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后汉沙门 安世高 译
原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
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
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
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瓦钵法器,志愿
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经文解释
佛一生所说的经很多,但是所立的经题,不外乎七种方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七例选题”。有三单式、三复式和具足式三种。
三单式
第一、单人立题:好比《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的“佛”字,是指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人,所以叫做单人立题。
第二、单法立题:如《大涅盘经》。“大涅盘”是法,所以称单法立题。
第三、单喻立题:如《
宝积经》。用“宝”作比喻,所以称单喻立题。以上是三单式的介绍。
三复式
第一、人法立题:如《地藏王本愿功德经》。“地藏王”是人,“本愿功德”是法,所以称人法立题。
第二、人喻立题:如《如来说狮子吼经》。“
如来”是人,“师子吼”是比喻,所以称人喻立题。
第三、法喻立题:如《
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所以称法喻立题。
具足式
《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人法喻都具足,所以称具足式。以上就是佛经的七例选题。
我们要学习的这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是属于人法立题。“佛”是人,“八大人觉”是法。下面,我们来介绍本经的经题。
首先把《佛说八大人觉经》七个字,分为五段来解释。先说“佛”的意义,“佛”是简称,完全的称呼应当称“佛陀”。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就把“佛陀”两个字,简略的称为“佛”。佛的意思,翻译中国话,叫做
觉者、智者。
“觉”是觉悟;“智”是智慧;“者”是人的代名词。合起来说,就是有大智慧、大福德,已经彻底觉悟到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也就称作佛。但是在这里,是专指
释迦牟尼佛。
关于“觉”字,还具备了三个意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常说,世间人总是活在
醉生梦死当中,糊里糊涂的过日子。因为愚痴迷惑而不能觉悟,所以叫做凡夫;而佛之所以被称为觉者,就是因为佛彻底觉悟了宇宙万有的真理,证得人生究竟解脱自在,这在佛法里叫“自觉”。佛把已经证得自在解脱方法,教化广大的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脱。所做的这些事业,在佛法中就是“觉他”。这一种愿意与众生同甘共苦,普济世间的伟大精神,自觉的功夫和觉他的任务,都做到圆满无缺,在佛法里称作“觉行圆满”,也就是
成佛。
由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种功德而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称作佛的。像这样具有三种觉的圣人,是通于
十方三世的。所以平常我们在经典里常看到“十方三世
一切诸佛”。
我们如果也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圆满的时候,也就成为今世的佛。
“说”,就是讲话的意思。有“能说”和“所说”两种意思。“能说”是指能说法的人,但是在这里是专指
释迦牟尼佛;“所说”是指佛所说的道理教法,也就是这部《八大人觉经》的义理。把“佛说”两个字合起来讲,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亲口为我们宣说的,是佛证得无上菩提所说的。真实言语,不是天人、二乘、权教菩萨所说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不单是这部《八大人觉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就是现存在
藏经里面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为这个世上的众生所说的。在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的出现,不但没有这部《八大人觉经》,其他任何经典也不会有。因此,我们能够学习佛法,完全是佛陀伟大慈悲的赐予,我们必需要好好学习,要上报佛恩,下济众苦,弘法利生,阐扬佛法。
“八”是数目,就是经中所讲的八条道理,也就是八种法门。
“大人觉”,这里所说的“大人”,是拣别天人、二乘圣者,是指十方
一切诸佛、菩萨大人。“觉”是觉悟的意思。合起来说,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不是天人、二乘圣者所能圆满觉悟的,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才能觉悟的,所以叫“大人觉”。
刚才说天人、二乘,不能称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人慧浅福薄,还没有了
生死;二乘人虽然证得圣人果位,但是没有发起利益众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称大人;而大菩萨具有
