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biomass)是指以
繁殖为目的,能自发进行熵变的自我进化体系。
定义
有生命形态的独立个体就是生命体,能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
现代生物学
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
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这个定义把生命表述为生物的复合现象。抹杀了生命和生物现象的差别,混淆了生命和生物的概念,不符合生命的
客观实际,违背了认识的逻辑规律。)
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命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
应激、
进化、运动、行为、特征、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
生命或生存意识是生物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生物的无穷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生物是生命、生存意识和物的统一体。
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运动、行为、特征、结构是生命或生存意识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观察生物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判断出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或生存意识、是生物还是
非生物。
分子生物学
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这个定义把生命表述为分子体系,既生命就是生物体系,并对分子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表述。这个定义根本不是生命的定义,而是关于生物的定义、关于分子体系的定义,把生命和生物完全混为了一体。)
成分结构
化学成分
从元素成分来看,在已经发现的一百一十余种化学元素中,各类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差不多都是特定的一二十种,其中C、H、O、N、P、S、Ca、Mg、K占了绝对多数。
从分子成分来看,生物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们基本都含有被称作
生物分子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维生素等有机物,这些
有机分子在各种生物中有着相同的结构模式和功能。如一切生物的
遗传物质都是DNA和RNA,生命体内其
催化作用酶都是各种蛋白质,各种生物都利用
高能化合物(ATP、
NADH...)等,都说明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存在高度同一性。
有序结构
生物体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体内不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而是严整有序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病毒、
类病毒、
朊病毒等是否属于生命范畴当前仍存在争论,但它们都需要在
细胞结构内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细胞内的各
结构单元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吴努和复杂,还不是生命,只有当
大分子组成一定的结构,或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的系统,才能表现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将细胞打成匀浆,生命也就完结了。
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细胞之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等层次。每一个层次中的各个结构单元,如
人体九大系统中的各器官,都有它们各自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们的协调活动构成了复杂的
生命系统。
新陈代谢
生物体是
开放系统,生物体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流动。一些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在其中发生一系列变化,成为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这被称作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严整有序的过程,是一系列酶促
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如果代谢过程的有序性被破坏,如某些环节被阻断,全部代谢过程就可能被打乱,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可以导致生命终结。
应激性
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合目的的反应。包括感受刺激和反应两个过程。反应的结果是使生物“
趋利避害”。在一滴
草履虫悬液中滴一小滴
醋酸,草履虫就纷纷游开;一块腐肉可以招来
苍蝇;植物茎尖向光生长,这都是
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但动物的应激性表现及较明显,更富有多样性。动物的感觉器官和
运动器官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产物。
稳态
100多年前,贝尔纳(C. Bernard)发现,尽管外界环境波动很大,哺乳动物总有某些机制使其内环境维持不变,后来坎农(W. B. Cannon)把这一概念加以发展名为稳态。后来发现,不仅仅哺乳动物,所有的生物体,细胞,
群落以至生态系统,在没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也都是稳定的,他们各有自己特定的机制来保证自身动态的稳定。
生长过程
生长发育
生物都能通过代谢而生长发育。一粒种子可以成为大树,一只
蝌蚪可以成为青蛙。虽然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但每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按照一定尺寸范围、一定的模式和稳定的程序进行的。
遗传变异
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不能长期存在,他们通过生殖产生子代使生命得以延续。
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构造、
生理机能上的相似便是遗传的结果。而亲子之间的差异现象由变异导致。而生物从约38亿年前到现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便是进化的结果。
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特有的结构和功能总是适合于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例如,鱼腮的结构适合鱼在水中呼吸,陆地脊椎动物的肺结构则适应陆地
呼吸作用。适应是生命特有的现象。
任何一种生物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总是相对的。同种个体由于遗传和表型上的差异,对环境的适应也总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只要存在这种差别,哪怕是很轻微的,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推动群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基本功能
自我调节
它是生命的一个
本质属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己内部的各种机能的状况,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高等生物的
自我调节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细胞的、整体的调节。即使是
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调节,而且它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例如,细菌有能力合成许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可是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则随自身内部状态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细菌内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过多地产生,也不感到缺乏,而是靠自身的调节机制完成的。某一分子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
