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曹魏政权重视吏治,对
尚书台大加汰简,设置二
仆射,减一尚书,仍合八座之数,度支(户部的前身)便在此时产生。设立度支的原因是因为征讨不息,发动战争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财政预算。主管财政大计的度支开始成为尚书台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八座之一。
与此同时期的
吴国有户部尚书,“吴孙休继位,户部尚书阶下读奏”。但是关于吴国户部尚书记载不详,这条史料首见于
杜佑的《
通典》,而
后宋末
马端临编纂《
文献通考》时,在卷五十二《职官考六》亦引用杜佑《通典》关于吴国户部尚书的史料,但是缺乏相关史料,故无法深入探讨吴国户部尚书的设置状况。
西晋时期,尚书台成为
宰相机构,尚书令、仆射与尚书成为“八座”。朝廷行政事务中的重要决议常由八座集体决议然后具名上奏。其中度支尚书掌军国度支重事,故在诸曹尚书中地位尤为重要。据《
晋书》记载,度支尚书常由名士重臣担任。
尚书省调整繁多,但是度支尚书一直为诸曹尚书,没有更易。
北魏前期的尚书制度屡有废立,其中并没有设置度支尚书,直到
孝文帝末才见此官职。李彪、李冏、崔亮都曾担任此官职,职掌财计,度支在六部中的地位最低。
隋初,
隋文帝初步建立了
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继位之后,在初步建立的基础上继续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修补和完善。这一时期设立度支为六部之一,后改为民部。
中唐以后,户部的权力常以他官掌钱谷之政,本部之职渐为度支、盐铁、转运等使所夺,户部尚书多为外官所带空衔,本部日常事务多由侍郎主管。
唐朝户部尚书的迁入官职主要隶属于宰相、
东宫属官、尚书省、中书省、
寺监、
御史台、地方州府、军事使职。唐前期,户部尚书的迁入机构主要有宰相、东宫官署、尚书省、中书省、寺监、御史台、地方州府,由于节度使和观察使都是唐中后期所出现的军事使职类官职,所以唐前期并没有这类职官迁入户部尚书。唐中期的户部尚书迁入机构主要有宰相、东宫官署、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寺监、御史台、地方州府、军事使职,唐中期是户部尚书的迁入途径最为广泛的时期,户部尚书的迁入途径包括了所有能见的途径。唐后期户部尚书迁入途径主要是宰相、东宫官署、尚书省、门下省、寺监、御史台、军事使职,缺了中书省和地方州府类职官。总体来看,唐朝户部尚书的迁入途径分布比较均衡,以唐中期迁入途径最为全面。
户部尚书的迁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有95任正常迁出到宰相、尚书省、中书省、秘书省、寺监、地方州府、军事使职。非正常卸任的户部尚书有32任,包括了被诛杀、卒官、致仕、罢免等情况。
唐朝初设时,定置1员,正三品;北宋元丰改制后,升为从二品;金朝,定置1员,正三品;元朝,定置1员,正三品;明初,定置1员,升为正二品;清朝,定置满、汉各一人,升为从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