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
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
政治协商会议(俗称“
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形成经过
1.起草报告
每到年底,国务院会成立一个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这个小组以国务院研究室人员为班底,同时又邀请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学者参加;起草组在学习了中央精神、明确了总理的要求后便开始以不同方式展开调研,尽可能多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报告初稿。
2.征求意见
报告接下来进入密集征求各方面意见阶段。整个流程是这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先讨论一遍,修改后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再次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并将其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征求意见。
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分别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经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汇总各方意见修改后,再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作修改。
3.提交报告,接受代表审议
最终,总理要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接受代表审议。
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规定,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有三种会议形式: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代表团小组会议。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在听取政府工作的报告后,将会按照这个地区或行业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和审议,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稍后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主席团会对报告进行审议,并形成审议意见反馈给
政府。
各位人民代表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乡亲们的心声说出来,把人民的生活更多的展现出来。
起草组将集纳起来的审议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整理、吸收,并对报告再度进行推敲和修改,报总理审定。
“审议、讨论报告的过程,其实也一个是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的过程。”李钺锋委员说,大家认真阅读报告,深刻理解报告,对政府行政的思路和部署有了总体的把握,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表达了意见,“表决通过的报告,就是达成共识后的共同行动,熔铸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
结构内容
主要内容
一年内工作回顾
回顾并总结前一年的政府工作情况。 汇报政府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然后再将政府工作分为几个大类(如经济、社会事业、劳动等),分别详细阐述工作举措和成绩。
当年工作任务
归纳当年政府各项工作,汇报这一年政府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首先提出一段纲要性的文字,说明当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然后再将政府工作分为几个大类(如经济、社会事业、劳动等),分别详细阐述将要施行的工作举措和工作计划。
政府自身建设
详细阐述对当年政府内部的政府职能、民主化建设、依法行政、政风建设等方面将要施行的工作举措和工作计划。
其他
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般还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 每个“五年规划”开始之年,报告中还需包含过去五年的总结和今后五年的基本规划。 部分政府工作报告后,对报告中出现的一些新名词或专有名词还附有“名词解释”。
表达方式
力求全面客观
用重要事实和数据反应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所作的主要工作。讲问题实事求是,讲措施切实可行。
力求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问题和重点工作,又兼顾其他方面,体现年度特点,针对性强,有取有舍,有详有略。
力求富有新意
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有所创新,不拘一格。
力求文风朴实
讲实情,重实际。做到语言简练,减少一般性议论,体现朴实无华。
文字版本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往往有对应的英文翻译,而全国人大会议秘书处亦将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成蒙古、藏、
维吾尔、
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供少数民族代表委员阅读。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在中国境内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对中国政府工作了解的需求也不断高涨,因而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逐渐出现了英文版。2004年上海,深圳两城市率先发行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宁波市在2005年也将该市政府的工作报告译成英文发行。2006年,浙江省
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被译成英文公布。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政府都准备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
历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