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
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主要意义
发展全域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全域旅游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从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市场环境等一系列挑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旅游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有效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其二,全域旅游是加速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手段。从旅游业发展现实来看,旅游活动已经远远超越旅游管理的范畴,旅游管理从单一部门行为到由政府机构统筹管理转变是必然选择。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速旅游管理体制的转变。
其三,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不足的有力抓手。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供给才能有效满足游客需求。
发展架构
全域旅游发展要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破“全”、立“逻辑”、找“抓手”、达“目标”,全域旅游发展本质将其发展架构总结为“三网、两+、五层次”。
架构
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旅游三个网的发展,构成了景区全域化发展的一层结构;全域旅游是融合区域水利、农业、工业、文化等资源优势,在创意设计与优势资源整合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与“旅游+ “ 概念提升休闲游憩交互体验,形成自主旅游生态圈,进而撬动旅游发展结构的变革,用“旅游+”包装项目,用互联网刺激和提升项目;全域旅游是集景区、乡村、综合体、小镇、城市这五个层面都涉及到的旅游发展结构,景区景点要结合乡村、结合综合体、结合小镇、结合城市,形成全域旅游的发展架构。
本质
准确把握全域旅游内涵特征与发展架构,是有效落实全域旅游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深入剖析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于全局性、空间性、带动性、整合性和共享性五个方面。全域旅游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旅游发展价值追求。要以质量价值目标、治理价值目标和共享价值目标作为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认识
全域旅游是对当前景区景点旅游方式的重要变革,赋予了旅游新的内涵,标志着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但各地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尚需深化几个认识,把握好关键点。
第一,全域旅游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景区景点。全域旅游强调的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合理布局和保护性开发。要认识到,全域旅游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景点,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真正做到该保护的地方保护得更好,可开发的地方开发得更好。
第二,全域旅游不是同一模式发展,没有条件的不可盲目大干。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一系列标准,这是示范区共同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是说全域旅游要按照一个模子建设。全域旅游的发展有多种模式和路径,各地应在把握中央和省委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探索
第三,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同步建设。全域旅游注重区域协调、统筹建设,要求协调好旅游与社会经济其他部门、旅游区与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使得区域内的建设有空间层次和时间序列,形成差异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第四,全域旅游不是包罗万象的战略。全域旅游建设要围绕旅游业切实进行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不能不加选择地搞“旅游+”,必须结合实际、认真规划、细致部署,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发展目的
发展全域旅游旨在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一定区域而言,就是全方位提升、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
发展状况
全域旅游在2018年已被菏泽市根据要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统筹整合全市A级景区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创新营销宣传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单县浮龙湖项目是菏泽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浮龙湖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58.6平方公里,是单县“一城两区”中重要“一区”,是单县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两大中心之一。浮岗镇招引中美华尔建设浮龙湖生态旅游度假项目,对浮龙湖进行整体提升打造。
重点任务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一是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做好“旅游+”,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商贸业、农业、林业、水利等融合发展。
二是加强旅游服务,提升满意指数。以标准化提升服务品质,以品牌化提升满意度,推进服务智能化。
三是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共建共享。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
五是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品牌形象。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
六是加强规划工作,实施科学发展。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中,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七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创新旅游协调参与机制。
八是强化政策支持,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用海用地、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持,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政策环境
开发模式
龙头景区带动型
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全域辐射型
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质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
全域景区发展型
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
特色资源驱动型
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
产业深度融合型
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及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09:28
目录
概述
主要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