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钱塘十景之一。
六桥一名映波,一名锁澜,一名望山,一名压堤,一名东浦,一名跨虹,在
苏堤上。
六桥烟柳,
钱塘十景之一。西湖十景形成于
南宋时期,基本围绕
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
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
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
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
北宋大诗人
苏东坡任杭州
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
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南宋
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
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
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
烟波摇漾;
锁澜桥近看
小瀛洲,远望
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
双峰插云巍然入目;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
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
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
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
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清雍正《
西湖志》卷三:“
六桥一名映波,一名锁澜,一名望山,一名压堤,一名东浦,一名跨虹,在苏堤上。宋苏轼筑堤为桥以通
南北路,沿堤植柳,轼诗所谓‘六桥横截天汉上,大堤杨柳多昌丰’是也。柳性宜水,其色如烟,烟水空濛,摇漾于赤栏桥畔,史称望之如图画,信然。”
后来历时多时终于清理了
西里湖之淤泥,并加高苏堤至2丈,拓宽至5.3丈,两旁遍植杨柳,使苏堤恢复六桥烟柳旧观。
御碑的“苏堤春晓”碑亭。第四桥是“
望山桥”,东眺吴山,西观丁家(山),层峦叠嶂,岚翠可挹,望山之趣更在“双峰插云”,“不见庐山真面目”,“妙处难与人说”。第五桥
桥名“
锁澜桥”,但见印月
三塔沉浮湖中,映波锁澜,雍容自在。俏如美女的
保俶塔秀丽挺拔,倩影
美姿,含情脉脉。第六桥为“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伫立桥上,眼望雷峰新塔,耳听南屏晚钟,顿起思古之幽情。青山作屏,绿树喧嚣,花港亭台倒影湖中,映波秀色,使人留连。长长的苏堤,渗透着的是身处喧闹中的静谧和安逸,置身其中,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境,沉醉在这一尘不染的空灵之中。
苏堤四时景色不同,晨昏各异,晴雨明晦,
特以春景最为妩媚。每到
阳春三月,柳丝轻扬,翠浪翻空,
碧桃吐艳,红霞满地。十里长堤,弥漫着
绿烟彩雾,馨香馥郁,“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
风花逐马蹄”,醉人心魄,惬人胸怀。宋时陆游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
南宋吴唯信《
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明代
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苏堤春晓离不开烟柳、艳桃和流莺,苏堤“杨柳多昌丰”,柳色如烟,烟水空蒙,滉漾于赤栏桥畔,望之如图画。六桥看柳,独有奇趣:天色晴和看柳,
丝绦低垂,轻拂湖面,波泛涟漪;轻风吹拂,万枝婀娜,舒卷娇柔;雨中看柳,柳丝杂入雨丝,如烟似雾,难舍难分;更有薄霭微云之时,水浸
云吞,柳披纱缦,莫辨云色、水色、柳色,游人如坠
物我两忘之境。故元时又把“苏堤春晓”取名“六桥烟柳”,列入
钱塘十景。元人
尹廷高有诗云:“翰苑诗人去不还,长留遗迹重湖山。一钩残月莺呼梦,诗在烟光柳色间”,明人
王世贞《泛湖度六桥堤》诗曰“拂幰莺啼出谷频,长堤夭矫跨苍旻。六桥天阔争虹影,五马飙开散曲尘。碧水乍摇如转盼,青山初沐竞舒颦。莫轻杨柳无情思,谁是风流白舍人?”