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经觉悟了诸佛所证的无上菩提,所以称之为大人,也就是大菩萨。“大”字也是叹德的意思。本经的体、相、用都大,我们把体、相、用三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体大
就是我们自心中的真如理体,这个理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平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也是众生人人本来具有的
佛性,所以叫“体大”。
第二、相大
“相”,就是德相。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相,而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体中显发出来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在众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彻底觉悟真如理体,功德妙相,当下就现前,这是显示自性相大的意义。
第三、用大
“用”,就是妙用。我们的清净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间妙用;而这个妙用,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的,也就是称性而起的大用。因为佛具足了万德万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称“大”;如果众生能够证自性中的体、相、用,也就可以称作佛。但是众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为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不能称“大人”的缘故。既然不能称大人,又怎么能听闻八大人觉经?我们应该知道,众生虽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来具有的体、相、用三大永远存在,从来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不过就是终日糊里糊涂,随着境界流转,暂时的迷失而已。
众生与诸佛菩萨,只是迷惑与觉悟的差别而已。而佛所说的八项事理,就是要我们众生各个都能觉悟,能够觉悟,就是“自觉”。再依照
本经里面的八项道理,劝导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都做到圆满的时候,自然见性而证入佛的果位,这就可以称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们,对于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也有所觉悟的话,诸位就有资格称为“大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
成佛的话,非觉悟这八种法门不可。
但是,要觉悟这一切事理,必须先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智慧一定要从闻、思、修着手。所谓“闻、思、修”
三慧,就是我们听闻佛法时,在内心思惟,然后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对于佛法的道理,才能彻底的觉悟。
“经”字是通题。经也称作“
契经”,印度文称作“
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意思就是说“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下面介绍“人题”:
“人题”就是记载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和翻译人以及他的身分等等。
佛教发源地在印度。
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
印度语言宣讲佛法,经典当然是印度文字,如果要在中国普遍的流通,必须要经过翻译--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
中国流通。本经是“后汉
沙门安世高译”。
“后汉”,是说明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后汉是中国朝代的名称。我国汉朝,就是汉高祖刘邦所开创的天下。刘邦统领中国以后,代代相续,传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时候,王莽篡位,再经过十五年,刘秀起兵灭了王莽,恢复汉朝。因此,就把王莽篡位以前称作“前汉”,前汉建都在西面的长安,又称西汉。刘秀中兴汉室以后,建都在东面的洛阳,称为东汉,又称“后汉”。而这一部《八大人觉经》就是后汉时候翻译的。
“沙门”,是标示翻译者的身分。翻译人是一位
出家的
沙门,而不是居士。“沙门”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称,译成中国话叫做“勤息”。“勤”是精勤、勇猛的意思;“息”是止恶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精勤修习佛法,灭除一切烦恼;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
息灭贪、瞋、痴三毒的意思。
“安世高”是翻译人的德号,姓“安”,名叫“清”,真实的姓名叫“
安清”。这位法师,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以国为姓,是尊重他的人格,和他的国家,所以姓“安”。
安息国是在汉朝时代的称呼,唐朝时叫波斯国,就是伊朗。
安世高法师的出身不是普通人,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当父亲做国王的时候,在宫廷中曾经读过很多书籍,没有
出家以前,对世间学问--天文、地理、术数,都有相当深的修养。在他读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部佛经,受了很大的感动,又有
