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颙(?—190年),字伯求,
南阳郡襄乡县(今湖北省
枣阳市) 人。东汉末年名士。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何颙年轻时与
郭泰、
贾彪等人游学京师,虽是晚辈,但郭泰、贾彪等与他很要好。何颙显名于太学,因此名臣
陈蕃、
李膺等人都深深接待他。
党锢时期
陈蕃、
李膺失败以后,何颙因与陈蕃、李膺相好,被宦官诬陷,他于是改变自己的姓名,逃亡汝南郡境内。他所到的地方,结纳豪杰,有名于荆州、
豫州一带。
袁绍仰慕他的为人,悄悄地与他往来,结为
谕德宣誓的朋友。这时党祸起,天下不少人遭了难,何颙经常私自跑到洛阳,与袁绍一起计议:对一些穷困无助的人,帮助他们渡过祸患。对一些被追捕的人,就大为出谋献计,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使不少人免于党祸。袁绍的从弟
袁术也是豪侠,与袁绍争名。而何颙未曾拜访袁术,袁术因此非常痛恨何颙。
董卓时期
党祸解除了以后,何颙被司空府征召。每次三府会议,没有不推何颙为长的,何颙智谋有余,议者都自以为比不上他。何颙累次升迁,任
北军中候。
董卓秉政后,逼迫何颙为长史。(《后汉书·党锢列传》称何颙托疾不接受。)
《资治通鉴》记载:董卓命尚书
周毖、城门校尉
伍琼、尚书
郑泰、长史何颙等人共议进退天下之士,淘汰腐败昏庸的官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
袁绍因废立之事与董卓发生矛盾,逃奔冀州后,董卓打算悬赏缉捕他。议郎何颙与周毖、伍琼、郑泰暗中决定帮助袁绍,于是对董卓说:“废立大事,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因为恐惧而出逃,并非有其他意思。如果通缉他太急,势必激起事变。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英雄乘势而起,那时山东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的了。所以不如赦免他,拜他为一个郡守,那么袁绍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董卓认为有道理,就拜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后汉书·郑太传》此处作“长史何颙”)
后来,何颙与司空
荀爽、司徒
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恰逢
荀爽逝世,何颙因别的事被董卓收捕,忧愤死去。(一说何颙与
荀攸等人同谋,事败后下狱自杀,见目录“相关争议”)
荀彧任
尚书令后,派人西迎叔父荀爽,并收何颙尸体,葬在荀爽的墓旁。
轶事典故
替友报仇
何颙的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重病将死,何颙前去看望,虞伟高哭着向何颙倾诉,何颙被他的大义感动了,于是亲自为他报仇,并把仇人的脑袋放在虞氏墓前祭奠。
评价世人
何颙善于鉴别人才,魏武帝
曹操年少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所以当时的人也不认为曹操才能多厉害,只有何颙和
桥玄认为他不平凡。何颙叹道:“汉家将亡,安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因此非常高兴。
颍川人
荀彧年少时,何颙见到他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何颙别传》记载:何颙的同郡
张仲景年轻时曾来拜访何颙,何颙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将为良医。”后来果如其言。
袁术与何颙
《汉末名士录》载:袁术曾在座上数落何颙的三条罪过,他说:“王德弥是才智杰出的老者,他德高望重,而何伯求疏远他,这是第一条罪。许子远(
许攸)是凶恶放荡之人,性格与作为都不纯,而何伯求与他亲近,这是第二条罪。郭泰、贾彪家中贫寒,没有其他的资业,而何伯求骑着肥马穿着
轻裘,在道路上光彩耀眼,是第三条罪。”
陶丘洪说:“王德弥虽是大贤,却在济世方面有缺陷。许子远虽然不纯,拯救危难时却不害怕沾污了自己。且何伯求曾为虞伟高亲手复仇,义名奋发。他的仇人家财万贯,骏马有四百匹,要让何伯求乘瘦牛弱马,顿伏在道上,就像让他在仇敌刀刃前把胸膛敞开一样。”袁术依然愤懑不平。后来,袁术与南阳人
宗承在阙下相会,发怒说:“何伯求,有违背仁德的恶行,我要杀了他!”宗承说:“何生是才智杰出的人,足下应该善加礼遇他,使美名流传于天下。”袁术这才作罢。
主要成就
何颙与袁绍对一些穷困的人,帮助他们。对被追捕的人,就隐藏起来,让不少人免于党祸。
相关争议
关于何颙谋诛董卓之事及何颙死因,《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记载与其他书不同。
《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何颙与荀爽、王允谋诛董卓,荀爽去世后,何颙因其他事被囚禁,最终忧愤而死。
《三国志·荀攸传》则记载,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
种辑、越骑校尉
伍琼等人谋诛董卓,后来事泄,何颙、荀攸被关押在狱中,何颙忧惧而自杀。恰逢董卓身死,荀攸得以幸免。(《
魏书》称荀攸派人说服董卓,得以免难。)
《
后汉纪》记载与《三国志》相同,但未提到“伍琼”同谋。
《后汉书·郑太传》也记载郑泰与何颙、荀攸共谋诛杀董卓,事泄后何颙被抓,但此处并未记载何颙死因。
《
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荀攸等人谋诛董卓之事,但作者司马光认为荀攸谋诛董卓时何颙、伍琼已死,因此删去了何颙、伍琼同谋之事。
人物评价
张璠:“颙显名太学,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
范晔:“渭以泾浊,玉以砾贞。物性既区,嗜恶从形。兰莸无并,销长相倾。徒恨芳膏,煎灼
灯明。”
史料记载
何颙的事迹见于《后汉书·党锢列传》及裴松之注《三国志·荀攸传》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