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儒:泛指古代儒者,封建社会又专指因阐发儒学而被许从祀
孔庙的著名人物,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先儒为孔庙祀祭第四等(一等“
四配”、二等“
十二哲”、三等“先贤”),始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命以
左丘明、
公羊高等22人从祀孔庙,后经历代增添、改换,到1919年增至77人。先儒在大成殿两庑南部从祀,位于先贤之后。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
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匡超人 道:‘……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 匡子 之神位”。’ 牛布衣 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
汉代
伏胜(647年从祀)、
孔安国(同上)、
毛苌(同上)、杜子春(同上)、
郑康成(647年从祀,1530年改祀于乡贤祠,1724年复祀),
毛亨(1863年从祀),
宋代
吕祖谦(1261年从祀,1313年从祀)、
胡安国(1437年从祀)、
杨时(1495年从祀)、胡瑗(1530年从祀)、李侗(1619年从祀)、
何基(1724年从祀)、尹 (1724年从祀)、黄干(1724年从祀)、
王柏(1724年从祀),文天祥(1843年从祀)、
谢良佐(1849年从祀)、
韩琦(1852年从祀)、
袁燮(1868年从祀)、
辅广(1877年从祀)、
汉代
高堂生(同上)、
董仲舒(1330年从祀)、
后苍(1530年从祀)、许慎(1875年从祀)、刘德(1877年从祀)、
赵歧(1910年从祀),
晋代
范宁(647年从祀,1530年改祀乡贤祠,1724年复祀),
元代
许衡(1313年从祀)、
吴澄(1435年从祀,1530年罢祀,1737年复祀)、许谦(1724年从祀)、
赵复(1859年从祀),
金履祥(同上),
清代
陆世仪(1875年从祀)、王夫之(1908年从祀)、顾炎武(1908年从祀)、李塨(1919年从祀)。
先儒于唐代时就有画像,后改为木主,题“先儒某子某神主”。曲阜孔庙先儒多五人一龛,东庑首三人一龛,后七人一龛,西庑首两人一龛,
魏了翁等三人一龛,
陆秀夫等四人一龛。东西庑各9龛,共18龛。
由于孔子巨大的历史影响力,文庙作为奉祀孔子和传播儒学思想的场所,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就随着孔子的思想四处传播而在各地逐渐出现。唐宋时期,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建孔庙。从明代后期开始,文庙(孔庙)在亚洲地区就多达2000余座。到清末,我国各地有大小孔庙1500多座。至今,除中国外,在朝鲜、日本、韩国、越南、德国、美国等地仍有众多孔庙存在,使孔庙成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世界性庙宇。各地的孔庙在建设中,均以山东曲阜孔庙为蓝本。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其本身原是学术派别,但随着先贤们对儒家思想的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然被推崇到了极致。文庙也就成了儒学后人供奉祭祀其祖师的专门场所。
“
四配”是文庙受奉祀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的人物,又称“四公”、“
四圣”。他们的雕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在“
四配”后面另有雕像十二尊,称为“
十二哲”,这些雕像中,除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外,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