宿世的善根,所以很想出家。但是他是个孝子,父亲生病的时候,因为侍奉父亲,就暂时把出家的念头丢开,一方面侍奉父王,一方面协理国家政治;等到他父王去世后,王子应当继承王位,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在这段期间,感觉到世间的无常,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决心。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而出家修道。
出家以后,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时,还通达好多国家的语言。根据传记记载,天空飞的鸟类所叫的音声,他也能够听懂。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路上行走,听到空中飞鸟的叫声,立刻对他的同学说:“刚才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去的鸟告诉我们,马上会有人送饭来给我们吃。”这位同学听了,以为他是开玩笑,并没有把他讲的话放在心里,走了没有多久,果然有人送饭来给他们吃,这才使那位同学相信,他的确能听懂飞鸟的语言。
后来安世高法师,
发愿要把佛法传播到中国,就在我国后汉桓帝建和元年(民国前一七六五年即西历一四七年)来到中国
洛阳城。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后汉灵帝建宁年间,圆寂于会稽,就是的浙江。在中国二十多年,他常游化于江浙淮一带,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他所翻译的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而本经也是其中的一部。
“译”是翻译。在这里就是将印度的
梵文译成我们中国的文字。
经文结构
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讲经文以前,先简略的介绍关于这一部经的结构。依照我们晋朝道安法师讲经的规矩,把每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第一、序分
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
第二、正宗分
是真正显示这部经的宗旨要义,最精髓的部分。
第三、流通分
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通达十方。
大部分的经典,开头都有“
如是我闻”,最后以“
信受奉行”来做结束。而本经前面既没有“如是我闻”,后面又没有“信受奉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完备,但实际上也具备三分。开始的几句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
诵念,八大人觉。”就是序分,因为这是本经的总标。从“第一觉悟到第八觉悟”,是这部经的正宗分,也是本经的重点。最后“如此八事......到常住快乐”,是本经的流通分。
“为佛弟子”的“为”,用白话来说,是“做”的意思。“佛”是指“
释迦牟尼佛”。“弟子”两个字,指凡是
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无论在家、
出家,都称为佛弟子。所谓“为佛弟子”就是说,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有四众弟子,也可以说是二众弟子,这一句经文,进一步讲,是无论在家或者出家学佛的弟子。
只要是佛弟子应该“常于昼夜”:“常”是恒常不断的意思;“昼夜”的“昼”是白天,“夜”是晚上。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印度当时分为六个时辰,昼夜六时的分法。
“至心
诵念”的“至心”,就是至诚心。依佛法来说,对于修学佛法要发恒常心,至诚恳切,恒常不断的修行,才能得到真实的法益。“诵”是口诵,离开经本,能够一字一句不含糊的背出来叫“背诵”。“念”,普通说口念,比如念佛、念经,都是用口念。但是这里的“诵念”,重在心念,就是内心要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信受奉行。
如果我们每个佛弟子,能够发起真诚恭敬心来学习“八大人觉”,和修持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事理,我们也就可以称为“大人”。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
生死。
前面已经把经题、人题、和序分的经文介绍过了。序分所讲的是要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在
二六时中,以最至诚、恳切、恭敬,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的心理,对佛法
信受奉行,也就是信守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条道理。
这一段经文,在
科判中叫做“无常无我觉”。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心中的想法、行为的造作,都是属于无常而又变异不定的,所以叫“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所讲的道理很微细、深刻而又彻底,是启示我们要觉悟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
苦空、不净而又无我的。这是佛菩萨大人用四念处的道理,劝导我们应该趣向于出世间--常、乐、我、净的境界。
“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就是第一条所要觉悟的道理。因此,必须先知道这四种观行是对治四种颠倒的方法,也是入道初步下手的方法。能依四念处观察修行,就能得到常、乐、我、净--佛的境界。所以这是修学佛法首先要觉悟的法门。
