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院
日本元老院
元老院(日本语:げんろういん,英语:Chamber of Elders),是日本明治时代初期的立法机关。职权包括制定新法、修改旧法,根据天皇的命令审议正院(后来的内阁)提交的法案,在紧急、必要的情况下对权限较弱的主体作出行为予以事后确认。元老院的组成人员称元老院议官。
沿革
元老院是明治维新时期设立的立法机关。当时自由民权运动和已经退出明治政府的明治藩阀自由派要求建立民选议院,实行代议制民主
1875年(明治8年),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木户孝允板垣退助等人根据大阪会议的共识,提出日本要施行立宪政体,并试图通过建立元老院来解决这个问题。1875年(明治8年)4月14日,明治天皇颁布立宪政体诏书,1875年4月25日,改太政官-左院为元老院。元老院议官(理论上由天皇直接任命)从华族官僚和各类学者中吸收代表人物参加。
最初,元老院设置正副议长各一名,议官定员无限制。后来根据财政状况,于同年11月25日修改元老院职制,元老院成员包括正副议长各一名、补佐干事二名(1886年废止),其他议官28名,共计32名。议长一般由左大臣兼任,但刚设置的时候议长一职处於空缺状态,由副议长后藤象二郎代行议长职务。1875年11月随着职制的修改,新设补佐干事二名,由陆奥宗光河野敏镰担任干事。翌年,有栖川宫炽仁亲王被任命为议长。
元老院只具有准立法权,它必须审查拟议的立法和提出建议的权力,但并没有真正启动任何立法的权力。1876年9月8日在右大臣岩仓具视的奏请下,向元老院发布了起草国宪宪法)草案的敕命。在此基础上虽然两次完成“国家宪法的草案”(1876年10月和1878年10月),但均遭到正院侧面的酷评
元老院的低调的议论1878年1月20日被刊登在《舆论杂志》上,元老院的两干事(陆奥宗光和河野敏镰)以及中岛信行、细川润次郎4人对此进行了嘲讽。正院假借1878年立志社之狱,将干事陆奥宗光等人革职。此后,正院开始抑制元老院的权力,元老院的工作一直受到正院的干涉。1880年(明治13年),元老院将完成的《日本国国宪按》作为草案上奏天皇,伊藤博文和岩仓具视以不符合日本国体为由拒绝采纳。1880年以后,元老院议官事实上已经没有定额。至废止时,元老院议官已增至91人。
1890年(明治23年)10月30日,日本开设帝国议会,废除了元老院,改为贵族院。多数元老院议官都改为贵族院议员。此外,这个元老院与后来的日本元老或资深政治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多数元老都曾在元老院任职,但并不是元老院的所有成员都是元老。
历史作用
多数评价认为,在这样的制度制约下,元老院无法独立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和功能。然而,自明治9年起草国宪的诏敕下达,至明治23年取消其立法机关的地位的十四年间,元老院被视为明治政府尊重公论的方针的证明的评价一直存在。
人事架构
历代元老院议长
历代元老院副议长
干事
1875年11月-1886年3月设置
陆奥宗光纪州藩)(1875年11月28日-1878年6月10日)
河野敏镰(土佐藩)(1875年11月28日-1878年6月7日)
柳原前光公家·名家)(1878年6月7日-1880年3月8日)
山口尚芳(佐贺藩)(1880年3月8日-1881年5月28日)
细川润次郎(土佐藩)(1880年3月8日-1881年7月27日)
东久世通禧(公家·羽林家)(1881年7月12日-1882年11月22日)
河濑真孝(长州藩)(1882年11月22日-1883年5月23日)
黑田清纲(萨摩藩)(1882年11月22日-1886年3月29日)
细川润次郎(土佐藩)(1883年6月5日-1886年3月29日)
元老院议官
元老院议官(げんろういんぎかん)是明治初期设立的日本立法机关——元老院(1875年-1890年)的议员,从华族、官吏和学者中间敕任。它与明治后期,接受天皇咨询推荐首相人选的元老没有直接关系。
元老院随着1890年帝国议会的开设而废止,废止时的元老院议官定员91人,其中有27人成为议会上院·贵族院的敕选议员,以延续立法机关的构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8 16:13
目录
概述
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