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1952年4月6日出生于美国
盐湖城,1975年在
杨百翰大学以优异表现获得经济学荣誉学士,1979年在
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
MBA学位,1992年重返哈佛商学院获得
DBA学位之后并任哈佛商学院教授,任职于哈佛商学院总经理及技术与
运营管理部1995年度
麦肯锡奖颠覆性技术技术开发管理以及如何为新技术开拓 市场等方面。代表作为
《创新者的窘境》和
《创新者的解答》。
概要
1975年在
杨百翰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并获“最佳毕业生”称号;1977年在
牛津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并获得“Rhodes学者”称号;1979年在
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
MBA学位,毕业后在
波士顿咨询公司担任顾问和项目经理;1984年,他与几位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共同创办了CPS,这是一家高科技制造公司,克里斯坦森任董事长兼总裁;1992年重返哈佛商学院获得
DBA学位之后留校并任哈佛商学院教授。他教过的课程包括科技与
运营管理、工商管理学及运营策略,
创新管理这门学科是他的首创。
2020年1月23日,“
颠覆式创新”之父、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Kim B. Clark教席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在美国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个人家庭
与克里斯汀·昆恩(ChristineQuinn)育有5名子女。
荣誉纪录
克里斯坦森教授曾经获得各种学术大奖,包括美国
生产与运营管理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
技术管理最佳论文奖“威廉·阿伯内西奖”,美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颁发的1992年度“最佳学术论文奖”,1993年度最佳管理史学论文奖“纽科门特别奖”,《
哈佛商业评论》颁发的1995年度最佳论文奖“
麦肯锡奖”。
思想理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最为出名的是他的得奖作品《
创新者的窘境》。书中明显带有科技化与数字化的写作倾向,在作者的笔下,
科技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生存的必需,很多公司可以通过创新获得巨大的利润,
本田的
Super Cub摩托车及
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没有宏大的
商业计划,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克里斯坦森称这些产品为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或译作“
破坏性技术”)。相反,一些受人尊崇的企业因为没有把握住市场与破坏性技术的时机,最终丧失了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对于这一现象,克里斯坦森在2003年的后继之作《
创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中给出了一个看似悖谬,实则合理的结论,那就是良好的管理导致了这些企业的颓败,往日的成绩成了创新的绊脚石。
克里斯坦森的理论透露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不创新,必然灭亡。当然,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创新是很微妙的。克里斯坦森强调指出,很多大公司都发现,真正的创新不仅极具挑战性,而且充满艰辛。创新完全不同于改良,但是,很多公司对原有的
系统结构已有大笔的投入,极难彻底割舍,于是他们一边口口声声要创新,一边却极力回避对原有稳定性的任何威胁,这种心态使得很多公司对创新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利润都视而不见。
克里斯坦森对商业战略也颇有研究,他认为当今的战略家们受限于时势,推崇的是像
戴尔及
思科时间性,没有人能保证这些公司及其模式在今后的二十年、十年、甚至五年以后还能有
利润空间,历史的教训是:企业的成功是转瞬即逝的,比如
IBM垂直整合破坏性技术哈佛商业评论创新理论给
企业界带来了一轮强力
冲击波,
微软公司掌门人
比尔·盖茨技术理论也受到了英特尔及
思科等
高新科技
公司管理层的追捧。破坏性技术的本质在于以更便宜、更简便的技术取代的主流技术,同时,应该将之“视为
市场营销挑战,而非技术挑战”。
2005年,克里斯坦森来华访问时考察了
UT斯达康小灵通(小灵通在随后的时间段,彻底被手机取代),他认为鉴于中国巨大的
市场潜力和多层次的
消费需求,中国拥有培育
破坏性技术的最好土壤,而破坏性技术所需要的
创新精神也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所急需的。同年,在
新加坡克里斯坦森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优秀的企业——曾经被人们崇拜并竭力效仿——最终却在市场和技术发生破坏性变化时,丧失了行业领先地位。而导致这些领先企业衰败的决策,都是在它们被普遍视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的时候做出的(如:
诺基亚手机业务、摩托罗拉手机业务、80年代末的
IBM、硬盘的领先企业等)。
克里斯坦森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这一结论出人意料,但却非常合理。这些企业被主流客户的意志所左右,且绝大数利润来源于主流客户,所以,主流客户会误导管理者;而勇于投资延续性的新技术,用这些技术向其顾客提供更多他们所想要的那种更好的产品;它们认真研究市场的趋势,系统地将资本投向那些可以保证最佳回报的创新上面。在这样的原则下,积极投资于破坏性创新不是这些企业的理智的
财务决策,所以绩优企业反而难以应对破坏性创新。
创新原则
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套破坏性创新的原则,主要内容是:
- 创建一个围绕
破坏性技术的新的
独立机构,确保其得到有效资源支持,不与其他主流业务
竞争资源,不受主流客户的左右,而把自己匹配到那些需要破坏性创新产品的客户中。
- 把实现破坏性技术商业化的责任,下放给规模恰好与
目标市场相匹配的一个小规模机构,从而更容易对小型市场上出现的成长机会做出反应,(反正这一规模与现有主流市场的规模不成比例地小,不能支撑主流业务的盈利增长)。
- 既定的
思维模式和已有的知识不足以支持对破坏性变化进行判断,因此,将
战略计划理解为实施计划or学习计划,显然,前者可能会导致失败,而后者可能会让领先企业幸免于难。
- 流程与价值观:企业现有的流程、价值观是符合当前主流产品的,也与主流客户匹配,但不能与
破坏性技术相匹配,所以,期待快速改变现有的流程/价值观,来应对破坏性技术,与
新兴企业竞争是不现实的。巨大的惯性导致
成熟企业难逃失败的宿命。所以,应持续分析分析组织现有的潜能和缺陷,并创造一种新的潜能来解决新的问题。
密切关注市场趋势,了解主流客户如何使用产品,才能在所服务的市场上抓住竞争基础变动的关键环节。
1 破坏性创新是
宏观经济增长中的核心
个体经济动力。
2 被广为接受的良好的
管理原则,实际上是因时而异的。克里斯坦森的思想可以帮助
经理人员判断,什么时候应该遵从那些广为接受的优秀管理原则,什么时候采用其他原则更合适。
3 在破坏性
创新原则的指导下,企业管理者可以同时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保证企业当前内的健康运行,同时动员足够多的资源,关注那些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走下坡路的突破性技术。 中国手机生产商的发展案例,充分说明上述思想的正确和重要。
经典文献
《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
《制定战略:边做边学》
《经理人,你为什么要重视管理理论》
《滑向未来的利润源》
《为营销模式纠偏》
《应对颠复性变革的挑战》
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