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 Linnaeus)是一年生
草本植物,三秆直立,光滑。叶鞘光滑,大都短于或基部者长于节间,两侧具两叶耳,互相抱茎;叶舌膜质,
叶片微粗糙。穗状花序成熟后黄褐色或为紫褐色,小穗颖线状披针形,被短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外稃先端延伸为芒,两侧具细刺毛。颖果成熟时易于脱出俘体。中国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适宜生长在高原清凉气候。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
形态特征
一年生三秆直立,光滑;株高约100厘米,径4-6毫米,具4-5节。
叶鞘光滑,大都短于或基部者长于节间,两侧具两叶耳,互相抱茎;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9-20厘米,宽8-15毫米,微粗糙。
穗状花序成熟后黄褐色或为紫褐色,长4-8厘米(芒除外),宽1.8-2厘米;小穗长约1厘米;颖线状披针形,被短毛,先端渐尖呈芒状,长达1厘米;
外稃先端延伸为长10-15厘米的芒,两侧具细刺毛。
颖果成熟时易于脱出俘体。
分布范围
中国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适宜生长在高原清凉气候。青稞是高原谷类作物,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北非高原、南美安地斯高原及俄罗斯的考克萨斯等山。在我国,青稞的主要分布是在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和甘孜、云南的迪庆以及甘肃的甘南等地。其中,青藏高原是青稞的适生区和主产区,占全国青稞种植面积的98%以上。青稞的垂直分布高差达3000m,高限在岗巴县吉汝村,海拔高度达低限在墨脱县,海拔1450m以下。而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棵几乎是唯一的作物。
生活环境
有灌溉条件、土壤肥沃、通风透光的沙壤地。
生长习性
青稞具有早熟、抗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生长期比较短等生长特征。青稞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农作物,对寒冷和贫瘠适应性强。一般3-5月播种,7-9月收割,所以在栽培史上称为春性裸大麦。一般生产期为100-130天,苗期能经受-10℃左右的低温。花期在9℃时不致受害。乳熟期仍能抵御-1℃的低温。在最暖月平均温度接近10℃,日平均温度高于5℃的延续日数仅120天的高寒地区,青稞仍能正常生长发育。
物种分类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长期以来青稞育种主要是以传统的常规育种方法——种子繁育为主,效率低,目的性差,周期长,新品种选育速度缓慢,尤其是对包括品质性状在内的数量性状基因的操作难度大。
人工繁殖
在常规育种方法的基础上,整合分子育种技术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形成青稞育种创新技术体系,用于青稞育种实践,达到提升青稞育种技术水平和青稞育种效率的目的。
栽培技术
整地
在种植地块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必须选择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二是必须是保墒保灌条件好的地块,三是最好选择前茬为豆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地块。播前整地一定要做好“土壤扎纽”工作。土壤“扎纽”,也称为“京玛蘖”,是西藏传统的灭草方法,是指在早春,土壤解冻时灌水,诱发野燕麦等杂草种子出苗,当杂草苗长至2~3片叶时进行深翻整地, 将长出的杂草苗翻入土中闷死,达到灭除田间杂草的一种农艺措施。整地时,一般借助农具来深耕处理土壤,深度35厘米为宜。整地后,种植区域土壤满足平整、均匀和细腻的条件,之后便可进行播种。
合理密植
合理控制青稞播种时间,大多数情况下,最好做到早播种,这样青稞才会拥有更加发达的根系,进而将深层土壤水分、养分充分吸收,顺利存活。西藏地区气候寒冷,适时早播有助于实现青稞早熟、早收。播种时,应将密度控制好,并把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包括青稞品种、播种方式、土壤墒情等,确保密植的合理性。通常,每公顷播种225千克左右,种子粒数控制在450万粒左右,并进行条播,行距大约为20厘米。为避免青稞黑穗病、锈病的出现,可使用15%粉锈灵拌种。在沟内均匀撒下种子并覆土,深度应控制在5厘米以下,最好是2厘米。播量以450万~600万粒/hm2, 基本苗以360万~480万/hm2为宜,管理措施好的地方取播量下限, 反之取上限。采用机械播种时,适播期内一般亩播量为14~15 kg,行距14.5~15 cm,单行每米播量为50~70粒,播深5~7 cm,播后镇压。
水肥管理
青稞生长期间对水分需求量较大,缺水会导致青稞生长缓慢,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稞死亡。因此,种植户应积极做好灌水工作。一般情况下,青稞全生育期灌水2次为宜,第1次灌水时间为三叶一心期,第2次灌水时间为开花期至灌浆初期,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灌水,避免青稞出现倒伏等现象。
青稞生长供给肥力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青稞分蘖到拔节这一阶段,此阶段青稞对养分有很高的要求,一旦肥料不足,将直接影响青稞分蘖及后续生长,植株孱弱,并出现穗小、粒少等问题,因此种植户要高度重视此阶段的施肥工作。肥料以氮肥为主,施肥时间最好在雨后,从而增强土壤的吸收能力。通常1亩(667m2)青稞地追施120千克尿素即可。分蘖期过后,进入拔节期,此时青稞对营养的需求不断提升,种植户应增加肥料供给量;青稞进入抽穗期后,不必再施肥。青稞进入生长期时,种植户可喷施适量叶面肥,每公顷青稞地追加3000千克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即可。
病虫防治
黑穗病
