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诵读的作用在于使少儿从小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练习口齿,咬字,
发音,归韵等。儿童诵读主要以亲子共读的方式进行,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现状趋势
诵读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当前,虽然已有一些地区在进行儿童诵读
童谣、童诗和现代诗文的有益探索,但是让儿童背诵中华经典诗文、《
三字经》、《
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以及很多的儿歌,依然是占主流的诵读
教育理念。然而,诵读绝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儿童所诵之内容将会为他们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中国人固然要珍视和继承传统文化,但这一切不能建立在漠视儿童利益、不尊重儿童生命体验的陈旧观念之上。更不能用一种宗教式的方式,来培养一代精神上“下跪”的接班人。教育的出发点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儿童的诵读应该是“有我”的诵读,是能够享受
母语、享受阅读和
生命成长的诵读。
诵读理念
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应该有见识。这种见识应该体现出一种优化的结构,而优化的结构中最为核心的学问是了解小孩子的心。对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说,不了解小孩子的心,学问再大,也无法化作儿童教育的资源,甚至可能与儿童教育的方向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近些年
颇有声势的
儿童读经运动就是这样一种情形。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的
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
王财贵教授是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根本问题也在于此。
艺术价值
我编著《快乐语文读本》时,专辟一章,题目叫“沉甸甸的儿歌”,为的就是质疑学者大人对
童谣的轻蔑态度,彰显童谣的厚重价值。
《
小板凳四条腿儿》:“小板凳四条腿儿,俺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俺脏,俺给奶奶擀
面汤。面汤里面加点油,吃得奶奶直点头。”
《馒头花》:“馒头花,开三朵,我娘从小抱着我。怀里抱,被里裹,大红枕头支着我。我娘得病我心焦,拿下金镯去买药。人人都说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
上述童谣没有思想价值和语言价值的高度吗?它们不是儿童人性养成和语言教育的珍贵资源吗?在思想性、价值观上,“俺给奶奶嗑瓜子儿”不就是《孟子》里的“老吾老”吗?“人人都说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不也与《论语》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相通之处吗?在艺术表现上,“馒头花,开三朵,我娘从小抱着我”,这种儿歌运用的艺术修辞,即是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面汤里面加点油,吃得奶奶直点头”这样的白话文也并不简单,而是最好的白描手法,它们的艺术质地并不比鲁迅小说里的白描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童谣还具有记载历史、保存民俗的功能和价值。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捧香斗。三十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如今物质生活富裕的时代,这种过年的风俗渐渐远去,但恰恰是作为一种不可返回的“
乡愁”,童谣对人类的价值才更弥足珍贵。
童谣教育价值
有效、优质的学习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是学习兴趣的唤起,二是内容能够被
学习者的心理机制所同化。
童谣最为符合这两个条件,用童谣进行幼儿的语言教育、儿童的语文教育,是有学理依据的。
苏联儿童文学作家丘科夫斯基在《从两岁到五岁》一书中,把2岁到5岁称为“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感情,成为强有力的一种教育的手段。不用赘言,诗歌能帮助孩子感知周围的世界,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形成。”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在《神力的语言》中说:“人们发现,很少有社会完全没有诗歌,而散文则晚得多,并且是在相当进步的文明
中才发展起来的。同时,诗歌比理性作品更加具体和简朴,它与原始性的亲缘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留下缩影。”
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提出儿童是“本能的
缪斯”这一观点。儿童,特别是儿童中的幼儿,天生就是
诗人。他们的诗人资质主要表现在感受诗歌语言节奏、韵律时的敏感性上,幼儿不必通过头脑,只需使用耳朵就能感受到诗歌
语言的魅力。
史迪芬猰克在他的大作《
语言本能》中说:“婴儿是顶尖的语音学家”,而且“婴儿天生就有这个能力,他们并非是听父母讲话而习得的”。“儿童具有句法逻辑的天赋,一个3岁的小孩可以说是一个
文法上的天才了”。
面对韵语时,儿童的语言天赋表现得尤为显著,他们对语言的节奏、韵律的敏感和执著经常表现在他们日常的语言活动中。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生气时,自言自语地说出“小柱子,大坏蛋”这句话,他会一下子发现这句话所蕴涵的节奏感,并一边拍手一边用吟唱的语调反复喊着“小柱子,大坏蛋!小柱子,大坏蛋!”从中体味、享受着
语言游戏的乐趣,这时的儿童把吵架变成了语言的艺术创造。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主张,是针对传统的美国教育脱离社会和脱离儿童两大弊端提出来的,否定
童谣的
儿童读经运动也同样存在着这两大弊端。童谣是对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双重表现,吟唱童谣的朗朗书声才可以让我们放心――儿童的语言教育是走在一条具有“高度”的坦途之上。
倡导儿童读经者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确立现代的教育观、儿童观,他们缺乏对儿童的深切认识和理解。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很漠视儿童,不懂得、不屑于尊重儿童的生命感受。你不懂不要紧,但童年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些都是最有用的学问,你只管背下去,一定会终身受益,这是倡导读经者的基本见解。但儿童不是容器,也不能仅仅为遥远的“成功”活着。儿童教育的原则应该是基于每一个儿童身体发展、精神生命发展的需要,在恰当的时机给他必要而适宜的营养和滋润。
儿童教育理念
倡导
儿童读经的朋友们非常需要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
三字经》、《
弟子规》、《
声律启蒙》等蒙学读物的出现,其实在当时就是一种进步,教育者看到了儿童直接学习四书五经的不适宜,因此才编创出这些音韵和谐、更符合儿童
认知特点的入门读物,让孩子们在诵读中识字和了解一些常识后,再去“深入经藏”。
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人类的发展已经为儿童准备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儿童文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儿童拥有更切合自己生命体验的阅读生活成为可能。图画书等更丰富的儿童读物的出现,让儿童有了更适宜的阅读空间。
童谣童诗是最适合儿童诵读的文本,是儿童诵读最适宜的开启文本。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尊重儿童的需要,从儿童出发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才更有效,违背儿童生命规律的学习是无效和遏制儿童发展的。正如看云老师所说,秋天的事情不要在春天就做。
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儿童的诵读应该是“有我”的诵读,他们在诵读中享受母语,享受阅读的喜悦,享受生命的成长。儿童诵读的过程,是他们小小的生命之流,融入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河流的过程。从儿童学习母语的需要出发,我们精选出经典的、诗性的文本,让儿童在日不间断的诵读中体会语言的节奏和生命的节律。
从
童谣童诗开始,清浅的古诗、晨读对韵、泰戈尔诗歌、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文,6年一贯,日有所诵,走一条缓坡上行的积学修心之路。于诵读中华诗文的同时,放眼世界、广吸博纳,走一条开阔健劲的求新图变之路――这是儿童诵读和以
四书五经为内容的读经活动不同的地方。
大力推广儿童吟诵,并积极探索让儿童亲近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但我坚持认为,让儿童亲近母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在于真正去了解儿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打开儿童心灵和传统文化联系的钥匙。
注意事项
1.诵读贵在坚持,不坚持根本起不了多么大的效果,一开始从字数少,简单易懂的文章或诗词着手。
2.熟练掌握诵读内容的主旨和感情,而且要牢记它的作者,日积月累就会起很大作用。
3.家长一定要纠正孩子在诵读时字音的
音准以及停顿,避免把句子读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形成语感,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4.让儿童读些富有
哲理的小故事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伊索寓言和
格林童话故事,在趣味中品味小故事、大道理。
诵读内容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