结构基因兼有调节的功能,即第一个酶既有酶的功能,又起着
阻遏蛋白的作用。在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中,这种功能被称为
自我调节系统。这种调节系统最初是在
沙门氏杆菌组氨酸生物合成中发现的,随后在
噬菌体、霉菌、哺乳动物中也同样发现其存在。实际上,
反馈抑制和诱导系统与阻遏系统的调节也可视为生物自我调节的方式。因为在反馈抑制中,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酶通过与代谢的终产物相结合而发生可逆性失活,使许多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得到调节。在诱导系统和阻遏系统中,甚至酶本身的产生都受到调节。其间的差别在于:在诱导系统中,只有当底物存在时,才产生出为该底物所需要的酶,其方式是底物与
阻遏物相结合并使阻遏物失活,从而打开
结构基因,以诱导基因活性;在阻遏系统中,终产物抑制着酶的产生,其方式则是阻遏物与终产物相结合而被活化,然后与
操纵基因相结合,从而关闭结构基因,以阻遏酶的产生。生物的许多调节系统都比较复杂,它们往往同时具有正向与反向的调节作用。机体的调节机制是自我完成的过程,而调节程序或指令是遗传下来的、本身固有的,因而这类
自我调节系统为生命所独有。
自我复制
它是
生命系统不同于化学系统的特征。狭义地说,
自我复制是指
DNA分子的
解旋、两链分开,各自合成
互补链,从而形成两个新的然而又相同的分子。广义地说,包括细胞分裂、繁殖在内。就根据而言,分裂、繁殖也是在分子复制基础上进行的;就结果来说,所形成的是两个相同的个体。由于生物繁殖有周期性,同时也由于疾病、杂交等原因会造成某些生物失去繁殖力,所以繁殖难以作为生命的基本属性。但自我复制则不同,只要不是处于解体状态下的生命,总存在自我复制。因此,它是贯串生命过程始终的属性。在
离体实验中,细胞的裂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仍然维持 DNA的合成,某些单链 DNA在人为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双链形式。然而,非
生命系统自身却不能实现 DNA复制,尽管在人工条件下给予各种必要的核苷酸和
解旋酶、聚合酶、
连接酶等,DNA也能复制,但其造成的过程是短暂的。
自我复制这种功能是生命系统固有的特点。
选择性反应
对体内外环境的选择性反应是
生命系统的又一重要特征。反应是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都具有的属性。不同的是,发生于非生命物质中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都不是自我完成的过程。只有生物有机体才独立地发生反应,而且这种独立的反应是有选择性的,它受着有机体自身的控制,并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细胞与外界进行
物质交换,固然也存在扩散与
渗透作用,但是细胞膜吸收什么,排除什么,却有高度的选择性。一个明显的实例是,在细胞膜的
主动运输中,物质逆
浓度梯度而运转。又如,
大肠杆菌既可利用葡萄糖,也可利用
乳糖作为
碳源。当环境中既有葡萄糖又有乳糖时,大肠杆菌的代谢反应首先利用的是葡萄糖而不是乳糖,这时只有
组成酶系在起作用,而
诱导酶系则是无关的。生物的选择性反应也是几个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简单
原核生物的反应是如此,高等生物的选择性反应更是如此。因为,高等生物体内存在各种不同的酶系,这些酶不仅以其高效率的催化为无机催化剂所不可比拟,而且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同时,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节和控制,酶与酶之间、酶和别的蛋白质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一个酶的产物对另一个酶的活性也有正的或负的影响。在外部行为上,生物的选择性反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饱食状态下的动物对食物不发生反应;新奇的动因最初能引起动物的注意,但久而久之,其反应就变得很弱,等等。事实上任何生物对环境的反应都是有所反应,有所不反应,或者同一动因有时以这种反应形式,有时又以另一反应形式出现。
自我调节、
自我复制和独立的选择性反应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特征。
生命系统的这些特征,就其基础而言,无疑是物理化学过程,服从物理化学规律。可是,这些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却转化为生命的东西,成为生命所特有的属性。虽然这三个基本属性的某一个,或某个属性的某些侧面,在无机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这三个属性才有可能联系并相互结合在一个系统中。
起源观念
特创论 认为生命是由超物质力量如神或上帝等所创造,或者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先验所决定的。这是在人类认识自然能力很低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观念,后来又被社会化了的意识形态有间或无意地利用,致使崇尚精神绝对至上的人坚信特创论。
无生源论 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较低,但已能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根据现象作出了生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结论,代表思想有中国古代的“肉腐生蛆,鱼枯生蠧”和
亚里士多德的“有些鱼由淤泥及砂砾发育而成”等。
生源论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认识到蛆是由
苍蝇产卵而来,
巴斯德之后,人们认为生命由亲代和
孢子产生,即生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但是生源论没有回答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宇宙胚种论 世纪随着天文学的大发展人们提出地球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这种认识风行于19世纪。
化学进化论 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
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
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1924年苏联学者A.N.奥帕林首先提出了这种看法;1929年英国学者
J.B.S.霍尔丹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们都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这一过程被称为
化学进化,以别于生物体出现以后的
生物进化。1936年出版的奥帕林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生命起源问题的专著。他认为
原始地球上无
游离氧的
还原性大气在短波紫外线等能源作用下能生成简单有机物(生物小分子),简单有机物可生成复杂有机物(
生物大分子)并在
原始海洋中形成多分子体系的团聚体,后者经过长期的演变和“自然选择”,终于出现了
原始生命即原生体。
化学进化论的实验证据越来越多己为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外星生命
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仅有的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现生命的
机率,但科学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变量的值(可以严谨地说德雷克公式计算于
银河系中且我们可能接触的外星生物的数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机率)。取决于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频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计算我们在任何时间可能接触的外星生命只有1个。
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种论和exogenesis都是提出生命来自宇宙其他地方而其后透过陨石,彗星或宇宙尘等天体到达地球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对解释外星生命的起源却没有帮助。
第一宇宙观:宇宙是精神的(黑格尔)。
第二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