青稞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会侵害青稞幼苗,通常在苗期侵染。病穗表现为黑粉和畸形麦穗,影响发育和结实,严重影响青稞产量。病害通过土壤、种子和粪肥传播。在发病初期,青稞外部会产生白色薄膜,等到病穗全部抽出后薄膜会破裂并产生黑粉,后期只留下穗壳。青稞黑穗病会影响开花授粉,严重影响整体产量。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精细选种,去除种子中的病虫害、瘪粒和机械损伤粒;②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避免黑粉散播;③采用药剂进行防治,可以使用15%粉锈灵和立克秀进行药剂拌种和土壤消毒处理;③利用石灰水浸种处理,使用0.5 kg石灰水与49.5kg清水混合兑成1%的石灰水,浸泡27.5 kg青稞;对种子进行晾晒和消毒处理,以避免种子携带病菌导致田间发病情况加重;⑥做好种子晾晒和消毒工作,以避免种子携带病菌导致田间发病情况加重;⑦在青稞抽穗前,对田间种植活动进行巡查,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并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
条锈病
青稞叶片感染条锈病后会出现黄色椭圆形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加重,斑块变为粉堆,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整株死亡。该病可划分为杆锈、条锈和叶锈3种类型,通过空气传染,发病作用于叶片和茎秆。条锈病主要危害青稞叶片和叶鞘部位,一旦发生,叶片和叶脉平行位置会产生黄色斑,进而出现粉堆,危害叶鞘等多个部位。青稞条锈病发病率受春季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
防治方法:①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轮作换茬,整地后晒田,同时适量施用氮肥;②在生长过程中,若出现大面积黄色斑块,可喷施浓度为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使用量为75~100 g/667 m2,能增强防治效果;③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优化定苗方案。
条纹病
青稞条纹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青稞病害,也被称为青稞条纹花叶病。该病主要通过叶蝉、蚜虫、螨等昆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种、割伤、工具传播等方式传播。青稞条纹病的发病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气温偏高、湿度大的环境有利于其传播和病害的发展。青稞条纹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不规则的黄色或白色条纹,条纹间隔不均匀,叶片还可能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半圆形斑点,有时叶子呈现扭曲变形的症状,影响了青稞的正常生长和产量。青稞条斑病对青稞的生长和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感染会导致青稞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①采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青稞条斑病的首选措施;②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积水,减少蚜虫滋生的机会;③采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蚜虫数量,或者使用病毒杀灭蚜虫;④农药防治,选择专业的农药进行防治,不要过量施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⑤轮作,可以减少青稞病害的发生,将青稞和其他作物轮换种植,可以减少病毒在田间的传播。
青稞赤霉病
青稞赤霉病是由赤霉菌起的一种病害,是青稞种植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发生后,青稞麦秆会出现红褐色至黑色的菌核,而青稞籽粒则出现暗红色、暗褐色至黑色的病斑,若不及时加以控制,会导致青稞大量减产甚至无法收获。
防治方法∶①坚持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青稞赤霉病往往在连作土地中发生较为严重,轮作间隔时间最好为3年以上;②加强田间管理,应注意保持田间通风、排水,尽量减少田间湿度,避免给病害提供生长环境;③使用健康种子,选用病毒检测合格的种子进行播种,可以减少种子传播的病菌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④喷洒杀菌剂。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青稞黏虫
青稞黏虫,又被称为五色虫或行军虫,是一种害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它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获取营养,会导致青稞生长缓慢、变形、叶片卷曲,并严重影响青稞的产量和品质。黏虫喜爱高温、高湿环境,以幼虫为害,啃食叶片,严重的情况下将植株叶片全部吃光,对粮食类农作物造成的危害程度非常大。
防治方法:①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生态平衡,避免青稞种植过于单一,从而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②清除病虫害发生源,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枯叶等,以消灭青稞黏虫的繁殖源,避免害虫通过卵越冬等方式再次滋生;③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在发现青稞黏虫时,可以采用专业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密虫胺、氧乐果等,但需注意药剂使用的剂量和使用时期,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④生物防治,利用青稞天敌,如瓢虫、蚜茧蜂等,或其他寄生性天敌进行青稞黏虫的生物防治。
蚜虫
