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斯蕙
明朝政治人物
倪斯蕙(1568~1642),字尔澹,号禺同山人,明朝政治人物。四川巴县(今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人。
人物简介
倪斯蕙(1568~1642),字尔澹,号禺同山人,明朝政治人物。四川巴县(今重庆市江北区)人,祖籍湖北,家为重庆卫军籍,祖上插业落籍江北仁里一甲(今重庆市渝北区珞碛镇),世居重庆城中。
从小好学不倦,被左邻右舍笑为书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登进士。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任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蒲圻县(今属湖北省赤壁市)知县。在任期间,他严守法度,有胆有识,不但很快把握全县民情,还对县内优秀人才十分看重,如后来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就曾经得到他的奖掖和大力保举。他大力改善管理,迅速改变了蒲圻吏治状况,对县内各种人患、天灾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和处理方式,特别是威恩并重对待当地芙蓉山贼的处理办法,得到高层的赞许。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南京吏部主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任南京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任南京吏部郎中。史料载其“裁庸拔滞、斥附隐孤、摈清选之法,革无名之费”,还改革考试选官的程序,使“一时精资绝格,咸入兔罗”以致“数十年间门生多至大位者”。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南京太常寺少卿。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请假还乡。绝意仕进后,36岁的倪斯蕙除跟着60岁的父亲四处游访外,便是静心专研古学,“六经子史、百家载籍,本朝掌故,以及稗官野史,靡不研究”。有友人称赞他“为文章仿佛大苏有长江大河之势”“落笔千言削烛而就”“遇景则题,随求辙应,无不新色”。
天启元年(1621年),重庆发生”奢安之乱”,倪斯蕙随船下巫山夔门,沿途“五疏陈变,四请乞援”,在擒贼恢城及善后工作中卓有贡献。天启五年(1625年),因功升南京光禄寺卿。天启六年(1626年),升南京户部左侍郎。天启七年(1627年)与阉党、南京户部尚书张朴不协,乞休,诏以尚书服色致仕,回巴县。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其子倪天和与礼部尚书、巴县人王应熊弟王应熙相轧成大狱,王应熊依势破倪家。斯蕙虽雅怀好客,而遇族人殊薄。其子天和,当父权盛时横甚,父势渐衰,天和少戢矣。而县中王(应熊)氏方贵盛,附羶之徒,皆去倪(斯蕙)归王(应熊),天和不能平,尝奋臂与争,积瑕累衅,遂成魏其、武安之祸。应熊弟应熙嗾斯蕙从孙倪大成发难,赴京控斯蕙在籍不法状,遂破其家,囚其子。时斯蕙年逾七十。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卒于家。
人物轶事
倪不解担
倪斯蕙为官对诉讼特别重视,紧忙时一度在大堂下生火烧饭,有二次上堂的案件,往往等不到煮下一餐就结案完毕。当地老百姓把他办案传得很神奇,说倪县令办案之快,“敏速如神”还等不到你放下肩上的挑子,就处理好了。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倪不解担”。
巴字园
在第一次归隐期间,倪斯蕙建起了重庆历史上除语焉不详的南宋余玠巴橘园外有明确形态记载的第一个私家园林——巴字园。倪斯蕙自题有“窗临巴水真成字,家对龙门好读书”以表其归隐之志,并在园中竖有“欲透江光堆石瘦,恐遮山色放墙低”的石碣。在道光24年修《江北厅志》时园林虽不存,石碣却还存于世。
倪斯蕙建园汲引后学,与县中文士往来唱和,巴字园成为渝城文化人聚会之所。据《重庆园林志》载,巴字园约建于1602-1621年,位于今渝中区解放东路,屋对南岸“龙门皓月”,但现已无址可寻。清同光年间邑人艾世元在其绘制的《重庆府渝城图》中以文字标注认为巴字园在巴县文庙前,应是在今解放东路26中附近。
西湖社
第二次归隐后,倪斯蕙买下治平寺(今重庆罗汉寺)旁原前朝太师蹇义存放太湖石的一片地产,建起精舍和十方堂,成立起“西湖社”,专与有诗兴的僧人和风雅文人墨客交往。当时颇有声望的破雪和尚和篆水老人都曾经在这里得到他的接待。
他在西湖精舍旁的石壁上开出一泓清泉,终年不竭,取名为“澹泉”,聚水为池,即为“西湖”,(据考证,精舍与池、泉原址均在现罗汉寺及周边一带)还为此写了《澹泉赋》刻于石壁之上。在石壁前建“禅喜堂”,形成有池有亭、有堂有舍,又有文友定期聚会的西湖胜社,一时成为渝城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明末刘道开为其修传时专门著文述其在西湖社的活动:“肩舆日至,无间风雨,或共老衲谈禅,或与骚人劈韵,或观高阳酒徒衔杯,或听乌有先生说鬼。”据《江北厅志》载:“禺同倪公于治平寺右建西湖社,延揽名流,嘘植后进,社中多贮书籍许人借观,以次递换,以贫而就读者,资其膏火。每月两会课,前帖括(相当于科举考试重点难点复习提要),后古学。一时人才多所造就。”
后人纪念
龙为霖《西湖池》: “只今无点水,犹竞说西湖。胜社几时复,长怀倪大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24 13:0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