“第一觉悟”:这个法门,在
本经八种法门当中排在第一;也是诸佛菩大人所觉悟的第一条道理。“觉”是觉醒;“悟”是了悟。所谓“觉悟”,就是以理智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得到正确而圆满的了解,就是觉悟的意思。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经文是观心无常的无常观。“间”是指十方,间隔的意思。在每一个三世,各有十方;每个十方世间,也各有三世。“世间”是对竖与横说的。佛经有云:“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横竖交罗,互相组织而成,就叫“世间”。
依佛法来说,世间有三种:
第一、有情世间
就是指
六道众生,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动物类。因为这些动物类都有情识,所以称“有情世间”。
第二、器世间
就是我们所依止的国土,大自然界一切环境。因为大自然界是运载人类,供给人类使用的,使人类得以守住的器具,所以称“器世间”
第三、知正觉世间
就是诸佛菩萨,出世圣人的境界。以佛法来说,不论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属于
梦幻泡影,演变幻化无常,很不实在的。世间无常的“常”,是常住的意思。假定说,一种东西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永远不变化,才叫做“常”。譬如说佛法,在三千年前,佛所说的道理是这样的,至今还是这样的,一丝一毫也未改变,所以叫做“
常法”。
“无常”就是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时时刻刻在
迁流变化的。以我们
生命体来说,也是时时刻刻,刹那不停的产生变化--早晨的生命,在我们凡夫来看,是不容易发现。如果人没有变迁的话,为什么会有年轻与年老呢?只是我们看不到时光的迁流而已。
人的一生太快了。如果说,人生几十年在感觉上还是蛮长的,但是仔细的算起来,只有短短的两万五千多天,实在太短了!有句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可以用平均
七十岁来乘一下。经上说:“人的生命就在
呼吸之间。”这句话,佛说的一点也不错,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有的好朋友或者亲戚,几天不见,突然间听说死了。人的生命,就在呼吸间;如果只呼不吸,或者只吸不呼,生命即刻不能存在,这也是无常的证明。
佛在经典中开示我们说:“众生的
生命体,从出生乃至死亡,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止息的演化,而不能永远存在于世间。”这是说有情世界的无常。有情世界的生命体是如此,自然界一切
森罗万象,当然也是如此,没有所谓不变的东西存在。而无情的器世界也有坏灭的一天。佛告诉我们:“无情的器世界也有成住坏空,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不停的变化。”大智度论说:“一切有为的无常,是在
刹那生灭不停,
因缘和合就生,因缘离散就灭,世间是
缘生法,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变的。”所以说,不管是有情世界以及器世界,都是无常的。
“国土危脆”:“国”就是国界;“土”就是土地。就是
依报环境,指一切众生所依住的处所,也是刚才说过的器世间。“危”就是危险不安;“脆”就是脆弱不坚固。广大的器世间,既然有成住坏空,所以在这广大器世间中,所安立的国土,当然也是脆弱不坚固的。“
危脆”的“脆”,说明白一点,就像玻璃一样脆弱而不坚固,永远不能常住不灭。
就拿我们所居住的国土来说!拿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台湾常有地震,本来是一条平坦的大道,由于地震,变成四分五裂;甚至于土地陷下去,成为一个大窟窿、大断层,这就是国土危脆的证明。我们中国有句话,更可以证明“国土危脆”的道理,那就是“沧海变桑田”。原来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每天由于风浪卷泥沙,经年累月的积聚,经过一段时期,就变成桑田;又本来是一块肥沃的桑田,由于山洪暴发,特殊变化,而成为沧海。台湾在1959年,发生过一次八七水灾,就是这个情形,把良田变成沧海。由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证明,世间的确无常,国土的确是脆弱而不坚固。
世间所谓“千年房屋,万载树木”,虽然是稀有,但在佛法来说,这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成、住、坏、空四相轮回,没有一法是常住不坏的,当体就是“如幻如化”。就如
水中月、空中花,都是幻化无常,危脆而不安稳的。
我们更应该知道,佛法为什么特别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道理?就是为了破除众生妄执“常”的心理--就是天长地久的观念。一个人有常住的观念,就会贪求没有止境,希望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归我一人所有。你如此,我也如此,大家都如此,世界就难免发生战争,当下就造种种有漏的业因,而受
生死轮回的
果报。如果我们能依照佛法所说的,了解“生命的无常,就在
呼吸之间”,一切万法,都是暂时存在而已,就不会被世间上的
名闻利养所诱惑,而盲目的追求,造种种有漏的善恶业,受生死的果报,当下觉悟就能得到自在解脱。
以上是说明“无常观”的道理。下面一句是说明“苦空观”。
“四大苦空”:这一句是专讲“苦空观”的。因为这四大常在矛盾、冲突、开阖中不停止的演变。所以众生才有生、老、病、死的大苦。既然知道身为众苦的根本,就应该觉悟,不要再被身相所困,不要再
执着身体是实有,而生起种种苦恼,能够这样的修观,名为“苦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