青稞蚜虫是一种害虫,属于蚜科昆虫。它们以吸食青稞汁液为生,会在青稞叶片、茎秆和穗部寄生并繁殖,严重影响青稞的生长和产量。青稞蚜虫一般出现在春季,并在夏季和秋季达到高峰。这些虫子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温度较高时繁殖速度也会加快。青稞蚜虫对青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们会吸食青稞汁液,使得青稞的营养被严重破坏,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形和卷曲,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植株死亡。其次,蚜虫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还会排出蜜露,这会吸引妈蚂蚁等其他昆虫取食,加快蚜虫的传播速度。最后,蚓虫还是许多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媒介之一,它们会将病毒传播至青稞上,使青稞受到更严重的病害。
防治方法:①生物防治,可以使用一些天敌,如瓢虫、金龟子、蚜茧蜂等,控制蚜虫的繁殖;②化学防治,可以使用一些杀虫剂进行防治,但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③及时清理和处理受害的植株和残株、加强灌溉排水、保持田间卫生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青稞红蜘蛛
青稞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也被称为青稞螨。它属于蜘蛛目螨虫科。主要危害青稞等禾谷类作物。青稞红蜘蛛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会在干燥炎热的天气条件下大量繁殖。在叶片上产生细小的斑点,严重的话,叶片会变成黄色或褐色,失去光泽。同时,它还会分泌一种叫作螨素的物质,影响青稞的生长发育和品质。青稞红蜘蛛是青稞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进行科学的防治对保障青稞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落叶和秸秆等杂物,减少红蜘蛛的滋生场所;②适时灌溉,可保持土壤温度,减少红蜘蛛在青稞上结网的机会;③使用防治药剂,选用效果好、安全、无毒副作用的防治药剂,可有效控制红蜘蛛的繁殖;④进行生物防治,可采用针对红蜘蛛的天敌,如捕食性螨类、寄生蜂等,减少红蜘蛛的数量;⑤轮作,因为红蜘蛛常常会在同一块田地上大量繁殖,因此青稞的轮作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它们的数量。
主要价值
青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较高,同时青稞在食品加工、饮料制作、畜牧喂养中体现出重要的经济价值,也在医疗保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食用
青稞是藏区农牧民不可替代的主粮,也是藏区饲料加工业和酿造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青稞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粮食,以青稞为主食的藏族同胞占西藏和四川藏区总人口的80%以上。青稞蛋白无法形成面筋限制了青稞产品的开发,目前大多数青稞食品是用青稞粉替换部分小麦粉加工而成,以青稞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品有糌粑、青稞面条、青稞饼干等。在几百年的历史中,青稞只是在酿酒和磨制糌粑上有所运用。糌粑,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营养丰富,营养价值比稻米、玉米和一般小麦还要高,发热量大,充饥御寒。糌粑携带方便,适于牧民生活。青稞还可以做麦片粥、米花、面包和馍馍或磨粉制成糕点等食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使居住在青藏高原的人们对酒的需求量较大。青稞是藏族人民酿酒的主要原料。青稞酒香醇可口,民间用青稞酒、酥油、蜂蜜调制的“穷渣”治疗低血压,效果显著。现有的青稞酒大致可以分为非蒸馏型的传统坛装青稞咂酒、正在发展的瓶装青稞咂酒和蒸馏型的高酒度青稞白酒、低酒度的青稞烤酒,以及调配有其它成分的调配青稞酒,如配有各种中藏药材或者蔬菜花果等。
饲料
青稞是一种很好的饲料作物,营养丰富,饲喂品质好,它在谷物饲料中的地位仅次于玉米,用青稞作猪饲料可获得脂肪硬度大、瘦肉多、品质好的效果,青稞秸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是牛、羊、兔等食草性牲畜的优质饲料,也是高寒阴湿地区冬季牲畜的主要饲草。用裸大麦喂猪,可以改善肉质,提高瘦肉率。
营养
研究表明,青稞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其富含的可溶性疗效纤维β-葡聚糖、γ-氨基丁酸以及母育酚,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控血糖、改善脂质代谢、抗疲劳、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特别是β-葡聚糖含量是小麦中的50倍。青稞作为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营养成分也较水稻、小麦、玉米为高,是食用、饲用、酿造及药用兼用的作物。在粮食作物中,青稞具有高蛋白质、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等特点。其蛋白质含量为6.35-21.00%,平均值为11.31%,高于小麦、水稻、玉米。淀粉含量为40.54-67.68%,平均值为59.25%,普遍含有74-78%支链淀粉,有些甚至高达或接近100%。粗脂肪为1.18-3.09%,平均值为2.13%,比玉米和燕麦低,但高于小麦和水稻;它还含有降胆固醇作用的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等;可溶性纤维和总纤维含量均高于其它谷类作物;青稞富含
B族维生素、
维生素C等;所含微量元素
钙、
磷、
铁、
铜、
锌、
锰、
硒都高于玉米,其中,铁的含量高于小麦、水稻。青稞含有18种
氨基酸,尤以人体
必需氨基酸较为齐全。经常食用以青稞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对补充机体每日必需氨基酸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关新闻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基于考古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证据,整合了陆上丝绸之路207种作物的传播路线,解析了具有基因组学证据的19种作物,初步厘清了其传播的时间与路线。其中青稞、大麦、小麦、枣4种作物传播到中国的时间要早于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