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缨木
夹竹桃科倒缨木属植物
倒缨木(Kibatalia macrophylla (Pierre ex Hua) Woodson)是夹竹桃科倒缨木属的植物。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除花外全株无毛;幼枝扁平,棕色或绿色,干时呈黑色,老时成圆形;树皮有细皱纹。叶长圆形或椭圆形,聚伞花序腋生;花冠白色,花冠裂片长圆形;蓇葖线状长圆形;种子倒生,即生于蓇葖的顶端,,其端部生一尾状喙;种毛白色,绢质,生于喙的四周。花期5-9月,果期11月-翌年4月。根木可入药,治跌打损伤、骨折。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除花外全株无毛;幼枝扁平,棕色或绿色,干时呈黑色,老时成圆形;树皮有细皱纹。
叶长圆形或椭圆形,顶端渐尖或猝然成尾状,基部圆形,长15-35厘米,宽9-12厘米;侧脉13-19对,略上升,未到边缘即网结;叶柄长7-14毫米,上面有槽。
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3-15毫米,着花3-10朵;花梗长1.5-2.5厘米,在花期时倒垂;小苞片小,卵圆形,顶端锐尖;花萼裂片卵圆形,长3毫米,宽2-2.5毫米,边缘略有缘毛,基部内面有小腺体;花冠白色,花冠裂片长圆形,长12-14毫米,锐尖,两面被有微毛,广展,在花蕾时向右覆盖,花冠筒圆柱状,基部扩展,在顶端内面有长柔毛;雄蕊着生于花冠筒端部,全部露出,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长3毫米,顶端渐尖或锐尖;子房长1-2.5毫米,有2个离生心皮,花柱柔弱,长10毫米,柱头卵圆形,顶端锐尖;胚珠6排,每排7个。
蓇葖线状长圆形,长8-18厘米,宽7-9毫米;种子倒生,即生于蓇葖的顶端,下垂,扁平,长18毫米,宽2.5-3毫米,其端部生一尾状喙;种毛白色,绢质,生于喙的四周,长约4厘米。花期5-9月,果期11月-翌年4月。
栽培技术
繁殖方式
倒缨木有分株、扦插和无菌播种繁殖,而以分株繁殖为主。
①分株法。于开花后进行,将母株从盆中倒出,一般一盆可分成2~3丛,每丛要带有3~4根老枝条,这样有利于开花。根部洗净后稍阴干,种植在木框或四壁有洞的盆中,栽培基质宜用透气与排水性能好的蕨根泥炭藓、松树皮、粗河沙等配制而成,不能使用肥力与粘性较的的混合土。盆底孔要稍大一些,并放一些木炭、陶粒以利排水。种后在盆面铺上白石子或翠云草,起保湿、保洁作用。浇透水后放置在半阴处。
②扦插法。选用嫩枝扦插,扦插时间宜在梅雨季节进行为好。扦插介质用珍珠岩或河沙等疏松、卫生的材料。扦插后注意保湿与遮荫,待生根后即可移栽。
③无菌播种法。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将经消毒的种子播种在培养基上,然后置于培养室内培养,直至出苗移栽。
繁殖技术
播种育苗
①沙床培苗:用砖头围砌筑床,床高20—30厘米,应阳面低25厘米;床宽1.0—1.2米,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床面铺细沙厚10厘米左右,用1%硫酸铜(波尔多液)进行沙床消毒后平整待用。2-3月间播种,均匀撒播。播后用木板轻压种子,使之与沙密接而平整,并铺一层细沙,以不见种子为度。再加盖拱架塑料薄膜。当种子发芽达30-50%时,可将薄膜掀开。
②圃地选择:白花树喜光,幼树耐寒性稍差,宜选排灌良好、避风向阳、疏松深厚肥沃的土壤做圃地。
③整地与筑床:三犁三耙整地,每亩用生石灰230公斤或硫酸亚铁粉剂10公斤进行土壤消毒,施腐熟厩肥3000—4000公斤,或施饼肥100—140公斤和钙镁磷肥23—30公斤,耙匀后筑床。床高15-20厘米,床宽1.0—1.2米。床面铺细红心土厚2厘米左右。
④芽苗移栽:沙床芽苗发叶2—3片后可起苗移栽,切除芽苗主根,按株行距6—8×25-30厘米进行栽植。栽后及时浇透水,以后须注意保持苗床适宜湿度。
起苗栽植
选择阴天或小雨天造林。起苗可不带宿土,但应注意避免苗木失水干燥。栽植时掌握苗正根舒、采紧踏实和浇透定根水。冬寒或气温较低地区还应用稻草围盖以防寒。
病虫防治
倒樱木应预防流胶病根瘤病,以及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虫害。流胶病为蛾类钻入树干产卵所致,可以用尖刀挖出虫卵,同时改良土壤,加强水肥管理。根瘤病会导致病树的根无法正常生长,不管怎样施肥,树还是不健壮。要及时切除肿瘤,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利用腐叶土、木炭粉微生物改良土壤。对于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每年喷药3至4次,第一次在花前,第二次在花后,第三次在7至8月。
倒樱木病虫害种类较多,现将其常见的病虫害分述如下:
穿孔性褐斑病
在5至6月时发生,叶出现紫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部位干燥收缩后成为小孔、病菌多在病枝病叶上过冬,发育最适温度为25℃至28℃,借风传播,在多雨季节有利于侵染发病,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叶枯病
夏季叶上发生黄绿色的圆形斑点,后变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叶枯死但并不脱落。
防治方法:
根癌病
主要发生于主干基部,有时也发生于根颈或侧根上,病部产生肿瘤,初期乳白色或肉色,逐渐变成褐色或深褐色,圆球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有龟裂,感病后根系发育不良,细根极少,地上部生长缓慢,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落,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喜光、耐寒、抗旱,不耐盐碱,根系浅,对烟及风抗力弱。要求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为5.5至6.5,不耐水湿。
生境分布
产于云南南部。生于海拔180-650米的山坡、疏林中。越南、老挝、柬埔寨也有。
药用价值
药用——【药名】:倒缨木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倒缨木的全株。
【功效】:祛瘀止痛、接骨。
【主治】:治跌打损伤、骨折。
【性味归经】:辛、苦,平。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2克,亦能外用。
【化学成分】:该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生物碱,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甾体生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HIV,对导致疟疾的利什曼原虫也具有一定的灭杀活性等。如奇巴塔啉(kibaialine)、倒缨木碱(paravallaridine)、假纽子花碱(paravallarine)等。从采自西双版纳的倒樱木地上部分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10个甾体生物碱、一个达玛烷型三萜皂苷和一个新的酚苷类化合物。
参考资料
倒缨木.中国植物图像库.
倒缨木.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
倒缨木.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22: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