服公众的心,把那当成“隐形的货币”交易,甚至是“走出监狱的免费卡”。只是,这种“理想的形象”并非每次都会奏效。
当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的卷入臭名昭著的强奸丑闻时,他曾经尝试为那些瑕疵“开罪”。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成功。现在的科比只是留下了他本来的样子,而那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的角色还在继续。当他的“雪碧”广告被清理出局之后,科比看起来站在了商业化的另一端——至少少了一些欺骗。
体育文化并非社会孤立的分支。作为公众,应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在造星运动中,媒体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至于媒体造就的是怎样的英雄,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已经有太多人陷入“假英雄”的情节中了。
我自1991年开始从事媒体工作,从1997年开始写体育专栏,成功报道过纽约洋基、波士顿红袜等等一系列职棒球队。但是,我从来没有被邀请到任何一位职业运动员的家中做客,也没有一位职业运动员造访过我家。只有阿特-豪尔与肯-马奇参与过跟我有关的活动,一次是我的新书聚会,另外一次是我的婚礼,仅此而已。
这就是当今体育界的惯例,媒体与球员的互动局限于俱乐部会所,赛前的新闻发布会,慈善晚会以及行业相关的提升球员形象的相关活动。往往这些会面的目地直接指向财政所带来的全垒打效应。
我们要记住,现代的超级球星只是相关利益集团的代言。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媒体将其视为“公司集合体”而非“球员个体”,例如,伍兹曾经代表着PGA巡回赛,耐克、别克等等。媒体知道一同打造的“完美形象”的肤浅性,只是他们更愿意拥有主动权,一方面添加氦气,让英雄运动的理想气球越吹越大,另外一方面他们手里还拿着能将气球扎破的针。
在伍兹的“气球”被扎破之前,我们其实已经明显看到体制的“腐坏之处”,只是很多人只当看不见。某个球星的神话破灭之前,相关商业机构已经开始物色下一个“球星”,并准备打造另一套代表金钱的“皮囊”。按照这样的循环,如果楷模的标准不变,伍兹的“故事”还会发生。笑话当然也要继续,直到下一个丑闻出现,那样的话,体育界的造星运动就真的成为恶性循环。
观点
体育不应过度商业化
由国际体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发起的2009年第二届年度研讨会将于6月18日至19日在瑞士洛桑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的议题之一是如何使赛事更具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赞助商或举办团体。此议题的设置隐约透露出一个信息,体育的发展似乎越来越依赖于市场运作,商业化已经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不可否认的是,商业化是促使体育运动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个最有利因素。利用商业手段,体育赛事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寻求更大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商业化运作中得到空前发展的。但同时,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黑哨”、“假球”、职业性腐败及兴奋剂等问题屡禁不止。
体育商业化就像一把双刃剑,过度的商业化,不仅会使体育赛事有失公平,更会成为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毕竟,当商业利益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时,体育的本源就会成为牺牲的对象。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就曾经说过:“源于电视、赞助和集资的收入已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独立。然而,在开发这些计划和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是体育而不是商业利益在掌握体育自己的命运。”
当商业化为体育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人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商业化的过度发展将带来的巨大隐忧。如何降低商业化的负效应,防止过度商业化,使体育运动持续、健康地发展,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5 10:59
目录
概述
案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